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终章
第一百七十五章 终章
(四)
婚后的甜蜜生活,并未让温庭轩和沈青梧忘记肩上的重任。
恰恰相反,家庭的温暖,成为了他们勇攀科学高 峰最坚实的后盾。
“盘古生物科技”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下,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然而,真正的核心技术——那份源自沈百川遗稿,并由陆振东用生命换回来的“生命编码”技术,其最终的应用转化,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瓶颈。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激活特定植物的“逆境基因”,使其能在盐碱地、干旱等恶劣环境下茁壮成长。
理论已经完美,但在实验室培育出的第一批“盘古一号”稻种,移植到真实的盐碱地试验田后,却出现了大面积的长势停滞,甚至枯萎。
连续三个月,整个团队不眠不休,调整了上百次营养液配方,模拟了各种环境参数,但结果依旧不理想。
基地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
温庭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一遍遍地复盘数据,试图找到那个被忽略的变量。
(五)
一天深夜,温庭轩疲惫地回到家,发现书房的灯还亮着。
推开门,沈青梧正坐在灯下,面前摊开的不是医书,而是温庭轩带回来的那些关于“盘古一号”的实验报告和土壤成分分析。
“你怎么还不睡?”
温庭轩走过去,声音里满是心疼。
“我睡不着,”
沈青梧抬起头,她的眼睛里没有焦虑,反而有一种异样的光彩,
“庭轩,我看了这些报告,发现一个问题。你们一直在‘加强’它,给它最好的营养,最优的环境模拟。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可能……对它太好了?”
温庭-轩一愣,
“什么意思?”
“中医里有个道理,叫‘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万物生长,都需要一个平衡。”
沈青梧指着土壤分析报告,
“你们的试验田,虽然是盐碱地,但你们用营养液中和了酸碱,提供了所有微量元素。这就像一个被过度保护的孩子,看似什么都不缺,却失去了抵抗风雨的能力。”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指着院子里那棵在风中摇曳的百年老槐树。
“你看它,历经风霜,反而根深叶茂。因为它扎根在真实的土地里,土地里有益虫,有害虫,有共生的菌落,有害的病菌。它在与这一切的对抗与共生中,才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你的意思是……”
温庭轩的眼睛瞬间亮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如同闪电般劈开了他脑中的迷雾,
“我们缺少的,不是某种‘营养’,而是一个完整的、包含了‘逆境’的微生态系统!我们一直在做加法,但或许,真正的答案是做减法,让它去‘野蛮生长’!”
沈青梧微笑着点头,
“《黄帝内经》说,‘天人合一’。植物也是一样,它需要与它脚下的那片土地,达成一种‘植土合一’的平衡。或许,我们应该去寻找能与它在盐碱地里共生的‘伙伴’,比如某种特殊的固氮菌,或者能分解盐分的真菌,而不是一味地给予。”
这个思路,完全跳出了传统基因工程学的范畴,融入了东方哲学的智慧。
温庭-轩激动地抱住沈青梧,在她额上重重一吻,
“青梧,你真是我的宝藏!你给了我最重要的那块拼图!”
他连夜赶回基地,召集了核心团队,提出了这个颠覆性的新方案——“微生态共生诱导法”。
(六)
接下来的日子,研究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团队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深 入到全国各地的盐碱地,采集土壤样本,分离、培养了数千种微生物。
经过无数次的筛选、配对和共生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罕见的、被命名为“大地之盐”的嗜盐菌。
这种菌不仅能分解土壤中的盐分,还能与“盘古一号”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极大增强其吸收养分和抵御病害的能力。
当混合了“大地之盐”菌剂的“盘古一号”稻种,再次被播撒进那片曾经让他们绝望的试验田时,奇迹发生了。
这一次,没有精密的营养液,没有恒温恒湿的保护。
只有阳光、空气,和那片贫瘠的盐碱地。
禾苗破土而出,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野性的生命力。
它们扎根极深,茎秆粗壮,叶片在海风中猎猎作响,呈现出一种健康的深绿色。
三个月后,试验田里一片金黄。
收割的那一天,国家农业部的专家袁宏伟,以及无数媒体都来到了现场。
当测产结果出来时,全场沸腾了——平均亩产,竟然达到了普通良田的水准!
这意味着,华国数亿亩的盐碱地,将有希望变成米粮川!
这是一个足以改变国家粮食安全格局、名垂青史的伟大功绩!
袁宏伟走到温庭轩面前,这位一向严肃的科学家,眼眶也红了。
他用力地拍了拍温庭轩的肩膀,由衷地说,
“庭轩,你们,创造了奇迹!不,这不是奇迹,这是真正的科学!
温庭轩摇了摇头,他穿过人群,走到了一直默默站在远处的沈青梧面前。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他将她紧紧拥入怀中。
“我们成功了。”他在她耳边说。
“嗯,我们成功了。”她回应道。
阳光下,他们身后是翻涌的金色麦浪,那是科学的果实,也是爱情的见证。
沈百川和陆振东的遗志,在这一刻,化作了沉甸甸的稻穗,在华夏的大地上,结出了最丰硕的果实。
- 全文终 -
(https://www.24kkxs.cc/book/4238/4238157/1111095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