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李琪千里护玺
仪式最后,
朱标亲手将传国玉玺,
庄重地放在祭坛中央,
特制的紫檀木托架上。
他环视众将士,
沉声道:
“封禅已成,玉玺当归!
此乃国本,不容有失!
李祺!”
“臣在!”
李祺踏前一步。
“命你即刻骑乘神雕,
携此传国玉玺,
以八百里加急之速,
直送应天,面呈父皇!
此乃国朝第一重器!
沿途若有差池,提头来见!”
朱标的声音斩钉截铁。
“臣领命!人在玺在!”
李祺肃然抱拳,声音铿锵。
朱标目光转向李祺身边的王敏,
语气缓和了些:
“王敏随军已久,
一女子多有不便。
此次,便随祺弟一同回应天吧。
临安与刘姑娘,
想必也很想见你。”
王敏闻言,俏脸微红,
看了李祺一眼,低头应道:
“谢太子殿下。”
李祺小心地将玉玺,
放入一个特制的、内衬明黄软绸的紫檀木匣中,
又以数层油布和皮革,
包裹捆扎结实,绑于胸前。
他翻身上了,
早已等候在旁的沙雕,
对王敏伸出手:
“上来,抓紧了!”
王敏深吸一口气,
抓住李祺的手,
被他轻轻一带,
稳稳落在雕背上,
双手紧紧抓住,
沙雕颈侧粗壮的翎羽。
“雕兄!起!回应天!”
李祺一拍雕颈。
“咕噜噜——!”
沙雕发出一声长鸣,
巨大的双翼猛地一振,
庞大的身躯如同离弦之箭,
直冲云霄!
瞬间化作天际的一个黑点,
向着南方疾驰而去!
......
应天城,武英殿。
正值大朝会。
朱元璋高踞龙椅,
听着户部,
关于春耕钱粮调拨的奏报,
眉头微锁。
阶下文武百官肃立,
气氛庄重。
突然,
殿外传来一阵急促而慌乱的脚步声,
伴随着,
值守太监尖细变调、带着狂喜的呼喊:
“陛……陛下!”
值守太监,
连滚带爬地冲进大殿,
因为跑得太急,
在光洁的金砖地面上,
还滑了一下,
差点摔倒,
帽子都歪了。
“放肆!”
一名御史眉头一皱,厉声呵斥,
“朝堂重地,岂容喧哗!
成何体统!
拖出去……”
“住口!”
朱元璋沉声打断御史,
锐利的目光盯住,
那气喘吁吁的太监,
“何事惊慌?说!”
太监扑通跪倒,
激动得语无伦次:
“陛……陛下!
是……是骠骑大将军!
他……他骑着那头神雕,
降落在宫门广场了!
还……还带着一位女子!”
“李祺?”
朱元璋霍然起身!
祺此刻应在漠北,
突然骑雕而归,
还带着王敏?
必有惊天大事!
“快宣!不!让他直接进殿!快!”
“遵旨!”
太监又连滚带爬地出去传旨。
满朝文武面面相觑,
议论纷纷。
李善长更是心头一跳,
自家好大儿突然回来,
还带着一位女子?
是福是祸?
片刻之后,
殿门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
一身风尘仆仆戎装的李祺,
手捧一个,
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紫檀木匣,
大步流星走入殿中。
王敏紧随其后,
虽强作镇定,
但第一次踏入这,
帝国最高权力殿堂,
面对满朝朱紫和龙椅上的皇帝,
仍不免有些紧张。
“臣李祺(民女王敏),
参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人在御阶前躬身行礼。
“免礼!”
朱元璋目光,
紧紧盯着李祺手中的木匣,
“祺儿!
你不在漠北助标儿扫平残敌,
为何突然骑雕而归?
手中所持何物?”
李祺深吸一口气,
双手将木匣高高举起,
声音洪亮,
响彻大殿:
“启奏陛下!
臣奉太子殿下之命,
八百里加急,
护送我华夏,
失落数百年之传国重器,
秦始皇以和氏璧所铸,
历代帝王奉若圭臬,
镌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之——传国玉玺!
归朝复命!”
“轰——!”
整个武英殿瞬间炸开了锅!
“什么?”
“传国玉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这怎么可能?”
“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
惊呼声、倒吸冷气声、难以置信的喃喃自语声,
交织在一起!
李善长、刘伯温等重臣,
无不勃然变色,
眼睛死死盯着,
李祺手中的木匣!
汤和等武将,
也激动得浑身颤抖!
就连六部尚书,
此刻也失态地向前探身,
想要看得更清楚些!
朱元璋更是浑身剧震!
他猛地从龙椅上站起,
三步并作两步冲下御阶,
几乎是抢一般,
从李祺手中接过了,
那个紫檀木匣!
他的手,
竟微微有些颤抖!
他深吸一口气,
强压下心中的滔天巨浪,
手指有些笨拙地解开,
包裹的油布和皮革,
露出里面华贵的紫檀木匣。
他轻轻掀开匣盖——
一方四寸见方,
通体由温润深邃的蓝田美玉,
雕琢而成,
上方盘踞着雄浑古拙螭虎钮,
一角镶嵌着璀璨黄金的玉玺,
静静地躺在明黄色的绸缎衬垫上!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玉玺,
那“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个古朴的鸟虫篆,
在殿内灯火的映照下,
流转着神秘而威严的光泽!
“真……真的是它……真的是传国玉玺!”
朱元璋的声音,
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
他伸出手,
极其小心、近乎虔诚地,
抚摸着玉玺冰凉的表面,
抚过那金镶玉的缺角,
眼眶瞬间湿润了!
作为开国皇帝,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这方玉玺对于大明正统性的意义!
这是天命所归的最高象征!
是他心中“得国最正”,
那最后一块的拼图!
“陛下!请容臣等查验!”
年过七旬、白发苍苍的老史官陶凯,
激动得胡子都在抖,
颤巍巍地出列请求。
他是当世公认的博古大家,
对历代印玺深有研究。
“准!”
朱元璋小心地将,
玉玺放回匣中。
陶凯和另外几位精通金石的老臣,
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
围拢上前。
他们拿出特制的放大镜片(水晶磨制),
仔细端详玉质、雕工、篆文笔划、金镶玉的工艺细节,
甚至有人取来印泥和白纸,
小心翼翼地钤盖了一方印鉴,
与宫中秘藏的历代印谱拓片,
进行比对。
时间仿佛凝固。
整个大殿落针可闻,
只有群臣,
压抑的呼吸和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
(https://www.24kkxs.cc/book/4238/4238202/2363647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