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一九五九,饥饿年代的序幕
送走了傻柱,熬出了易中海,九十五号院在一种微妙的平静中,度过了1958年的最后一个冬天。当墙角的积雪融化,槐树的枝头冒出新芽的时候,时间悄然滑入了一九五九年。
春天并没有带来人们期望中的生机和富足。恰恰相反,一种看不见的紧张气氛,开始在整个北京城里弥漫。
最先发生变化的,是粮本上的数字。
三月份,街道贴出通知,全市居民的粮食定量,下调了。成年男性从每月三十斤,降到了二十七斤。女性和老人,也相应地减少。副食品的供应,更是少得可怜。肉票变得比钱还珍贵,一个月能见到一次油星,都算是改善生活了。
起初,大家并没太当回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对老百姓来说是常态。少吃几口,忍一忍,夏天粮食下来就好了。
可到了夏天,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峻。报纸上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广播里反复号召大家“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共渡难关”。
菜市场里的菜摊,一天比一天空。原本水灵灵的白菜、萝卜,变成了蔫头耷脑的模样,价格却一天比一天高。后来,连这些都很难买到了。人们开始吃各种以前从不碰的东西,槐树叶,榆树皮,甚至是野菜根。
饥饿,成了一个无法回避,也无法言说的话题。
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每个人的喉咙,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
九十五号院,这个城市的缩影,也未能幸免。
前院的阎富贵,对此感受最深。他家人口多,孩子又都在长身体。定量一减,家里立刻就见了底。他身为三大爷,又是小学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备课到深夜,脑力体力消耗都大,肚子饿得咕咕叫,让他无法集中精神。
他开始想尽一切办法省吃的。以前一家人一天三顿,现在改成两顿。早上喝稀的,中午在学校对付一口,晚上全家再一起吃一顿干的。就这,月底的时候,粮缸还是见了底。
“当家的,明天没粮下锅了。”阎富-贵的妻子,三大妈,愁眉苦脸地对他说。
阎富贵放下手里的书本,长长地叹了口气。他走到柜子前,打开一个上了锁的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个小铁盒。打开铁盒,里面是几张一块两块的票子,这是他攒了半年的钓鱼钱。
“拿去,明天去鸽子市看看,能不能换点棒子面回来。”他的声音里满是疲惫。鸽子市,就是黑市。那里的粮价,是国营粮店的好几倍,但只有那里,才能用钱买到粮食。
后院的刘海中,日子也不好过。他虽然当上了管事大爷,但手里没权,兜里没钱。他那两个儿子,刘光天和刘光福,都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家里的粮食,根本不够吃。
“爹,我饿。”刘光福摸着自己瘪下去的肚子,有气无力地说。
“饿饿饿,就知道饿!”刘海中一拍桌子,把火气都撒在了儿子身上,“老子不饿吗?有吃的,能不给你们吃吗?没出息的东西!”
后院的聋老太太,倒是暂时没有断粮之虞。她手里有钱,有那两根压箱底的小黄鱼。她让一大妈隔三差五地去鸽子市,高价换回一些细粮。
但她吃得也并不安心。
她每天坐在屋里,听着院子里传来的各种声音。谁家又为了一口吃的吵架了,谁家的孩子饿得哇哇哭了,谁家又揭不开锅了。
她知道,饥饿会改变人心。当一个人饿到极致的时候,什么道德,什么脸面,都顾不上了。她那间小屋里藏着的粮食,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会吸引来无数饥饿的飞蛾。
她开始变得多疑,警惕。每天晚上,她都要亲自检查门窗,把那几袋子粮食藏在最隐蔽的床底下。她甚至不让一大妈出门跟邻居多说话,生怕她一个不小心,说漏了嘴。
“记住了,咱们家,也跟别人家一样,没粮。每天就喝点稀粥,你出去,也要装出有气无力的样子,别让人看出来咱们有余粮。”她反复叮嘱一大妈。
一大妈木然地点点头。她每天守着粮食,却只能跟着聋老太太喝清汤寡水的稀粥。偶尔,聋老太太会让她蒸一小碗米饭,那米饭的香气,让她馋得直咽口水。但她不敢多吃一口,那是聋老太太的命根子。
易中海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他一个月四十多块钱的工资,在以前,养活他和一大妈绰绰有余。但现在,钱变得不值钱了。粮食,才是硬通货。他那点工资,在鸽子市上,换不回几斤粮食。
他每天在厂里干着最累的活,消耗巨大,却只能吃着最差的伙食。两个窝头,一碗几乎看不见菜叶的汤。下班回到家,迎接他的,是聋老太太那张冷漠的脸,和一碗清得能照见人影的粥。
他饿。饿得前胸贴后背,晚上躺在床上,胃里像有把小刀在搅。他好几次都想跟聋老太太开口,让她给加点吃的。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现在是寄人篱下,是靠人施舍才能活下去的。他有什么资格提要求?
他只能忍着。把所有的尊严,所有的不甘,连同那该死的饥饿感,一起吞进肚子里。
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每天除了干活,就是发呆。他的身体迅速地垮了下去,原本还算硬朗的身子骨,变得瘦削干瘪,走起路来都有些摇晃。
整个九十五号院,都被笼罩在饥饿的阴影之下。邻里之间,不再有往日的热情和客套。人们的脸上,都挂着菜色,眼神里是同样的焦虑和对食物的渴望。
为了一棵白菜,为了一点咸菜疙瘩,邻居之间会吵得面红耳赤。孩子们偷拿了别家晾晒的干菜,会引来一场大人的对骂。
温情和道义,在空空如也的米缸面前,显得无比脆弱和可笑。
而在这片压抑的气氛中,最先撑不住的,是贾家。
贾家的顶梁柱,是贾东旭。他是家里唯一的正式工,也是唯一能领到足额粮食定量的人。贾张氏没有工作,是个家庭妇女,只能领到最少的居民定量。秦淮茹,还是农村户口,按规定,她和两个孩子棒梗、小当,都没有商品粮的供应资格。
过去,靠着傻柱时不时的接济,和易中海暗地里的帮衬,贾家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可现在,傻柱去了大西北,易中海自身难保。贾家所有的外部支援,都断了。
他们只能靠贾东旭一个人那点微薄的工资,和那二十七斤的粮食定量,养活一家五口人。
饥饿,像一头猛兽,悄无声GI地扑向了这个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
一九五九年的春天,对九十五号院的所有人来说,都没有一丝暖意。它只是一个序幕,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的年代的序幕。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496/2403224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