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另一种形式的毕业答辩
毕业证到手,窝也腾空。
刘飞果然言出必行,派了辆半旧的吉普车和一个勤务兵来帮党建国搬家。
看着自己那点寒酸家当——两
床打着补丁但浆洗干净的棉被、
一个磕碰得发亮的黄铜脸盆、
两条洗得发硬的毛巾、
几件半新旧的蓝布中山装和工装、
一捆用麻绳仔细捆扎的书籍(主要是经济学和马列著作)——
被一件件搬上车,党建国心里还挺感慨。
学校里留下的那些重复利用的教材和笔记,在他看来是极好的传统,物尽其用,不浪费一丝一毫。
吉普车发动,突突地冒着黑烟,在胡同里引来不少注目。
党建国本以为会直接开往分配的新住处,没想到车子七拐八绕,竟驶入了戒备森严的科工委大院,停在一栋不起眼的灰色小楼前。
刘飞早已等在楼下,见到车来,二话不说,一把扯住刚下车的党建国胳膊,语气不容置疑的说到:“跟我来!”
党建国被拽进二楼一间安静的会议室。
里面气氛肃穆,长条会议桌旁,正襟危坐着五位神情专注、一言不发的年轻人,人手一个笔记本和钢笔。
目光齐刷刷聚焦在刚进门的党建国身上,仿佛在等待一场重要的审讯或记录。
刘飞把党建国按在靠近自己的椅子上,自己则大马金刀地坐下,目光如炬地扫了他一眼,嘴角带着一丝调侃道:
“哟呵,孙猴子,这回是真毕业了?紧箍咒摘了,可以大闹天宫了?”
党建国瞬间切换成“乖巧”模式,满脸堆笑,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和服从说到:
“领导您说笑了!我这不刚出校门,就马不停蹄来找您报到了嘛!您指哪儿我打哪儿,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绝不给领导添麻烦!”
刘飞没接他这茬,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叩了两下,话锋陡然一转:
“安排你的事儿先放放。咱们先来聊聊……你那篇石破天惊的毕业论文!”
党建国心里咯噔一下,脸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和困惑说到:
“啊?论文?领导……您啥时候还研究起经济学来了?”
他故意把“研究”二字咬得重了些。
刘飞显然早已习惯了他这种“噎人”风格,不慌不忙地端起搪瓷缸子喝了口水,才慢悠悠地说道:
“我是不懂你那套弯弯绕。
可你小子是‘光腚戳马蜂’——捅完篓子就悠哉游哉毕业了!
你倒好,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个烂摊子!
现在好了,你那篇大作,在好几个要害部门都传开了!
几个头头脑袋都大了三圈!天天开会吵,争得面红耳赤!”
党建国心里一紧,先是吐槽:你才捅娄子,你全家,不是,就你自己捅娄子。接着小心翼翼地问:
“那……咱们部门(指科工委)的头头……没事吧?”
他可不想刚毕业就把顶头上司的上司得罪了。
刘飞嗤笑一声,带着明显的讥讽:
“托你的福!还‘幸免于难’了!
你论文里那套‘工业筋骨、民生血脉’、‘发展为了人民’的高论,句句戳在点上,字字都是‘政治正确’,谁敢说半个不字?
他们倒是想找茬,可你文章里引经据典,处处贴着高层讲话和政策文件,比红头文件还红!
他们只能憋着,还得夸你思想觉悟高!你说这算不算‘不写之恩’?”
党建国松了口气,拍拍胸口,半真半假地说:
“哦,那就好,那就好!我还怕领导们不高兴,回头给我穿小鞋呢!”
“行了!别在这儿给我装傻充愣耍宝了!”刘飞不耐烦地摆摆手,身体前倾,目光如电,大声说道:
“今天叫你来,不是听你唱赞歌的。
说说吧,捅了马蜂窝,总得想法子把蜂收了吧?
你那论文里光提问题、画大饼了,具体怎么落地?
尤其是你最后暗示的那些‘后顾之忧’的解决方案,有没有点你常说的干货?”
党建国搓了搓手,显得有些为难,说道:“这个……领导,兹事体大啊……”
刘飞一瞪眼,说到:“直接说!别绕弯子!咱们组织,还不至于因为几句探讨就给人扣帽子!”
党建国内心OS:拉倒吧!因言获罪的还少吗?以前叫文字狱,现在叫路线错误罢了!
不过嘛……眼下这环境,提‘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应该不犯忌讳,还能解燃眉之急。
那就……把后世经验搬出来吧!
打定主意,党建国清了清嗓子,开始条理清晰地阐述:
“领导,各位同志,我确实有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主要是基于现状的观察和思考。比如,针对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问题,我建议可以尝试两条腿走路……”
一、关于乡村教师(扫盲与基础教育):
“现在正是全国扫盲运动的高潮,农村里涌现出不少学习积极分子,有些人已经达到了初中甚至更高的文化水平。
我们完全可以就地取材,选拔其中思想觉悟高、有耐心、愿意扎根农村的优秀分子,经过短期集中培训,重点是教学法和思想品德,让他们担任‘乡村教师’或‘扫盲辅导员’。
他们可以负责最基础的识字、算术和小学低年级课程。
高中生水平的,甚至可以带带初中预备班。
学校场地?完全可以利用农村现有的、闲置的祠堂、庙宇、大队部!
这样既能快速解决农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也能有效缓解国家师资不足的压力,更是对扫盲成果的巩固和提升!
(党建国心说:但愿这政策,也能顺带保护下那些精美的古祠堂,别都拆了……)
据作者菌了解所知,未来十年农村孩子的入学率,可能比某些人想象的还要高!甚至超出80年代初的
二、关于乡村医生,或者叫初级医疗保障:
“医疗的问题更复杂,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参考了一些地方上的土办法和老经验,提出一个‘赤脚医生’的构想。
核心是培养一批‘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员。
选拔略通文墨、有责任心的青年农民,进行相对系统但周期较短,比如半年到一年的医学培训,
重点是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如感冒发烧、腹泻、寄生虫、小伤口处理、接生等的识别、预防和简单治疗,以及常用中草药的知识和简单炮制。
国家可以组织专家,编写一本通俗易懂的《赤脚医生手册》,配发一个实用的‘保健箱’,里面装上几种最基础、最安全有效的药品,比如消炎粉、止泻药、止痛片、纱布酒精等。
各地情况不同,常见病和可用的草药资源也不同,需要因地制宜。
但有了这个思路和框架,就能让最基层的农民兄弟,在突发小病小伤时,能及时得到最基本的救治,不至于小病拖大、大病等死!这是功德无量的事!”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497/2403131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