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归档资料的时间戳
凌晨三点,整座城市都陷入沉睡,而李瑾玥的工作室却亮着冷白色的台灯。堆积如山的文件、旧硬盘、快要失灵的读卡器,将她围在了一个狭小又冰冷的战壕里。屏幕上,一帧帧老旧视频逐渐加载出来,画质模糊却真实得让人心悸。
这是她亲自花了半年时间,从一位已退休的剧组道具师那里买回来的资料堆,其中包含十年前某个项目的内部流转硬盘。文件夹命名混乱,像是特意做了掩盖,有的标着“舞蹈排练”、有的写着“公开课堂”,却在深层加密目录中藏着——“情绪引导研究-明星组”。
点击进去,几十个名字赫然排列在列,有的早已消失在公众视野,有的仍活跃在一线,但没有一个名字是“无辜”的。她滑动鼠标,手指微微颤抖,直到看到自己熟悉却早已陌生的那一段视频。
视频拍摄时间:五年前,某月某日,凌晨01:23。
正是她在媒体面前崩溃大哭、被送医的前一晚。
画面中,一个年轻女演员坐在沙发上,面无表情地接受着心理干预师的提问。语气平稳到诡异,而旁边桌上,那本标着“剧组日程调整建议”的册子,分明是她那部电影前期筹备时使用的剧组资料。
李瑾玥的瞳孔猛地收缩,她从未见过这段视频,却记得那个夜晚,自己确实接到了突如其来的“情绪疏导”安排,说是公司关心她的精神状态,送去做个睡前放松。
可现在看来,那根本不是关心,而是一场实验。
她抬手,点击“另存为”,将整个“明星组”的项目资料拷贝进另一个硬盘中,加密、命名、分类,动作流畅得像早已做过千百次。之后,她注册了一个匿名账号,将文件打包压缩后发往三个新闻舆情投递平台,并设置了延迟24小时发布的定时任务。
她不准备直接对质,也不准备马上解释。
她要看,兰姐会不会坐得住。
桌面另一侧,摆着那本早年她获得的“最具潜力新人奖”奖杯,上面落了一层灰。她抬手擦了擦,看着倒影中自己沉静如水的脸,低声道:“我不再是那个需要你来定义‘清醒’的人了。”
她站起身,走到摄像机前,像是对着某个无形存在录制留言。
“我想看看,她先沉不住气,还是媒体先疯。”
摄像机红灯亮起,随即熄灭。
她,已经准备好从另一条道路,回到战场。
第二天上午十点,娱乐板块的舆论风口尚未出现太多波澜,但在一些专注行业内幕的小众爆料账号中,已悄然炸开了锅。
“匿名文件投送组”发出一条标题惊悚的动态:
【#心理干预实验#:十年前的“明星情绪管理项目”,你以为是经纪人、心理咨询师、危机公关……其实背后是实验室。】
配图是一份项目流程图截图,红线标记、术语密布,注解中甚至出现了“被试者”、“情绪剥离”、“人格干预建议”等专业名词。
短短三分钟后,这条爆料就被某八卦大V转发,并附上一句:“这条如果是真的,内娱天要塌。”
李瑾玥坐在工作室的长桌旁,盯着热度数据一点点上涨,评论数翻倍、关键词热搜预警持续跳动,连账号本身都被限流审核。
她却没有一点慌乱。
事实上,在她发出匿名爆料之前,就已联系了三家海外服务器备份数据,确保即便平台删除、限制传播,也能通过私密社交群体“种子式”扩散。
现在,她要的不是爆炸,而是温水煮青蛙。
她知道,兰姐那个女人——从来都是反应极快、控制欲极强的人。一旦发现不受控的东西开始“脱轨”,她一定会出手堵漏。
可一旦出手,就露了马脚。
“来了。”她低声道。
果然,中午十二点不到,某家主流八卦媒体就发出一条“辟谣”文章,声称这份所谓的“实验档案”为“伪造拼接、断章取义”,并暗示“某演员为搏出位炒作往事、故意制造舆论”。
文章并未指名道姓,但评论区里,已经开始出现大量“李瑾玥”的名字。
“她不就是早年精神崩溃那位吗?”
“以前看她微博发过心理咨询的图,现在倒打一耙?”
“这不是炒作是什么?作品上不去,就搞阴谋论?”
更有粉丝晒出当年一段她在心理辅导机构前被拍到的画面,说她“有病史、别装纯”。
李瑾玥将这些评论一条条看完,面无表情。她拿起手机,点开通讯录,划到那个一直置顶却灰色头像的名字——苏孝宁。
她没有打电话,也没有留言,只盯着那行“对方不在线”几个字,良久未动。
那一刻,她不是想解释什么,而是隐隐有种“他会不会也信了”的迟疑。
但只有一瞬。
下一秒,她打开微博,正式以本人认证身份发布一条声明,配图为五张截取自原始实验档案的无水印页面,落款只有一句话:
【“我没有炒作,我只把原样放出来了。”】
这条微博瞬间引发爆炸,短短五分钟内点赞超十万,转发更是掀起一场“信息考古”狂潮。有人开始扒早年疑似受干预的其他明星经历,有人则开始整理“李瑾玥精神史时间线”,试图证伪。
有人骂她,有人挺她,但她没有回复哪怕一句。
因为她知道,澄清是最廉价的自我防御,而沉默,才是对操控者最沉重的反击。
几乎是在李瑾玥发博后的第二小时,一段剪辑粗糙却来源明确的黑白监控画面横空出世,瞬间引爆全网。
画面里是五年前,一间精神干预诊室。
她身穿病号服,披头散发,眼神恍惚,被两位白衣人员按在躺椅上,面前一位女医生手持笔录,声音冷淡地重复一句话:
“你知道你为什么会产生那种情绪吗?”
她一遍遍摇头,哑声反问:“我说了不想演那场戏,是因为……那晚他真的不在,我不是神经病……”
这段视频,被某娱乐官方微博直接配文转发:
【“她不是清醒,是压根没醒过。”】
更可怕的是——发布源正是兰姐的亲属公司旗下平台。
“兰梦溪传媒董事会正式表态,将对恶意诽谤提起法律诉讼。”这是那条官方声明的结尾,也是一次公然回击。
评论区彻底沦陷。
“所以……她自己也参与那个项目?”
“真疯过?”
“又当又立,谁还不是受害者啊,洗不动了。”
但这一次,李瑾玥没有沉默。
当天晚上,她亲自召开了一场仅限媒体内部的闭门记者会。
没有主持人,没有品牌冠名,甚至连化妆都没来得及补,只是一件黑衬衫、扎起的马尾,以及清瘦面容下那双冷静如雪的眼。
她坐在长桌后,将准备好的文件一份份摊开,指着媒体席前的投影屏:
“我不解释。”
“我也不回应任何人身攻击。”
“我只做一件事——把这十年我自己被引导、被操控、被反噬的所有资料,还原、归档,并公示。”
每一份文件都编号、标记时间、来源清晰。
从第一次强制心理引导的病历记录、签署的“非披露协议副本”,到某位资深艺人经纪人在邮件中提到的“情绪植入实验”预算清单……一切都铺陈在光天化日下,摊给全场十余位记者看。
“这些不是我一人的记录。”她抬眼,语调不高,“但我愿意第一个打开它。”
台下媒体一片死寂。
直到一位曾被称为“狗仔王”的资深记者轻声道:“你知道这东西一公布,会炸掉多少人?”
她轻轻点头:“那是他们该炸的时候了。”
这场闭门记者会结束时,记者们纷纷离开,但没有一个人开口提问。他们知道,这不是发布会,是开棺验尸。
而李瑾玥,像极了那具从棺木中爬出的“旧冤魂”。
回到工作室,她靠在沙发上,终于松了一口气。
可手机却在那一刻亮起。
来电人:江临洲。
她接起,还未说话,那头已传来一句冷得像刀的声音:
“你疯了吗?”
她静了静:“我没疯。”
“李瑾玥,你到底想毁了多少人?!”
“江临洲,我只是……”她轻声,“不想再让人替我演疯子。”
那边沉默了一瞬,忽然低笑一声:
“你还是不懂,他们要的从来不是你疯,是你乖。”
“可惜啊,”她喃喃,“我不打算乖了。”
挂断电话那一刻,李瑾玥望着窗外夜色,喉咙微哑,却低声重复一句话:
“这不是反击……这是告别。”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088/2398345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