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太上皇李世民竟谋反?幽禁五十载 > 第105章 杜依艺荐寒士

第105章 杜依艺荐寒士


李承乾倚坐在龙纹御榻上,指尖轻轻摩挲着一份奏疏,目光沉冷。

如今,五姓七望几乎被他连根拔起,朝堂上世家势力十不存一。

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朝中可用之才骤减,许多政务竟无人可托。

李承乾抬眸,眼中闪过一丝思索。

杜依艺此人,出身京兆杜氏旁支,但与世家往来甚少,反倒以清正闻名,常在寒门士子间走动。

片刻后,杜依艺迈步入殿。

他身着洗得发白的靛青官袍,腰间仅系一条素布带,无半分奢华装饰,唯有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坚定。

他恭敬行礼,声音沉稳:“臣杜依艺,拜见陛下。”

李承乾微微颔首:“杜卿何事?”

杜依艺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两卷竹简,双手奉上:“臣今日冒死进谏,请陛下不拘一格,擢拔贤才。”

李承乾接过竹简,缓缓展开。

第一份竹简上的字迹瘦劲有力,几乎刻入竹片,显示书写者用力极深。

杜依艺在一旁解释道:“此人姓马名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家贫,早年游学四方,博览群书,尤擅经史。如今在长安西市‘醉仙楼’做账房,闲暇时仍手不释卷,曾著《时务策》十篇,论及吏治、税赋、兵制,颇有见地。”

李承乾目光扫过竹简上的文字,其中一句“治国之道,首在择吏,吏清则民安,民安则国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沉吟片刻,问道:“此人可有功名?”

杜依艺摇头:“无。”

李承乾眉头微皱:“既无功名,何以证明其才?”

杜依艺不卑不亢,拱手道:“陛下,昔日汉高祖刘邦起于微末,萧何、曹参皆非名门,然终成一代名臣;蜀汉诸葛亮躬耕南阳,亦非世家,却助刘备三分天下。才学岂在门第?”

李承乾眸光微动,手指轻轻敲击案几,似在思索。

其实,他对于马周还是有点印象的。

只知道此人在历史上颇为有名,似乎还做到了宰相。

只是,如果贸然就这么答应,不符合帝王心术。

作为帝王,有一条很重要,也很关键,那就是不要让臣子知道你在想什么。

唯有这样,那些臣子才会对帝王怀着敬畏之心。

杜依艺见状,继续道:“陛下既已肃清五姓七望,朝堂之上,正需新血。若仍拘泥于门第,岂非自缚手脚?”

李承乾淡淡一笑:“杜卿倒是敢言。”

杜依艺深深一拜:“臣非敢言,唯愿陛下得天下之才,而用之。”

李承乾未置可否,转而展开第二份竹简。

这份竹简上的字迹更为凌厉,行文间锋芒毕露,直言贞观初年某些政令的疏漏,甚至对朝廷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

杜依艺道:“此人姓刘名洎,字思道,江陵人。少时家贫,曾以抄书为生,后苦读成才,精通律法。如今在长安县衙做书吏,虽位卑言轻,却常为民请命,不畏权贵。”

李承乾合上竹简,目光深邃:“杜卿今日所荐二人,皆出身寒微,朕若破格擢用,朝中旧臣岂能心服?”

杜依艺闻言,挺直脊背,朗声道:“陛下,昔日魏文侯问李克:‘为国何先?’李克答曰:‘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今五姓七望已除,天下寒士翘首以盼,若陛下能开寒门进仕之途,则天下英才必争相效命!反之,若仍以门第取士,则朝廷终将重蹈覆辙。”

李承乾沉默良久,忽然问道:“杜卿可曾收受二人钱财?”

杜依艺闻言,面色一肃,郑重道:“臣若因举荐而取利,与卖官鬻爵何异?臣今日之举,只为朝廷得才,绝无私心!”

殿内一时寂静,唯闻窗外槐花簌簌而落。

李承乾的目光打量着杜依艺,他没有让自己失望。

所举荐的这两个人,自己脑海中都有点印象。

能够被自己记住的历史名人,想必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良久,李承乾缓缓起身,负手而立,望向殿外。

“杜卿,朕记得《管子》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杜依艺眼中闪过一丝喜色,深深一拜:“陛下圣明!”

李承乾转身,眸中锐光乍现:“无禄!”

内侍无禄立即上前:“奴婢在。”

“传朕口谕,明日召马周、刘洎入宫,朕要亲自考校。”

杜依艺激动再拜:“陛下英明!”

李承乾淡淡道:“且慢高兴。朕虽愿用寒士,但若此二人无真才实学……”

杜依艺肃然道:“若此二人不堪大用,臣愿领欺君之罪!”

李承乾盯着他看了片刻,忽而一笑:“好,朕拭目以待。”

同时,李承乾知道杜依艺为天下寒门士子探路,必然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

而且,在这之前,杜依艺也向寇准举荐了不少寒门士人,据寇准所言,这些被杜依艺所举荐的人,都是有才能的人,只是他们以前都缺少一个展露才能的机会。

但是,这个世界许多问题,都是一体两面的。

一方面,杜依艺推荐的人必然占据了名额,而名额目前是一定的,那么,那些想要这个名额而最终失望的那些人,肯定会有人心胸狭窄,将所有事情都记在杜依艺身上,必然对杜依艺身怀怨恨,对付不了他这个皇帝,他们可能拿杜依艺泄愤。

只是,李承乾可不想看到杜依艺出什么事情。

毕竟,杜依艺是为他办事,而且,办的事情都还很不错。

他在杜依艺离开后,就命令百骑的人和一些护卫暗中保护杜依艺。如今的百骑,不只是百人,其中的规模先后经过高俅、寇准的操作,如今已经达到万人。

可以说,如今的杜依艺,是他挥向那些把控着知识阶层的权贵子弟或世家子弟的一把刀。

目前的大唐,能够读得起书的,大部分都是那些权贵子弟。

而普通的老百姓,大部分连吃都吃不饱,如何供应家中的孩子读书呢?

等他收复整个大唐十道后,他会拿出早就准备好对付这些人的对策。

各地兴办官学,由对他忠诚的人去负责。

而且,读书期间只要表现优异,由朝廷支出一切开支,并弄出奖学金之类的东西,支持着寒门读书人有继续往下读的动力,同时灌输忠君的理念,为他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未来大唐官员。

随着时间推移,知识的把控,也就不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了。

但在这之前,还是要搞钱。

他记得没错的话,倭国那里可是有很多银矿的。

拿来给大唐的子民用用,想必也没什么问题。至于倭国的想法,那根本不重要。

而且,如果将他们提前消灭了,那么,将来也就不会有那种骇人的屠杀之事发生了。

此举既斩草除根,亦防患未然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995/2412161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