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徐吉标传 > 第五十八章:策反风云 为渡江开辟隐蔽战线

第五十八章:策反风云 为渡江开辟隐蔽战线


在江北五地委的管辖区域内,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热潮如燎原之火再次掀起。长江沿线的群众被广泛动员起来,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主动投身到献粮、送粮的行动中。各县干部与从山东赶来支援的干部们不辞辛劳,深入到每一个乡村农户,耐心地做着思想工作。

这些朴实的农民,虽然大多没有文化,也未曾见过大世面,但他们心里却跟明镜似的,清楚地知道谁是真正为人民着想的政党。他们毫不犹豫地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都献给了工作组,坚信共★★必定能战胜国民党。

此时的五地委,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如同奏响了一曲紧张而激昂的战前交响曲。程明远坐镇指挥,神色镇定,有条不紊地应对着各种情况。突然,电话铃声再次响起,是含山县委张健打来的。张健焦急地汇报:“程书记,我们掌握了近百条船在运漕,打算送到江北三官殿,可途中有段水路不通,恳请您考虑解决。”程明远立刻问道:“张健,船的准确数字是多少?挖通水道的工程有多大?”张健赶忙回答:“船有  91  艘,每艘吨位  100  担,这挖通水道的工程可不小,想想都觉得困难重重。”程明远又问:“那你觉得需要多少人,多少天能完成?”张健思索片刻后说道:“2000  人,5  天。”程明远立刻回复道:“我给你  3000  人,3  天,就  3  天必须完成。”

放下电话,程明远迅速联系调配人力,一道道指令从五地委发出。不久后,3000  名民工带着工具,浩浩荡荡地朝着含山那段堵塞的水路进发。他们当中,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有经验丰富的中年汉子,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透着坚定与决心。

到达目的地后,大家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挖掘工作中。初春的江水依然透着丝丝寒意,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挖土,有的负责搬运,有的则指挥船只的调度。在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中,大家齐心协力,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尽快挖通河道,确保粮草顺利运往目的地,为渡江战役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这仅仅是支前工作中的一个小插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会有多少类似的难题摆在陈明远和五地委的面前?在这紧张的筹备过程中,又会发生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而随着渡江日期的日益临近,支前工作能否按时完成,为大军渡江提供坚实的保障?一切都在这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氛围中,等待着揭晓答案。

龚喆明(龚世泰)经过艰苦侦查,初步确定了枞阳的土桥、杨沟、六洲,无为的五号,桐城的汤家沟,芜湖的裕溪口、西梁山,江浦的浦四、西江口等多处秘密起渡点。这一情报,如同渡江作战棋盘上的关键落子,为战役的成功推进奠定了基础。

程明远与付继泽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亲临各渡口视察。实地考察后,他们果断决定趁夜幕降临,将内湖及湖里的大小船只悄然送往各起渡点埋伏。这些船只,将成为渡江大军跨越天堑的关键力量。为了给渡江大军提供最为可靠的水文报告,程明远特意调来专业人士,陪同龚喆明深入前沿阵地。他们在危险的前沿,进行着细致的测绘、测量与绘图工作,每一个数据、每一笔线条,都承载着对大军渡江安全无误的殷切期望。

巢南的槐林嘴向家冲里,修船的场景热火朝天。木匠们的劳作声交织在一起,人来人往穿梭于大小船只之间。那些原本普普通通的工匠,此刻都怀着对革命事业的热忱,全力以赴。魏木匠凭借着精湛技艺与丰富经验,俨然成了修船的“★★程师”。在这里,每一个造船工匠都使出浑身解数,他们纷纷表示,为大军渡江出力,不计报酬,只要能有一顿饱饭就行。

与此同时,徐吉标招募来的渡手、水手数量已超过千人。此外,部队挑选出2000名熟悉水性的战士作为战时预备队,他们正进行着紧张的训练。普通木匠们也没闲着,忙着为船只制作桨、篙、跳板等物品。大家各司其职,为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做着最后的冲刺准备。

巢南朝北及江北沿线的老百姓,已然看到了东方的曙光,他们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共★★身上。百姓们自发走出家门,踏上送粮之路。这其中,有来自合肥北乡郑塘梢的军烈属。贫雇农出身的他们,听说侄女婿程明远担任了渡江大军的重要职务,二舅郑永成、三舅郑永香、四舅郑永贵,主动将家里舍不得吃的细粮,从肥东三十头一路背到巢县。三位老人不辞辛劳,走了几天几夜,终于将粮食捐给了公家。程明远得知后,满心感动,想留他们吃饭,老人们却婉拒道:“我们都带干粮了,我们一直都支持三姐(侄女方毓芬),就想来帮帮你,你这么忙,我们就不打搅了。”程明远听后,心中暖意涌动,吩咐黄玉书将三位老人家送出去。

在这渡江战役的破晓前夕,筹备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既有战略部署的严谨,又不乏百姓支持的温情。然而,前方依旧充满挑战。敌人是否会察觉到这些秘密起渡点的异常?水文情况是否会出现预料之外的变化?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还会遇到哪些阻碍?陈明远和他的战友们又将如何化解危机,确保渡江战役取得最终胜利?一切都在这黎明前的紧张氛围中,等待着命运的揭晓

巢县老街上,一幅热火朝天的支前景象令人动容。运粮、送粮的队伍绵延不绝,人们以各种方式踊跃为解放大军输送物资。有人背肩挑扛,有人推着独轮车,驴车、牛车、马车也纷纷上阵,甚至还有少量大卡车夹杂其中。然而,狭窄的街道瞬间被挤得水泄不通。这座刚刚解放的巢城,既没有交警维持秩序,也尚未建立完善的交通规则,大家一心只想着争先为大军送粮,场面一度混乱。

就在巢县南门处,悲剧突然发生。一辆大卡车在拥挤的人群中失控,将一名送粮的老大爷当场轧死。这起事故,因为是在为解放大军送粮的过程中发生的,迅速被报到巢县粮食局局长倪子干那里。倪子干深知事情重大,处理稍有不慎,就会严重影响军民关系。他一边赶忙派人去安慰家属,稳定情绪,一边将电话打给了五地委秘书陈学众。

陈学众接到电话后,立刻向程明远汇报:“首长,倪子干局长报来,巢县南门段因运粮轧死一位老大爷,请求处理意见。另外,巢县粮食局护场粮食爆满,近万斤粮食露天存放,也请求解决方案。”程明远听闻,立刻找来倪则耕、胡德荣一同商议。三人迅速分析局势,程明远随即口述,陈学众认真记录下处理办法。

其一,大战当前,责令事故方驾驶员戴罪立功,继续为大军运粮,但只提供一日一饱饭,不给予额外报酬。若日后表现良好,可考虑免于进一步处理。这一决定既给予驾驶员弥补过错的机会,又不影响支前工作的推进。

其二,对于受害方,给予一次性抚恤30元大洋,并通知所有地方政府,凡因献公粮而不幸死亡的,均参照军烈属待遇处理。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广大积极支前群众的尊重与保障。

其三,通知巢县粮食局的倪子干同志,立即开辟第二粮食集散地,地点就定在撮镇。并且,每一趟大宗运粮,都安排部队带枪押运,以此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程明远迅速且周全的决策,让五地委上上下下对他的睿智与果断无不折服。在这渡江战役的关键筹备时期,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成败,每一次决策都影响着民心向背。然而,这仅仅是众多突发状况中的一例,后续还可能面临更多棘手的问题。敌人是否会趁机破坏支前工作?粮食运输过程中还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陈明远和五地委又将如何在重重挑战中,确保渡江支前工作顺利进行,为胜利铺平道路?一切都在紧张的氛围中,等待着他们去勇敢应对。

巢县的粮食需大量运往撮镇,运输任务艰巨,现有的武装力量捉襟见肘。程明远当机立断,将警卫连全员投入到运输护卫工作中。不仅如此,他要求所有文职干部一律配枪,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一时间,黄玉书所在的警卫班最为忙碌,成员们纷纷被调派出去执行任务。程明远自己也时刻带着手枪,就连秘书陈学仲同样配备了枪支。

与此同时,五分区的马长炎和赵鹏程肩负起维护江北各县政治稳定、政权巩固以及社会治安的重任。局势并不平静,小股敌人的袭扰时有发生,导致小仗不断。而道路抢修、河道清理工作迫在眉睫,各起渡点的警戒任务更是丝毫不能松懈,这一系列工作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

林岩同样分身乏术,负责协调各方事务,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枢纽,将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五地委如同四个紧密协作的摊子,全面铺开,为渡江战役做着最大限度的准备。

正如史学界所评价的,程明远领导的五地委与陆学斌领导的四地委,虽各自承担着不同区域的筹备工作,但目标高度一致——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一伟大目标,如同高悬的明灯,激励着每一位投身其中的战士和干部,他们不辞辛劳,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新中国的诞生拼尽全力。

然而,随着渡江日期的日益临近,困难与挑战也接踵而至。敌人必然不甘心失败,可能会加大破坏力度,如何在加强防范的同时确保各项筹备工作不受影响?在这紧张忙碌的氛围中,又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故事?五地委和四地委能否顺利完成任务,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他们用热血和汗水去书写答案。

1949  年春,局势风云变幻,解放战争已到关键时刻。五地委明远接到一则重要情报:桐城汤家沟有国民党  90  军,带着  3000  多条枪有意投诚。程明远深知这是壮大我方力量的绝佳机会,立即通过五分区致电孙仲德先遣纵队九支队的黄先同志,让他们派人前去接收。考虑到九支队驻扎在淮南大通,路途较远,程明远特派姚燕如前往九支队进行联络。

然而,由于种种复杂因素,国民党九十军起义一事最终因未能成功联系上而告吹。姚燕如无奈返回五分区复命,程明远并未气馁,而是迅速调整策略,当机立断地命姚燕如协助宣醒民秘密潜入当涂县城,与朱世昌接头,并让朱世昌出面说服曹竹友弃暗投明。

姚燕如与宣醒民精心乔装打扮,身着长袍、头戴礼帽,脚蹬皮鞋,鼻梁上架着墨镜,活脱脱一副生意人的模样。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江南。此时的国民党当涂县政府办公室内,一片死气沉沉之态,人心惶惶,上班的人员要么来得很晚,要么做事拖沓,毫无生气可言。

姚燕如在前,宣醒民在后,两人来到朱世昌的办公室。朱世昌认识姚燕如,却不认识宣醒民。只见宣醒民头戴礼帽,墨镜卡在脸上,径直走到朱世昌跟前。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朱世昌一时说不出话来。姚燕如赶忙上前打圆场:“他姓宣,陪我来江南谈生意,咱们能否借一步说话?”朱世昌上前与宣醒民握了握手,宣醒民趁机凑到朱世昌耳边,小声说道:“我们是程明远派来的。”朱世昌一听,心里悬着的石头顿时落地,不禁感叹道:“我的妈呀,差点把我魂都吓掉了。”说着,便拉着二人走出办公室,到街上找了一家僻静的茶馆。朱世昌叫上一壶上等好茶,三人边喝边谈。

宣醒民开门见山地说:“程首长既然信任你,那自然把你当自己人。首长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要你去策反当涂县县长曹竹友。首长给曹竹友安排了三点任务,只要你能转告他,就算大功告成。第一,按兵不动,控制好军粮;第二,我方人员过江时,不得逮捕、扣押,要给予通行方便;第三,帮我方购买  5  部电台,并将电池按三倍数量配齐。如果时机成熟,就举行起义。联络暗号为白天打红旗,晚上打红灯。”

朱世昌听后,有些担忧地问道:“假如,我是说假如曹竹友不干呢?那我不就没有退路了吗?”宣醒民轻轻拍了拍朱世昌的手,安抚道:“我俩留在你府上做人质。要是曹竹友不愿起义,我带你出当涂县城,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有了宣醒民的承诺,朱世昌顿时理直气壮起来,立刻去找曹竹友商谈。他把程明远交代的三个条件原原本本地口头传达给曹竹友。曹竹友盯着朱世昌的脸,三个仔细打量,心中暗自思忖:这小子什么时候成了共★★人?随后,他上前一步,猛地封住朱世昌的衣领,质问道:“小子,你有把握吗?”朱世昌躲不过曹竹友的目光,壮着胆子说道:“我拿身家性命担保!”曹竹友松开朱世昌的衣领,一把抓住他的手,突然跪下道:“世昌,我把一家老小都交给你了,此事千万不可走漏风声。”

自曹竹友被成功策反后,又传来消息,国民党全椒县长潘友三手中握有  1000  多条枪……在这渡江战役的前夕,各方势力暗流涌动,程明远领导的策反行动能否继续顺利推进?全椒县那边又将上演怎样的故事?这些被策反的力量,能否在渡江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为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一切都充满了悬念,等待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揭开最终的谜底。

在成功策反当涂县县长曹竹友后,局势进一步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国民党明光专员王汉召眼见国民党大势已去,深知顺应历史潮流才是明智之举,便也萌生了弃暗投明的想法。他特派专人找到程明远,表达了想要起义的意愿,并希望能与程明远密谈相关事宜。

程明远意识到此事意义重大,不敢擅自做主,当即打电话向江淮区党委请示。区党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经验丰富的赵友声前往全椒、明光进行联络工作,推动起义事宜。

赵友声肩负重任,即刻启程。他深知此行困难重重,但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毫不退缩。到达全椒后,他与当地相关人员取得联系,传达了党组织的诚意和对起义的支持,耐心地向国民党全椒县长潘友三及其下属分析当前局势,阐明起义的诸多益处。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工作,潘友三被赵友生的言辞和诚意所打动,最终下定决心,带领手下1000多条枪宣布起义。

随后,赵友声马不停蹄地赶到明光。在与王汉召及其团队接触后,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敏锐的洞察力,与王汉召进行了多次诚恳的交谈。赵友生详细阐述了共★★的政策,描绘了新中国的美好前景,让王汉召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在赵友声的努力下,王汉召也决定带领手中3000多条枪投身革命阵营,起义宣告成功。

这些起义的成功,不仅壮大了我方的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了强烈震动,进一步瓦解了敌人的斗志。对于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而言,这些力量犹如一颗颗重要的棋子,为胜利增添了有力的筹码。然而,在这胜利的背后,敌人是否会采取报复行动?起义后的部队如何进行有效整合与管理?陈明远和他的同志们又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一切都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等待着他们去勇敢应对和妥善解决。(未完待续)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764/5046092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