24K小说网 >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 第828章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第828章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时间流逝,日头渐渐西移,阳光愈发刺目。

    当午时的阳光透过窗棂刺到书桌上时,

    陆云逸有些恍然地抬起头,看了看时辰。

    原来,不知不觉间,已经过了半个时辰。

    看时不知觉,但抬起头来,他便觉得眼睛一阵酸涩.

    不远处,吕正心依旧等在那里,

    见他分神,连忙上前将一杯茶递了过去。

    “大人,属下没有什么好茶,您先喝着,下次备一些。”

    “不必,喝什么都一样。”

    陆云逸拿过茶杯,一边抿着,一边看手中文书,

    不得不说,吕正心作为经过大起大落之人,

    对于事物的观察尤为细致,甚至对于人心的揣摩亦是如此。

    上面记载的大多是一些街坊邻居发生的口角、争执又或者矛盾,

    还有一些扬州府的政令,以及百姓对政令的评价。

    单看一两页看不出什么端倪,

    但一次性从头看到尾,

    陆云逸能发现,人心不古!

    看重钱财、名利之事不仅发生在一些员外、官员身上,百姓身上亦是如此。

    随着世道愈发太平,生存的压力消失之后,

    进而会继续追求名利、钱财,

    这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变得愈发大。

    在战乱之时、天下未定,为了生存也有争斗,

    但更多的还是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生存危机。

    而在生存危机消失之后,争斗也变得更为纯粹。

    陆云逸目光扫过文书,最近发生的两起争斗案例跃入眼帘。

    一、城东周氏兄弟,父丧未满百日,便为祖宅临街三尺空地争得面红耳赤。

    只因官府拓街,此地将成铺面,可收租银。

    兄弟二人温饱无虞,却为这蝇头小利,不顾手足之情,邻里皆叹:

    “若在兵灾年头,兄弟俩必是相依为命,

    如今太平了,倒为这寸土撕破脸皮!”

    二、城西陈氏女敏之,幼许南货铺张家。

    后张家败落,富商子见敏之貌美,重金下聘。

    陈家立时翻脸,诬张家子有隐疾,更令敏之托言清修避入庵堂,实则待价而沽。

    张家不堪其扰,含恨退婚,昔日婚书,竟成废纸一张。

    市井议论,不过“嫌贫爱富”四字。

    “哗啦.”

    “哗啦.”

    陆云逸翻了翻书页,有些感慨地长叹一声,

    将茶杯放下,看向吕正心:

    “做得很好,以后多记录一些世俗琐事,能够以小见大,

    而且我发现,你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吕正心一怔,旋即笑了起来,

    搓了搓有些被墨汁染黑的手掌,觉得十分有成就感。

    “多谢大人夸赞!”

    陆云逸将书页合上,询问:“有人找你们的麻烦吗?”

    吕正心没有隐瞒,老实说道:

    “回禀大人,当然有,瓜果行占据了最好的位置,又在应天商行的供应链之内,

    按照旁人的话说,就是躺着赚钱的生意,自然有人打主意。

    不过您放心,属下还应付得来,怎

    么说属下也是从军中退下来的百户,衙门照看着。”

    “应付不了就去找向英宇,

    他怎么说也是个卫所千户,城中也能照顾到。”

    “是,大人放心吧。

    其实应天商行的名头已经给属下挡了不少灾了,

    上面的掌柜时常来铺子里看,

    衙门的大人也常常跟随,话里话外都是一些照顾之言。”

    陆云逸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些家伙,还算干了点人事,不错。”

    说罢,陆云逸站起身,从怀中掏出一个信封,递给吕正心:

    “钱财你也不缺,这是应天明道书院的入学文书,

    若你儿子有读书天赋,就把名字写上去,可以去应天求学,

    明道书院虽然有所没落,

    但与国子监的关系还是十分亲密,不少师者两头跑。

    若他能在明道书院站稳脚跟,以后再研究去国子监的事。”

    吕正心怔怔地看着信封,有些不可思议地抬起头,颤声道:

    “大人.”

    陆云逸抬手制止:

    “举手之劳,同样的文书各地老弟兄都有,

    到时候看看你们的孩子谁有读书天赋,

    要是能出个举人,那就不得了喽,就算是抬,也给他抬进翰林院。”

    “翰林院?”

    吕正心愣在当场,眼睛猛地瞪大,那可是进士才能去的地方啊。

    陆云逸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行了,耽误你们中午休息了,我走了,

    对了新改进的轮椅可能再过半个月就送来了,走的是商行渠道,到时候你看着点。”

    吕正心紧了紧手中文书,只觉得嘴唇发干,拱手抱拳:

    “多谢大人.属下此生不忘大人恩情。”

    陆云逸没有说话,只是随意摆了摆手,慢慢踱步离开

    很快,吕晨走了进来,

    他看着桌上摆放的厚厚文书,眼中闪过一丝失望:

    “爹,大人对记录的事不满意?”

    “不”

    吕正心抬起手,擦了擦通红的眼睛:

    “大人很满意,让我们多记一些。”

    吕晨松了口气,笑了起来。

    “爹您怎么了?”

    “没事.爹高兴。”

    吕正心抽了抽鼻子,将手中信封递了过去:

    “拿着,大人给你的。”

    “这是?”

    吕晨有些疑惑。

    “明道书院的入学文书,你可以去里面求学。”

    吕晨身子一抖,险些以为自己听错了,

    明道书院建于南宋,是为了纪念明道先生程颢而建,是应天乃至直隶都非常出名的书院。

    除了国子监,没几个能稳压其一头。

    “爹我.孩儿要去书院读书?”

    他有些震惊与不可思议,

    作为瓜果行,他接触的读书人不少,也听过不少传闻,

    明道书院他们就时常提起,不少进京赶考的学子都会提前一年进京,想要进入明道书院求学,但往往求而不得。

    “看你的本事了,若你蠢得像头猪,这书院不去也罢。”

    “爹,这说的什么话,孩儿定然行的!”

    吕正心看着自己愈发高大的儿子,笑了起来:

    “好好好以后多找一个伙计,收摊后你就不用干活了,在店里读书。”

    一听不用干活,吕晨连连点头,眼中绽放着精光!

    “好!”

    十月初的北方,秋风已裹挟着几分凛冽,

    却吹不灭大宁城外二百里修路工地上那如火般的热情。

    天刚破晓,东方才泛起鱼肚白,工地便已喧闹起来。

    帐篷像一片片白色云朵,在广袤大地上绵延不绝,没有尽头。

    工地上,人声鼎沸,号子声、铁器敲击声交织,

    数千名民夫身着粗布短褐,头戴斗笠,在各自工位上忙碌。

    有的挥舞着巨大铁锤,

    一下又一下地砸向坚硬岩石,火星四溅。

    有的推着装满石料的小车,

    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快速奔跑,扬起阵阵尘土。

    还有的拿着长尺和墨斗,

    仔细地测量着道路宽度和坡度,神情专注凝重。

    在道路一侧,几台巨大水车正缓缓转动着,

    将河水引入预先挖好的沟渠中,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

    道路的另一侧,工匠们正在搭建临时桥梁,

    他们用粗壮的绳索将一块块巨大的木板捆绑在一起,

    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放置在河面上。

    每一块木板的放置都牵动着心弦,

    一旦失误,就可能前功尽弃。

    但凭借着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一次次地化险为夷,桥梁的雏形逐渐显现出来。

    道路两旁,竖立着一块块巨大木牌,上面用醒目的红色大字写着: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十个大字,如同一把把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所有前路!

    一位年逾半百的民夫放下手中铁锹,直起腰来,

    望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场景,眼中闪烁着泪花,

    他感慨地对身旁的年轻劳工说:

    “娃啊,我活了这么大把年纪,还从没见过这么壮观的场面。”

    年轻劳工听了,只是笑了笑,而后继续低头干活:

    “我也没捞着过这么好的活。”

    说完,他又拿起铁锹,更加卖力地干了起来,

    以前他是商行的伙计,搬货看店跑堂都干,就这样一月累死累活才一钱银子,还只包吃不包住。

    如今在工地上,日升而作,日落而息,

    工钱翻了一倍,还包吃住,

    这个活太好了,所以他格外珍惜。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铃声。

    一队商贾赶着满载货物的车马,缓缓靠近了工地。

    他们是来自北平的商贾,

    原本一脸疲惫,但当他们看到眼前这壮观场景时,

    不禁瞪大了眼睛,脸上露出了震惊和敬佩。

    一位身材肥胖的商贾,勒住缰绳,从马背上下来,喃喃自语:

    “这就是大宁要修的路?也也太”

    商贾有些不可思议,此事在北平城中传得沸沸扬扬,但有许多人不信。

    因为这是一条八百里的路,仅凭一个都司怎么能做到?

    但今日,他亲眼所见这震撼场景,明白了大宁的决心,

    而且不知为何,他觉得有些可怕。

    这人山人海若是用来打仗.

    商贾打了一个哆嗦,收起了这个念头,

    转而走到一位正在忙活的民夫面前,问道:

    “小伙,你们这是在修什么路啊?”

    民夫擦了擦额头上汗水,直起身,笑着说道:

    “这位老爷,咱们修的是到北平的路,等路修好,你们再来大宁就方便多了。”

    商贾一听,无意识地点了点头:

    “还真是这条路啊。”

    “你们这么多人齐心协力,真是让人敬佩!”

    民夫拍了拍胸脯,自豪地说:

    “那是自然!咱们出身贫寒,但也知道为国出份力。

    只要能把这条路修好,再苦再累咱也心甘!”

    商贾听了,连连点头,说道:

    “说得好说得好!等这条路修好了,以后做生意可就方便多啦!”

    说完,他从怀中掏出一些碎银子,递给民夫,说道:

    “这点心意,你们拿去买些酒肉,犒劳一下大家。”

    民夫连忙推辞道:

    “老爷,这可使不得!咱们是民夫,已经拿了衙门的钱,不能再拿老爷的钱。”

    “哦?”

    商贾更加震惊:

    “民夫.衙门还给钱?”

    “给,当然给。”

    民夫十分自豪地挺起胸膛,说话都变得中气十足。

    “能方便问一下多少钱吗?”

    “咱们没有手艺,做的都是一些小活,不多,

    一月二钱包吃住,孩子还能送到学堂,有人管。”

    “天哪.”

    商贾呼吸猛地急促,

    他在北平雇一个伙计,一月也不过一钱,修路能拿两钱?

    “那那是不是给的钱多,干得也多?”商贾追问道。

    民夫笑了起来,一口黄牙十分明显,

    皮肤上的黝黑褶皱亦是如此,他更加自豪地说:

    “我们民夫是为了建设大宁,钱对我们来讲不是主要的,

    主要是为了家乡,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了全体大宁人民。”

    看着他眼中灼灼不息的闪光,加之他身上浸满汗水与泥污的衣服,

    商贾看了看自己,虽然身穿锦袍,装束华贵,但他觉得有些人模狗样。

    这么一群人,这还是他印象中的愚民吗?

    “等路修好了,欢迎您常来走动!”

    民夫笑了笑,继续低头干活。

    商贾强笑了两下,点了点头,然后骑上马,慢悠悠地走着。

    他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

    刚刚的一幕,如同烙印一般狠狠地刻在脑海里.

    商贾骑马缓缓前行,没走多远,便与高丽使团迎面遇上。

    高丽使团此刻他们正勒住缰绳,停在路边,脸上满是震惊与惶恐,

    方才民夫与商贾的对话,他们在一旁听得清清楚楚,

    一位领头模样的高丽使臣瞪大眼睛,嘴唇微微颤抖,用不太流利的中原话对身旁同伴说道:

    “这大宁竟有如此民心?

    修路不仅给钱,还管孩子学堂,这些民夫竟不为钱财.”

    另一位使臣脸色煞白,额头冒出细密汗珠,喃喃道:

    “上下一心,若用于征战.我等如何能敌?大明居然这般恐怖?大王做错了啊”

    使团中一位年轻些的官员,眼中也满是忌惮.

    “之前只听闻大宁新政,如今亲眼所见,方知其厉害。

    这哪里是在修路,分明是在锻打人心!”

    为首使臣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但微微颤抖的双手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慌乱:

    “此事必须尽快禀报大王,大宁不可小觑。”

    这时,一位高丽侍从小心翼翼地问道:

    “大人,那我们此次出使,还要按原计划行事吗?”

    为首使臣沉默片刻,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

    “先按原计划进行,务必谨言慎行,切不可惹恼了大宁,待回去后,再与大王商议应对之策。”

    说罢,高丽使团众人神色凝重,继续缓缓前行,

    他们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修路场景,心中如坠冰窖。

    那原本想要在大宁谋取利益、探听虚实的想法,早已被恐惧驱散得无影无踪。

    而此时,修路工地上的民夫们依旧在忙碌。

    他们的号子声、铁器敲击声,

    仿佛是一曲激昂战歌,在大宁土地上回荡,深深震撼着高丽使团每一个人。

    这时,马蹄声如惊雷滚滚,自西南方向疾驰而来,扬起漫天尘土。

    陆云逸一马当先,身后千余名骑兵如黑色洪流般紧随其后,

    铁甲在阳光下折射出森冷光芒,

    长枪如林,旌旗猎猎。

    战马四蹄翻飞,踏得大地震颤,号角声穿透云霄,惊起林间群鸟。

    这支精锐之师虽经长途奔袭,

    却依旧士气如虹,每一步都踏出大明铁骑的威严。

    “大人快看!”

    冯云方突然指着远方喊道。

    陆云逸举目望去,只见视线尽头烟尘滚滚,

    一条黑色巨龙蜿蜒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

    待看清那热火朝天的修路场景,

    他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露出欣慰之色。

    “好!”

    陆云逸忍不住击掌赞叹:

    “这等气势,当真是前无古人,

    走,弟兄们,全速前进!咱们回家!”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511/1111030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