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分段施工


红星滩涂养殖场,这个承载了陈峰所有野心的项目,正式进入了大规模的基建阶段。

县建筑公司的周启明经理,确实是信守承诺。

他派来了自己手下最精锐的施工队,还将公司里为数不多的几台推土机和拖拉机,全都调了过来,优先供给陈峰的项目使用。

一时间,村东头那片荒废了几十年的盐碱滩涂上,机器轰鸣,热火朝天。

按照周启明和他手下技术员的保守估计,光是第一期工程,就是要修建那道长达数百米,足以抵御强风浪的拦水主堤坝。

以及开挖第一批育苗池,还有虾池。

整个工程土方量巨大,技术要求也不低。

没有三个月的时间,根本拿不下来。

工程真正开始后,所有人都被陈峰这个总指挥,所展现出的管理能力震撼了。

开工的第一天,陈峰并没有急于让工人们大干快上。

他将周启明和施工队里所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全都召集到了一起。

开了一个长达数小时的施工动员暨技术交底会。

工棚里,只摆着一张破旧的桌子。

上面铺着一张,被陈峰修改了无数遍的规划图。

“周经理,王师傅,各位老师傅。”

陈峰指着图纸,有条不紊的阐述着他的施工理念。

“传统的施工方法,是先修完主堤坝,再开挖池塘,最后再修建蓄水池。”

“这样虽然稳妥,但效率太低了。”

“一个环节卡住,所有的工程就得停摆等着,浪费时间,也浪费人力。”

“我的想法是,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

“我建议,将整个施工队,连同村里来帮忙的壮劳力,分成三个独立的作业组。”

“第一组,由王师傅您亲自带领,挑最有经验的老师傅,专门负责整个工程最关键的核心建设。”

“二组人数可以少一些,但需要细心的工人。”

“我兄弟赵磊,做事稳重。让他带着人,负责第一批育苗池的精细化开挖和平整工作。”

“这个活技术含量不高,但要求精度。每一寸的坡度,都关系到未来的水流循环。”

“三组人数最多,就由李浩,带着村里的青壮劳力组成。”

“他们负责的是技术含量较低,工程量却最大的辅助工作。”

“比如去后山采石场开采石料,用拖拉机运输,以及水泥的搅拌,还有虾池区域的大面积土方开挖。”

“这三个组,看似独立,实则是环环相扣,可以并行操作。”

陈峰用笔,在图纸上画出了清晰的流程箭头。

“一组修堤坝需要石料,第三组就专门负责供应。”

“二组挖池塘需要用到推土机,等第一组的地基工作完成后,推土机就可以立刻转场,无缝衔接,绝不闲置。”

“这就叫分段施工,交叉作业。”

陈峰将后世建筑工程领域的流水线管理和并行工程理念,清晰地展现在了这些八十年代的工人们面前。

起初,以王铁柱为首的那些老师傅们,对他这套闻所未闻的歪理邪说,还抱着几分怀疑的态度。

在他们看来,这小子就算再聪明,又怎么可能比他们这些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老把式,更懂施工?

但周启明力排众议,决定相信陈峰一次。

他们按照陈峰的这套方法,试行了三天。

所有人都彻彻底底,心服口服。

他们震惊地发现,工程的效率,竟然比他们预想的,提高了一倍不止。

工地上,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窝工现象。

每个人,每台机器,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所有环节都衔接得天衣无缝。

整个工地,就像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充满了秩序感。

原本还对陈峰这个外行领导,有些不服气的老工人。

看向他的眼神,也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发自内心的佩服。

这个少年的脑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东西。

不仅懂水产,竟然连他们干了一辈子的建筑工程,都比他们更明白。

陈峰也因此,在整个工地上,建立起了绝对的权威。

他每天都亲临一线,戴着草帽,卷着裤腿,和工人们一起泡在泥水里。

亲自监督着每一个施工环节的质量和进度,要求施工队必须不差分毫地去执行。

第一组在浇筑堤坝地基时,有个年轻工人为了省事,少放了两袋水泥。

陈峰只是用铁钎在凝固了一半的水泥上捅了几下,就立刻发现了问题。

他二话不说,当着所有人的面。

直接下令,让年轻工人用大锤,把偷工减料的那一截,全部砸掉重做。

这件事,镇住了整个工地。

所有人终于明白,这个年轻的总指挥懂技术,有手段,更有绝不容情的严格标准。

当然,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建工作中的同时,陈峰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

施工队的几十号工人,还有村里帮忙的青壮劳力,加起来将近百十号人。

这么多人,每天光是吃饭,就是巨大的消耗。

如果全都从镇上买粮买菜,那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为了节约成本,也为了保障后勤,让工人们能吃上最新鲜的伙食。

陈峰将工地的日常管理,交给了沉稳可靠的赵磊。

他自己则带着李浩,每隔一两天,就驾驶着渔船出海。

“峰哥,今天咱们去哪?”

船上,李浩一边撒着网,一边问道。

“工地上那帮家伙,嘴都吃刁了。昨天那批黄花鱼,他们还嫌刺多呢!”

陈峰笑着摇了摇头:“他们那是吃饱了撑的。不过说的也对,总吃一种鱼,是会腻。”

他看了一眼天色和水流,调整了船只的方向。

“今天我们去搞点硬菜,给他们换换口味。”

“去乱石滩,那里新来了一批鲅鱼。”

有了之前的经验和更精良的装备,他们的捕捞行动,变得更加高效。

陈峰就像一个活海图,总能精准地找到鱼群最密集的地方。

每次出海,他们都能带回满满几大筐鲜活的海鱼,直接送到工地的厨房里。

那些从县城来的工人们,平日在城里,吃的都是些冰冻过的鱼。

何曾像现在这样,天天都能吃上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

每天傍晚收工后,就着大馒头吃上一顿鱼汤,成了他们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工地的伙食水平,甚至比县里那些国营大厂的食堂还要好。

工人们吃得好,有了力气。

干活的劲头,自然也就更足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072/1111106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