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您这手厉害啊
赵莺儿白了眼,哽住无话说。
崔雨桐再被冷落,这名头也是正经八百,无法质疑的。
她就算有管家权,就算受宠,名分上终究被崔雨桐压了一头。
“可是......”
赵莺儿嘴唇哆嗦几下,强辩道,
“侯府一向宽仁待下,管事也有把年纪了,打五十板必出人命,你能承担得起责任吗?传出去,外人一定非议我侯府御下狠虐!”
雨桐冷笑:
“这个狗奴才签的是死契。依天魏律,任由主子虐打不犯法。你想插手的话,就该在请你来的时候即刻赶到,现在赶来分说,太迟了。”
“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
院外行刑时数数的声音,刺激着赵莺儿的耳膜。
谁都看得出,管事刁难雨桐是她赵莺儿授意的,打管事就是打她的脸,让她以后还怎么在侯府立威?
“崔雨桐!你马上让他们住手!不然,我就将此事告诉夫人和世宗,到时候,有你好看的!”
“好啊!”
雨桐大大方方地爽快同意,指着桌上的饭菜:
“请你将这桌上的饭菜,每样吃上三口,我就让他们住手。”
赵莺儿明知那是馊饭,哪里肯吃?
“不吃?那我可就让她们收拾了!”
金盏和银缎拿来食盒,将桌上一口未动的粥饭和菜,都收进去。
“来人!把经手做这饭菜的典膳,送菜的仆婢,全都捆了带过来,每人掌嘴二十,到太阳底下跪一个时辰,再把这些饭菜分给她们吃掉!”
“奴婢亲自去!”
银缎出去招呼了人,气势汹汹去到膳房,先查问清楚,把人捆着,连打带骂拖了过来。
去的人又捡起烧火棍,将膳房里的碗碟锅盆一顿狂砸,消了气才回来。
“你!你!”
赵莺儿见这些人如此嚣张,根本不把她往眼里拾,气得指着雨桐,
“崔雨桐,你等着!我一定不会放过你!”
“好,我等着你不放过我。”
崔雨桐已将娘亲教给她的“德容言功”那一套,扔到九霄云外去了。
那些束缚她的精神枷锁,只是侯府这些黑心肝者拿捏她的软肋。
那管事被打得皮开肉绽,昏厥着被人抬走了。
赵莺儿气得发狠砸了东西,如笼中困兽般走来走去。
可姜世宗不在府里,杜氏一早就出去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一直等到快更定时,才看到朦胧的红光灯笼在院儿里移动,杜氏满身疲惫地回来了。
这些天,杜氏呕心沥血在生意上,筹措银两购买锦缎、裘皮,招聘织工绣娘赶工,绣房、作坊、账房连轴转,忙了一个多月,人都瘦得脱了相。
好在订制的工量已完成大半儿,只剩下点儿尾活儿,再忙上半个月,就能如期交付了。
屁股还没坐稳,就听见外面唧唧咛咛的啼哭声,杜氏心里颇为不悦。
赵莺儿嘤嘤哭诉着告状,杜氏怎会不清楚内宅纷争那点事,压住心底烦躁,劝她说:
“你身子重,注意调养好,护住胎气要紧。
“侯府迟早是你掌管的,你有文昌,还有腹中这个孩儿,崔雨桐能争得过你去?何必去招惹她,惹一身气受?”
听这意思,是嫌自己多事呗。
赵莺儿抬袖擦了把泪,道:
“婆母,管事在府里服侍十几年了,崔雨桐说打就打,这要是传出我侯府虐待下人的恶名......”
“以后再说吧!”
杜氏不耐烦地摆摆手,
“我忙着生意上的事,太累了。你先忍耐着,随后找机会休了她,给你出气。”
话说到这份儿上,赵莺儿再不如意,也只得忍了委屈回去。
转眼半个月过去,那批货终于紧赶慢赶的,如期完成了。
杜氏松了口气,已感受到二十万银两叮叮咚咚涌进账的快乐。
“姑母——大事不好!”
院里一声焦急呼唤,杜贤满脸大汗,神色惊慌:
“今儿是约定的交货日子,可在约定地点等了半天,也没见西域客商来接货。侄儿亲自去找,发现他们住的驿馆已空,驿丞也不知他们的去向,应是悄悄跑路了!”
杜氏惊问道:
“他们那么多人马车辆,去往哪里,怎会不留下痕迹?!你快报官,再派人四处搜寻,一定别让他们跑了!”
杜贤神色黯然,嗫嚅道:
“已报官查过,城门守军并未见这样的商队出城。可京城里我派人到处都找过了,没有一点儿影子!”
不祥的预感袭来,难怪她一直对这笔横财有不踏实感,竟然真的出了意外!
可耗费这么多财力物力做出的货,都在仓库压着呢!
杜氏心口一紧,腥咸充斥了口腔,“哇”地呕出一口血来!
姜世宗闻讯赶回来,利用侯府人脉,到各府衙、兵马司、戍卫营托人,求他们多派人手,捉拿西域客商。
这样闹腾了半个月,京城被翻了个底儿朝天,却连西域客商的一根马毛都没找到。
为了这笔生意,高价收购丝绸、裘皮等原材料,加上赶工雇绣娘织工的工钱,耗费近十万两。
服装都是有时限性的,卖不出去就只能低价处理,回不了几个钱。
想不到第一次脱离崔雨桐独立经商,就亏进去这么多银子。以前竟不知,做生意会有这么大的风险!
这批货物亏本出售,问者寥寥。无奈咬牙一降再降,最后得一商人,只出成本一折的价格,愿全部接手。
杜氏咬咬牙,想想珍宝阁的教训,不敢再迟疑,让杜贤赶紧出手卖了。
“小姐,您这手厉害啊!”
阿兴不由赞叹,
“不费吹灰之力,既赚足了原料钱,又赚了商品九成利润。路费有咱崔家商队,也只是捎带。难怪崔员外赞小姐说:雏凤清于老凤声啊!”
崔雨桐笑而不语。
她此番略一运筹,就凭手段和拿捏人心的本领,赚了侯府和商团三十多万两银子。
听阿兴提到父亲,崔雨桐眼前现出那个笑容和善的老头儿。
“银缎,备些礼物,我要回汾鹤镇一趟。”
从京城到汾鹤镇有一天的路程,沿途的茶楼酒肆,当铺银庄,丝绸盐行,以及田庄山林,从车窗外一闪而过。
这些,至少七成都是崔家的产业。因此这一带坊间有话,说马行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都走崔家路。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309/1111109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