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四合院从学外语开始 > 第122章 联络华侨

第122章 联络华侨


清晨的渥太华飘着细雪,方青云紧了紧大衣领口,走向停在使馆门口的车。司机老张是早年移民的广东人,见方青云出来,连忙打开车门:"方参赞,今天还是去唐人街?"

"对,先去陈记茶楼。"方青云钻进车里,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结,"陈老先生约了几位侨商见面。"

车子驶过冰冻的里多运河,转向市中心方向。老张一边开车一边介绍:"陈伯在渥太华华侨里德高望重,二战时还捐过飞机。他儿子现在经营着J国最大的华文报纸。"

茶楼门口挂着大红灯笼,推门进去,扑面而来的是熟悉的茶香和粤语交谈声。角落里,几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已经起身相迎。

"方参赞!"为首的老者拱手行礼,"老朽陈树棠,久仰大名啊!"

"陈老客气了。"方青云连忙回礼,"初来乍到,还要仰仗各位前辈指点。"

落座之后,陈老先生陆续介绍了在座的几位侨领:经营连锁超市的林老板、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郑先生,还有在蒙特利尔开机械厂的马董事长。

"方参赞,"马董事长递上名片。

方青云接过名片,眼前一亮:"马先生对农机设备熟悉吗?"

"熟悉!国内有这方面的需求吗?"马董事长拍腿道,"我表弟在萨省做二手农机买卖,最近正好有一批联合收割机要出售,是加拿大农业部淘汰下来的,但保养得不错。"

方青云迅速在心里盘算着。新式联合收割机要价二十多万加元,而二手设备只要四五万,还附带操作手册和维护工具。

"马先生,"方青云压低声音,"国内现在急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如果价格合适,我们可以考虑批量采购。"

陈老先生适时插话:"老马,你不是认识农业部的史密斯处长吗?能不能打听下技术转让的事?"

一周后,在马董事长的安排下,方青云在渥太华郊区的一家农场见到了农业部技术司的史密斯。金发碧眼的高个J国人操着流利法语口音的英语,开门见山地说:

"参赞先生,我理解贵国的需求。但最新型号的收割机涉及专利技术,恐怕..."

"史密斯先生,"方青云早有准备,"我们感兴趣的是上一代产品技术。据我所知,贵国在1970年已经更新了第三代机型,那么1965年款的专利应该已经解禁了?"

史密斯惊讶地挑了挑眉:"您做足了功课。确实,1965年款的技术已经过了保护期。"他沉思片刻,"不过,即使是旧技术,也需要支付技术转让费。"

"当然,"方青云微笑道,"我们可以用现金支付,也可以用中国的特色商品抵偿——比如茶叶、丝绸,或者你们感兴趣的工艺品。"

回到使馆,方青云立即向黄大使汇报进展。

"好!"黄大使拍案叫绝,"用工艺品换技术,这个主意妙!既解决了外汇紧张的问题,又能宣传中国文化。"

赵参赞提出疑问:"但旧技术会不会落后太多?"

方青云翻开笔记本:"我咨询过国内专家。1965年款的收割机效率虽然只有最新型号的60%,但价格只有五分之一。另外,掌握了基础技术,我们的科研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创新,这可以为我们追回不少时间。"

李参赞补充道:"华侨那边还提供了一个信息:阿尔伯塔大学农学院有一批即将退休的教授,可能愿意以私人名义担任技术顾问。"

黄大使当即拍板:"青云,你负责跟进农机项目。老李,你联系那些教授。老赵,你摸摸加方对技术转让的政治态度。"

又经过两周的密集会谈,方青云带着经济处的年轻翻译小王,终于与J国农业机械协会达成了初步协议:

中方采购50台二手联合收割机,总价200万加元;

加方转让1965年款收割机的全套技术图纸,作价50万加元;

加方提供两名退休工程师为期半年的技术指导;

中方以等值的茶叶、丝绸和手工艺品支付30%的款项。

签字仪式后,协会主席布朗握着方青云的手说:"参赞先生,您是我见过最难缠的谈判对手。不过,我相信这是双赢的开始。"

当晚,方青云在给国内的电报中特别提到:"...通过华侨渠道可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建议外贸部考虑在加设立专门贸易公司,由可靠侨商代持..."

就在农机项目取得进展的同时,方青云在一次侨团晚宴上结识了温哥华来的化工设备经销商周女士。

"方参赞,"周女士将他拉到角落,"我丈夫在BC省有家小型化工厂,最近想转行做旅游。厂里有一套完整的尿素生产设备,是德国六十年代的技术,不知道国内有没有兴趣?"

方青云心头一跳。尿素是农业急需的化肥原料,而国内产能严重不足。

"设备使用情况如何?"

"保养得很好,去年还在生产。"周女士压低声音,"关键是价格只有新设备的十分之一,而且...我有些渠道可以把技术手册'弄'出来。"

三天后,方青云派经济处的小王随周女士飞往温哥华实地考察。考察报告令人振奋:设备状况良好,稍加改造即可满足国内需求。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推进,方青云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白天拜访政府部门和商会,晚上整理报告、起草电报,常常工作到深夜。

周晓心疼丈夫,每晚都准备宵夜。这天夜里,她端着一碗热汤面走进书房,发现方青云正对着墙上的加拿大地图出神。

"想什么呢?"周晓放下碗。

方青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我在想,除了农机化肥,还有哪些领域可以通过华侨网络突破。"他指着地图,"你看,温哥华的林木加工设备,多伦多的矿山机械,蒙特利尔的轨道交通技术...这些都是国内急需的。"

周晓轻轻按摩丈夫的肩膀:"别太急,饭要一口一口吃。"

"时间不等人啊。"方青云叹了口气,"国内现在...算了,不说这个。对了,安安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老师夸他英语进步快。"周晓笑道,"不过今天跟同学打架了,因为那个J国孩子说中国没有电视机。"

方青云摇摇头,既心疼又好笑。他起身活动了下筋骨,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下周蒙特利尔华侨商会邀请我们去参加春节晚会,记得给安安准备套新衣服。"

一个月后,当方青云向黄大使汇报阶段性工作时,清单上的成果令人振奋:

农机采购与技术转让协议已正式签署,首批设备将于下月启运;

尿素生产设备评估完成,国内专家组认可,正在洽谈价格;

与三家华侨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作为中方采购代理;

建立涵盖农业、矿业、化工等领域的华侨专家库,共27人。

黄大使满意地点头:"国内刚发来嘉奖电。青云,这段时间做的不错!。"


  (https://www.24kkxs.cc/book/4238/4238080/2375597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