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热情的吓人的贾张氏
结果,现实狠狠打了所有人的脸(尤其是党建国这个“叫花子思维”的始作俑者)!
400套助力装置,一天之内被抢购一空!
抢购的主力,是那些手头有点闲钱、买不起摩托车,又嫌自行车不够“派”的子弟哥儿、小商贩、以及需要快速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办事员”。
没有计划票的限制,更是点燃了购买热情。
当毛大姐把雪花般的追加订单(2000台!),又和各个公共部门(邮局、电报局、派出所、甚至一些机关后勤)
洽谈了采购一堆的意向书,拍到党建国桌上时,他彻底懵了。
他低估了四九城隐藏的购买力,更低估了在交通极度匮乏的年代,一个便捷动力工具的巨大吸引力!
“得嘞!这玩意儿也捂不住了!”
党建国一拍大腿,认命地开始整理技术资料。
很快,一份详尽的《汽油机助力自行车技术报告及推广建议》再次送到了上级案头。
技术转移,又一次启动。
这次交接,气氛更加微妙。
一机部、三机部和几家大自行车厂的厂长们齐聚民工处,脸上多少带着点不好意思。
毕竟,这又是从人家锅里捞肉吃。
场面话自然说得漂亮:
“感谢民工处的无私支持!”
“我们一定把技术发扬光大!”
“共同为国家建设出力!”
党建国和刘飞面上含笑,心里门清。
唯一意外的“补偿”,是种苹果部长特批给民工处的一个汽车整车试制许可,以及一张1000辆助力车的内部采购订单(估计是给特殊部门用的)。
党建国直接把这块烫手山芋丢给了刘飞:
“老刘,你头疼去吧!”
他只想躲回他的实验室。
这股助力车的旋风,迅速从四九城刮向全国。
获得技术的厂家加紧生产。
更有那胆大心细、动手能力强的能人,仅凭报纸上一张模糊的照片和描述,就成功仿制了出来。
“铁驴”、“屁驴子”、“嘟嘟车”……各种土味名字响彻大街小巷。
一只小蝴蝶的翅膀,再次掀起了意想不到的风潮。
时值暑假,一股不安的气息却在基层弥漫。
随着“大锅饭”在某些地区的加速推行,许多农户开始恐慌性地暗中处理自家的“私产”——猪、鸡鸭、甚至口粮。
农民同志也不傻,他们知道,一旦彻底“共同生产”,这些东西就再也不属于自己了。
现在偷偷卖掉,钱还能攥在自己手里。
精明的党建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
他利用自己学生的身份和药箱作掩护,分多次、小心翼翼地往家里倒腾了65斤猪肉和200斤小米,为可能到来的寒冬储备着。
八月的国际新闻头条,被毛熊老大赫鲁晓晓的来访占据。
谈判桌上关于电台和舰队的争执,火药味渐浓。
敏锐的人已经嗅到了“兄弟”关系即将破裂的气息。
与此同时,一股“星际穿越”般的浮夸风,也开始在工业领域悄然吹起,“超牛赶鹰”的口号下,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开始冒头。
党建国看着这些风声,感到一阵疲惫和无力。
他不想,也无力去掺和那些注定“放卫星”的事情。
他决定给自己放个假,也趁机把心心念念的盖房大事提上日程——
钱攒得差不多了。
他找到刘飞:
“老刘,处里没啥火烧眉毛的大事吧?
我想休几天‘补休’,回去把家里房子拾掇拾掇。
有事你直接派车去胡同接我。”
刘飞看着这位劳苦功高、心思重重的搭档,爽快地点头:
“行!天塌不下来!
放心去弄你的窝吧!
有事儿我肯定不客气,开车堵你家门去!”
他知道党建国需要这点喘息的空间,在这个山雨欲来的时代都不容易。
党建国骑着那辆“突突”作响的汽油助力车,像一阵裹挟着工业噪音的风,拐进了熟悉的胡同口。
发动机的余音尚未散尽,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就撞入了他的视线——
贾张氏!
这位许久不见的“老熟人”,正倚在墙根下晒太阳,那身量,肉眼可见地又“发”了一圈,脸上泛着一种奇异的、近乎油润的红光。
更让党建国诧异的是贾张氏的态度。
她非但没有丝毫记恨或怨怼(阎埠贵可没少嘀咕贾张氏背后如何骂他“搅家精”),反而堆起一脸极其“和善”的笑容,主动扬起了那胖乎乎的手:
“哟!建国回来啦?
可有些日子没瞅见你了!”
党建国刹住车,一脚支地。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他也扯出一个礼节性的笑容:
“贾婶子?您啥时候回的四九城?瞧您这气色……
啧啧,红光满面,富态了不少啊!乡下水土就是养人?”
他这话带着几分探究,也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讥诮。
贾张氏一听“富态”二字,更是得意得下巴都抬高了三分,仿佛得了天大的夸奖。
她拍了拍自己浑圆的肚子,嗓门洪亮地炫耀起来:
“那可不!
建国啊,不是婶子说你,瞧你天天在外头奔忙,瘦得跟麻杆似的,
真不如我们农村的日子舒坦!那才叫过日子!”
党建国心中警铃微动,顺势问道:
“哦?现在农村生活真有这么好?”
“嘿!那还用说!”
贾张氏像是终于等到了展示的舞台,唾沫星子都开始飞舞,
“就前些日子还没办大食堂那会儿,
我那几分自留地,一年也能收上三百来斤粮食!
再加上我家东旭孝顺,一个月给我两块钱生活费,
婶子我啊,一个月起码能吃上三斤多肉!
那可都是自家养的猪,肥膘足有一指厚,炖出来香掉牙的‘福肉’片子!”
她咂吧着嘴,仿佛还在回味。
党建国捕捉到了“两块钱”这个关键信息,心中冷笑,面上却不露声色:
“怪不得,怪不得!
您这是回四九城‘扶贫’我们这些城里穷亲戚来了?”
他故意把“扶贫”二字咬得重了些。
贾张氏一愣,随即爆发出更响亮的笑声,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
“臭小子!净胡说!
啥扶贫不扶贫的!
现在啊,我们农村可不一样喽!”
她挺直腰板,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宣告“新时代”的亢奋,引得旁边几个纳鞋底、择菜的老太太都好奇地望了过来。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497/2377245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