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重生的我没有梦想 > 第150章 一套冬装,一份原则

第150章 一套冬装,一份原则


到了十二月,新东圩港中学三个校区的空调就开始开暖风,其实教学楼整体都做了保温,架设了地暖,不过一般也用不上。

    长江两岸入冬最大的麻烦就是太湿润,湿度是最恶心的,所以做好除湿,也就不会生冻疮,体感上也不会觉得裹成粽子还是冷气跟针扎一样往衣服里面钻。

    再加上新东圩港中学配发五六身各式各样的校服,张大安专门养了一支裁缝团队,五六千学员和讲师都是“私人订制”。

    管你高矮胖瘦,都是量体裁衣,想要穿出丑感来也是相当不易。

    也因为新东圩港中学的校服每个季度都很有气质,连带着学员家长们,也时不时从“张安教育”这里订购。

    之前只有本部校区的“状元街”有后勤部的门店,随着马洲校区进入到了正轨,后勤部在马洲校区也开了个分店,算是新东圩港中学的“三产创业”。

    本来多一个江皋校区,也还是门店形式,可随着张叔叔和李老师在“张安希望小学”的一通折腾,也就不得不将“张安教育”后勤部的服装设计加工的功能,剥离出去,单独成立了一家“张安服饰”。

    究其原因,还是当初规划的时候,没有过多考虑“张安希望小学”的校服跨季节功能,跟丰邑县的县城小学一样,规划是春秋两套,耐脏耐造就行。

    因地制宜嘛。

    只是陡然“发了点儿小财”,那肯定是有想法的,张叔叔就屁颠屁颠跟一帮小学生拍胸脯吹牛逼:孩儿们,俺老张在南边儿有个好门路,想要过年有一身新衣裳,只需喊我一声爸爸,管保都有!

    那不是现在这二百来号板房里上课读书的小孩有,开春就可以启动之前空置半年的教学楼,到时候来报名的,就会增加三百多个。

    附近三个村相邻的五六个村,也会开始将适龄儿童送到“张安希望小学”接受义务教育。

    关键是张正东也不含糊,将采沙场今年年底的应收款,拿出来贴给本地的适龄儿童,决定这么干之前,他吃了十四五个大队的狗肉,反对声有,但最后民主表决是压倒性的同意。

    别人来说这怎么花钱的事情,村集体开会肯定要干上一场,张正东那是正经跟四五千户人打过照面的。

    同时也讲究个先来后到,现在入学的,还有明年开春入学的,先得新衣服;明年秋季入学的,还有后年春季入学的,后得。

    至于说价钱,那必须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衣服并不便宜,就一件要三百多块钱,还是成本价,抹了个零头,也还是要三百块。

    在普遍工资一个月也就这个数的时候,花这么大的价钱,那肯定是要招来非议,但这个非议在县里、市里,就是不在乡里、村里。

    一是体感上没感觉,钱是从丰邑县建筑材料公司走的专项捐款扶助,目的就是给孩子统一采购冬装。

    二是张正东有言在先,七八岁的孩子到了十岁十一岁,未必还能穿原先的衣服,可以以旧换新,所以要珍惜这身衣服,多个窟窿到时候多补一份钱。

    三是工地上的农民工工友们最先看过衣服的设计,没有说不好的。

    最重要的一点,它不是袄子,是羽绒服。

    “张安服饰”自己只有设计能力和小规模加工能力,并没有批量生产能力,所以还是由“张安服饰”去沙洲和尚湖两地做羽绒服的一线工厂下订单。

    三百块的确是成本价,因为这是正经的羽绒服,不是羽毛服,充绒量也是由“张安服饰”抽检,生产线上不定时随机抽检。

    别看“张安服饰”要的量不大,加起来八百件都没有,可是尚湖市和沙洲市只要是有能力做羽绒服的企业,都在抢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订单。

    原因很简单,都想吃下以后“张安教育”的大单,要是能签下长期合作协议,“张安教育”这样的极优质客户,比打半年广告还要有用。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奇葩要求,加工方都全盘接受,一点犹豫都没有。

    于是在多个地方报道“希望小学”采购高价校服时,陈庄镇当地倒是没啥波澜,反而“张安希望小学”发冬装的时候,县太爷带着一票人马,还专门过来合影留念。

    有些孩子根本等不及明年开春来这儿上学,吵嚷着马上就要在这里上学,那热闹的动静,让张叔叔十分得意。

    “徐浩宇,领新衣服了!”

    “到!”

    “换上。看看暖和不暖和。”

    “暖和!”

    “放你……小小年纪还会拍马屁,胡说八道!刚穿上就暖和,你是电炉子?!”

    “哈哈哈哈哈哈……”

    熊孩子们一阵哄笑,才上二年级的小屁孩儿只是呵呵地笑,刚要抬袖子擦鼻涕,张正东又是一声大喝,“教不听的?!衣服被你鼻涕泡烂了,你上四年级别想换新的!你手帕呢?!”

    “在兜里。”

    “在兜里不知道拿出来?!”

    “哎。”

    小男孩从兜里掏出一条团成一团的手帕,然后开始擦鼻涕。

    “走开走开走开,擦鼻涕躲着点人。既要懂礼貌,也要讲卫生,听到没有?”

    “听到了。”

    “下一个,师昊宇!这都第几个昊宇了?会不会取名字?师昊宇!喏,你说想要羽绒服,这是不是羽绒服?”

    “谢谢张爸爸!”

    “人多的时候不要这样喊,在家里才能这样喊。”

    “谢谢张主任。”

    “你还是喊爸爸吧。”

    “谢谢张爸爸——”

    “哈哈哈哈哈哈……”

    因为喊得特别大声,倒是把张正东吓了一跳,抬手就要给这小子一个“毛栗子”,结果熊孩子挺机灵,抱着一袋子羽绒服撒腿就跑。

    这时候外面场地上全是家长,维持秩序的都是本地的代课老师,培训之后就重新上岗了,不过并不是全都进教学岗,会说普通话才行,只会方言的,就是助教、助理,还有一些生活老师的岗位。

    “给我也来一张,给我也来一张,我就在派出所拍过照,学校门口还没拍过嘞。”

    男人们缩着脖子叼着烟,一边跺脚一边笑呵呵地等着在学校招牌前拍照,能拍三张。

    一张独照,一张夫妻照,一张全家福。

    本来只是想过来蹭蹭热度的“县太爷”,这回也算是服了,准备好了的演讲稿直接塞进公文包当废纸。

    与民同乐归同乐,但过完年该愁的事情也得愁。

    因为“张安希望小学”附近三个村的劳力能出去打工之后,更多大队的壮劳力也想学一门手艺,然后让张主任介绍个工地。

    干工地最担心的不是苦,就两样,一个是能不能工钱到手;另外一个则是干完了这个工地,下一个工地怎么找。

    其余什么吃饭什么住宿,那都不是事儿,出门讨生活,有个窝儿就成。

    张正东不管这事儿,有言在先的,第一个工地干完了之后,大家各凭本事。

    毕竟赚到钱之后,是个人都会有心思,赚得多尚且还好,倘若少了,便会生出“早知道……”这个念头。

    实际上最先一批做小工的,已经有人吃到了苦头。

    有三对夫妻在“张安希望小学”项目工地出去的,男的当大工,女的做小工,然后十一月在市里自己招活儿。

    能做,也确实赚到钱了,但一对挨了打,一对还有八百来块钱没结清,一对各自受了点儿小伤然后自己扛。

    再想回来干,那是万万不行的,张正东不是立规矩,而是有言在先,讲不了半点人情。

    不过小孩儿因为是寄宿,倒也不影响来领冬装羽绒服。

    这三对家长也是希望孩子能帮忙美言几句,亦或是之前的工友们能帮帮忙。

    但在这种事情上,张叔叔的思考逻辑跟规章制度不搭界,他只知道有言在先这事儿,是为了自家侄儿的利益,不是为了自己。

    自己赚了名声,然后赔上侄儿的利益,那能行吗?

    当然不行。

    我张正东又不是当官的料!

    所以即便是这三家也有“哭戏”,可张叔叔当真是毫无波澜,老乡们的心都软了,他还是硬得跟铁一样。

    这下本来就服他的一帮人,尤其是“抓赌队”的成员,更加服气。

    心肠好不错,心肠软……那还是算了。

    张主任人帅心善有坚持,仁兄把弟们跟他混指定饿不着。

    即便“县太爷”也得承认,换成是他,那在这样的场合下,多少双眼睛看着,还有那么多孩子,怎么地也得先对付一下,展现一下自己的胸怀、良心。

    可惜,“张正东同志”无所叼谓。

    以至于这段小插曲传到许多见多识广老头子的耳朵里,一个个都是竖起大拇指,这个张干部,晚生了几十年啊。

    这要是生在他们那一代,领着弟兄们一起“创业”,生活早就有奔头了。

    可太有奔头了!

    不过还别说,因为张正东的不讲情面只讲制度,消息传出去之后,好些在彭城、济城讨生活的丰邑人,都在今年提前回了一趟老家看看。

    不看别的,就看张正东这个人。

    要确实跟传说的那样,人帅心善有原则,那不消多说,一个月千把块,他们也跟张正东干了。

    这些人可不是什么没文化的土包子,有些是早些年考上中专分配出去的,有些是参加高考考出去的,还有一些跟张正东一样,也是当了兵回老家混出头的。

    其中不乏还在厂长、车间主任、工程师、技术员等等岗位上,只不过以前觉得回老家没搞头,不如在城里衣食无忧。

    可凭良心来讲,绝大多数人,都是有乡土情怀的,这光景看到了不敢想象的希望,于是也就互相打了个招呼,来了一趟“张安希望小学”,就走走看看,亲身体验体验到底有没有希望的味道。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8/4238608/1111098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