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国中之国
太极宫,甘露殿。
盛大的庆功洗尘宴已经散去,宫人们手脚麻利地收拾着残局,空气中依旧弥漫着御酒的醇香和佳肴的余味。
白日里的喧嚣与狂热渐渐褪去,夜色下的宫殿,显得格外宁静。
李世民换下了沉重的衮龙袍,穿着一身宽松的常服,亲手为李承乾斟满了一杯清茶。袅袅的茶香,伴着父子二人之间的沉默,在殿内缓缓升腾。
宴会上,程处默、尉迟宝林那帮小子,喝得满脸通红,唾沫横飞地吹嘘着自己在东瀛如何七进七出,如何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李承乾只是含笑听着,偶尔举杯,并不多言。
而那些文臣,则又是另一番光景。
以张玄素为首的一批买了“征倭债券”的官员,一个个红光满面,走路都带风。张玄素更是全程挺着腰杆,摆出一副“老夫为国分忧,些许阿堵物,不足挂齿”的高人风范,但那时不时瞟向户部尚书唐俭的眼神,却出卖了他内心的火热。谁都知道,随着一千车金银入库,征倭债券的最终价值,已经飙升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没买债券的官员,则捶胸顿足,悔不当初,看着张玄素的眼神,活像是在看一个叛徒。
而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这些真正的中枢重臣,喜悦之余,眉宇间却带着一丝深藏的忧虑。他们考虑的,已经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这笔泼天巨富,将给大唐这艘巨轮,带来怎样的风浪。
是福,还是祸?
“说说吧。”李世民将一杯茶推到儿子面前,率先打破了沉默,“在东瀛,都经历了什么?奏报上写的,终究只是军功,朕想听听,那些奏报上没有的东西。”
李承乾捧起茶杯,感受着掌心的温热。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他没有讲炮火如何洗地,没有讲京观如何耸立,也没有讲自己如何算计人心。他只是平静地,将东瀛的风土人情,将倭人的社会结构,将苏我氏的覆灭和今川义范的崛起,娓娓道来。
他讲得很平淡,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
但李世民却听得心惊肉跳。
他从儿子那平静的语调中,听出了尸山血海,听出了权谋机变,更听出了一种让他感到陌生的东西——一种视万物为棋子,视国家为棋盘的绝对冷静。
这已经不是一个将领,而是一个……执棋者。
“……所以,儿臣留下侯君集,以驻军之名,行太上皇之实。又以天海为刀,行精神阉割之策。不出十年,东瀛省,将只会记得自己是大唐的矿场,而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国家。”
李承乾说完,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甘露殿内,落针可闻。
许久,李世民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气,眼神复杂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你这手段,比朕……当年,还要狠。”
他想起了玄武门,想起了那些死在自己刀下的兄弟。但他的狠,是为了生存,为了夺取那至高无上的权力。
而李承乾的狠,却是一种从上而下的,对一个族群的彻底改造。
“对敌人,儿臣从不吝啬手段。”李承乾放下茶杯,“因为对他们的仁慈,就是对我们子民的残忍。”
李世民点了点头,不再纠结于此。他换了个话题,一个更核心,也更关键的话题。
“这一千车金银,朕已经让户部和皇家银行连夜清点入库了。”李世民的指节,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的声响,“初步估算,其价值,足以让大唐,十年不收税。”
他抬起眼,目光灼灼地盯着李承乾:“这么大一笔钱,高明,你……想怎么用?”
这,才是今晚的重头戏。
李承乾仿佛早有准备,他站起身,走到墙边那副巨大的大唐堪舆图前。
“阿耶,这笔钱,不能像以往那样,简单的赏赐、填充国库,然后等着它慢慢花光。”
“哦?”李世民眉毛一挑,示意他继续。
“儿臣以为,这笔钱,应该成为撬动大唐未来百年的第一个杠杆。”李承乾的手指,点在了地图的中心——长安。
“首先,按照债券发行时的承诺,所有收益,必须如数兑付。这是朝廷的信誉,是皇家银行的根基,比黄金本身更重要。”
李世民点了点头,这是应有之义。
“其次,所有参与东征的将士,必须重赏。阵亡者的抚恤,要比以往任何一次,都高出十倍。要让天下人知道,为大唐流血,是荣耀,更是能让家人一世无忧的保障。”
李世民再次点头,这亦是笼络军心之策。
“剩下的,”李承乾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沉凝,“剩下的,儿臣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儿臣想,成立一个独立于户部之外的机构,暂定名为‘大唐皇家战略投资总署’。”
“战略投资总署?”李世民咀嚼着这个新鲜的词汇。
“不错。”李承乾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个总署,将由儿臣亲自掌管,房相、长孙大人和我师傅共同监督。它的职能,不是‘花钱’,而是‘投资’。”
“它将作为母本,为儿臣之前制定的《五年规划》,提供最雄厚的资金支持。连接长安与洛阳的高速公路,疏浚江南运河的‘大唐疏浚公司’,河北的水利工程……这些,都可以立刻上马,而且是以最高标准,最快速度!”
“它还将拨出巨款,成立‘大唐格物院总院’,将天下所有能工巧匠,算学大家,都招揽其中。蒸汽机、新式炼钢法、远洋宝船……我们所有超前于这个时代的技术,都将在这里,得到最优先的研发!”
“甚至,它还可以效仿‘征倭债券’,在民间发行‘兴业债券’,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到那些利国利民,但前期耗资巨大的产业中去。比如,铁路!”
李承乾越说越激动,他仿佛已经看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然而,李世民的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
他听懂了。
李承乾的这个“战略投资总署”,权力太大了。它独立于三省六部,直接向太子负责,掌握着足以颠覆整个帝国经济的庞大资金。
这几乎是……一个国中之国。
一个,经济上的国中之国。
“高明,”李世民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你这个总署,将商业、工业、农业、交通,几乎所有国计民生,都纳入了囊中。你这是想……将整个大唐的经济命脉,都握在自己手里?”
李承乾感受到了父亲语气中的变化。他知道,父亲在担心什么。
担心他这个太子,权力过大,尾大不掉。
“阿耶,”李承乾转过身,迎着李世民那担忧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儿臣想握住的,不是权力,而是大唐的未来。”
“如今的大唐,看似繁花似锦,但根基,依旧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一亩三分地。这样的根基,太脆弱了。一场天灾,一场叛乱,就可能动摇国本。”
“儿臣要做的,就是用这笔来自东瀛的财富,为我大唐,换一个更坚实,更强大的根基!一个由钢铁、煤炭、道路和贸易组成的,全新的根基!”
“到那时,我大唐的税收,将不再只依赖于田地里的那点产出。我们的商船,将纵横四海。我们的货物,将倾销万国。我们的皇家银行,将成为世界的中央。这,才是儿臣真正想要的!”
甘露殿内,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李世民站起身,缓缓走到窗边,负手而立,望着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
他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不得不承认,儿子的这番构想,宏大、精妙,且充满了诱惑。那是一个连他这个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帝王,都未曾想象过的,辉煌的未来。
但他同样清楚,要实现这个未来,需要打破多少旧有的规矩,触动多少人的利益。那些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会答应吗?那些习惯了旧有秩序的官员,会支持吗?
这无异于,在整个大唐,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最彻底的革命。
而领导这场革命的,是他的儿子,大唐的太子。
他究竟,是该支持,还是该……压制?
月光,将他和他身后那个年轻挺拔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https://www.24kkxs.cc/book/4238/4238231/2381076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