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又来南国踏芳枝
1966年6月18日,毛泽东又一次回到了故乡韶山。
1966 年6月,毛泽东写下了《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此诗的写作背景,正是毛泽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后,将“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之时。它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时复杂的心境,同时也真实地记下了毛泽东当时南国之行中一段神秘的经历。
归乡下榻滴水洞
1966年6月18日,毛泽东又一次回到了故乡韶山。
这天下午3 时,气温高达摄氏35 度。4 辆汽车紧紧连成一线,奔驰在长沙至韶山的公路上。毛泽东坐在一辆灰色吉姆车上;另一辆白色吉姆和一辆吉普车上,坐着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李强、副厅长高文礼和新华社记者钱嗣杰等。
在韶山西面有三座山峰,南面是龙头山,北面是黄峰山,西面是牛形山,滴水洞就被环抱其间。它占地约5 平方公里,只有一条公路蜿蜒而至。滴水洞深幽清雅,三面树木林立,过去有一桥,桥下是一小溪,桥头边有一个山洞,即使是大旱,洞仍滴水不断,回声悠扬,其韵如琴,这就是滴水洞。因毛泽东由东而至,所以称它为“西方山洞”。
毛泽东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他喜欢滴水洞,这里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
1959 年6 月26 日,毛泽东第一次回到阔别23 年的故乡韶山,陪同他一块去的有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等。毛泽东对周小舟说,想在滴水洞修几间茅屋,“你们省委研究一下也可以嘛!”于是,湖南省委开始修建滴水洞工程。在60年代初,滴水洞一度成为禁区。修建它的时候,被称为二茵三工程,对外是绝对保密的。1962 年底竣工。1964 年初,滴水洞别墅接待中央领导人。但除个别领导同志在此小住外,一般的人不得进入。在滴水洞的万绿丛中,有一座青灰色的四屋脊的平房,就是被称作1号楼的房舍,是毛泽东的下榻处。
汽车进了滴水洞,在1号楼的大门口停下。毛泽东下了车,一股清风吹来,他深深地吸进了一口清香的空气。他沿着1号楼边走边看,望望葱绿的群山,高兴地说:“这个洞子天生一半,人工一半,怕是花了不少钱哪!既然修了,就要管理好,不要破坏了。”毛泽东领着大家在那不太宽敞的水泥坪里绕着圈子,一个劲地仰视两边的高山,双手指指点点的。他用手指着右边的山脉说:“那里是牛形山,山的形态像只水牛,小时候,我到外婆家去,就是走的这条山沟;东北边那个高山上有个大石鼓,过去常有老虎到石头上乘凉,所以叫虎歇坪。我的祖父母就葬在那块地方。”毛泽东用一口地地道道的韶山话作介绍,把大石头说成“大晒鼓”,水牛说成“许牛”,当地的服务员只好向陪员作翻译。
……喝完茶,毛泽东走进为他安排好的卧室。卧室里有一张木板床,长2.1米、宽1.5 米。毛泽东不喜欢“席梦思”之类的软床,一直爱睡木板床,即使在中南海菊香书屋里的床,也是如此。他的床上放满了从北京带来的书和文件。毛泽东叫服务员将原先准备好的床罩、睡衣、毯子、拖鞋等撤掉,换上随身带来的旧床单、旧被褥和一双旧拖鞋……
这是毛泽东继1959 年后第二次回故乡。但这次毛泽东住在滴水洞,任何外人都不见。他除了躺在床上看书,就是思考问题,有时又烦躁不安。毛泽东在韶山看了什么书,批阅了什么文件,至今鲜为人知。不过那封后来才为人们所知的信,确实是在毛泽东离开这个被毛泽东称为“西方山洞”的滴水洞后写的。毛泽东此次回故乡,是绝对保密的。就连刘少奇等也只知道毛泽东到了湖南,却不知道他住在何处。只有周恩来明白实情。在这段日子里,周恩来每天从北京派专机为毛泽东传送文件,用汽车从长沙把文件送到韶山请毛泽东审阅,又从毛泽东处带回一些批阅文件。
韶山水库再畅游
毛泽东与水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第一次到韶山时,他在韶山水库畅游了70分钟。这一回,时过七年,毛泽东重回韶山是否游泳了?当事人在后来的回忆中却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当时任中办副主任、中央警卫团团长的张耀祠的回忆,他说毛泽东这次在韶山没有去游泳。但同时也存在另一种说法,主要是当年韶山当地陪同毛泽东的工作人员的回忆,他们有的说是6 月21 日,有的说是6 月24 日,毛泽东游了泳,经过是这样的:21 日(一说24 日上午) 下午,工作人员早早地在水库大坝内搭了两个临时更衣棚,还搭了一个水扶梯。省委警卫处组织了十多人的游泳队,他们一大早就来到这里,个个精神抖擞,心情无比激动,因为他们知道今天是陪同毛泽东在这里游泳。73 岁高龄的毛泽东在湖南省委代理第一书记王延春、湖南省公安厅长李强、副厅长高文礼及几名水手的陪同下,来到了波光粼粼的韶山水库。他走进更衣棚,脱去睡衣,穿上一条洁白的游泳裤,护士递给他一小杯茅台酒,毛泽东一饮而尽。然后,他点燃一支中华牌香烟,走出更衣棚,缓步来到扶手旁,舒展了一会身体,然后沿扶梯一步一步下到水中。毛泽东在水中游动,把头抬得高高的,香烟上一滴水珠也没沾上;游了一阵,换成仰泳,一直游到水库中间,那支烟吸完了。接着毛泽东表演了“睡觉”、“坐凳子”、“立正”、“稍息”等动作。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休息了。”只见他四肢伸直,一动不动,仰卧在水面上。
在水库中,游泳队的同志们与毛泽东保持一定的距离。陪同毛泽东游泳的韶山青年黄友恒,不时模仿着毛泽东做着各种动作。游到大坝边,大家考虑毛泽东年事已高,希望他上岸休息,可是他毫无倦意,兴致正浓。这时,有几个人到溢洪道练习游泳动作,毛泽东也跟着他们到溢洪道里练侧泳……游了好一阵子后才上岸。
1959 年毛泽东在韶山游泳时,山上山下人山人海,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
但这一回,同样在此游泳,山上山下警卫森严,陪同的只有寥寥几个随员和水手,气氛冷冷清清。
新华社记者钱嗣杰在韶山水库坐在橡皮船上,摄下许多珍贵的镜头。20 天后毛泽东畅游长江30 多里,新华社发了重头照片,其中有个特写镜头实际上是在韶山水库拍摄的。
依依不舍别韶山
毛泽东原定28日下午离开韶山。28日清早,他突然通知张耀祠上午8 时离开滴水洞。
7点多钟,毛泽东从1号楼走出来,和随从人员、省地负责人、工作人员亲切地握手告别。
警卫员打开了毛泽东的车门,毛泽东仍然不想离去,他又走了回去,“你们走,我还要坐一下!”张耀祠、李强、高文礼等急得满头大汗,因为保密电话已经拆掉,毛泽东的行装也收拾好了。毛泽东在客厅的长沙发上一屁股坐下,东看看,西瞧瞧,一句话也没说。服务员立即给毛泽东递上一杯茶,毛泽东一口一口地品尝着家乡的韶峰云雾茶。服务员又洗了几个水蜜桃,毛泽东说:“我不想吃。”服务员说:“主席,您老人家不吃,这是从您房子东头桃树上摘的,下次就难得吃到啊!
毛泽东听后欣然吃了好几个,还吩咐服务员摘了两脸盆带去长沙。
这时候,工作人员又走到毛泽东身边,小声说道:“主席,一切都准备好了,走吧!”毛泽东不耐烦地说:“还是要走,真是身不由己!”他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慢悠悠地站起身,一步一步地走出1号楼,步伐显得很沉重。
9 时许,汽车马达响了,毛泽东离开滴水洞。汽车拐过一道弯,他朝祖籍地———东茅塘深情地望了一眼。汽车开到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门前,毛泽东叫司机赵师傅停了一会儿,他掀起窗帘,贪恋地看着小时候十分熟悉的毛氏宗祠。过了这段路,毛泽东再也没有左顾右盼。6 月28日,毛泽东在张耀祠等人陪同下,经长沙到达武汉。
一封家书意味长
在住滴水洞期间,毛泽东写下了《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诗中所描绘的是:神州首都北京正经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如5 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处理所谓“彭、罗、陆、杨反党集团”;5月16 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在杭州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等等。
“又来南国踏芳枝”,这里的“踏芳枝”并非指踏青游览,而是表现了毛泽东既置身事外、又在静观事态发展的心境。“一阵风雷惊世界”,指“文革”的兴起及其反响:“满街红绿走旌旗”,写“文革”初期所见。最后的两句似乎才真正点明主题,引人遐思。
上面所提到的7 月8 日给江青的信,就是在滴水洞期间写的:毛泽东给江青写的:
远月圆怨日的信收到。你还是照魏、陈二同志的意见在那里住一会儿为好。我本月有两次外宾接见,见后行止再告诉你。自从远月员缘日离开武林以后,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住了十几天,消息不大灵通。圆愿日来到白云黄鹤的地方,已有员园天了。每天看材料,都是很有兴味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牛鬼蛇神自己跳出来。他们为自己的阶级本性所决定,非跳出来不可。我的朋友的讲话,中央催着要发,我准备同意发下去,他是专讲政变问题的。这个问题,像他这样讲法过去还没有过。他的一些提法,我总感觉不安。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是被他们逼上梁山的,看来不同意他们不行了。在重大问题上,违心地同意别人,在我一生还是第一次,叫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他从洛阳走到成皋,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鲁迅也曾对于他的杂文说过同样的话。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亦往往如此。可是同志们往往不信。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我曾举了后汉人李固写给黄琼信中的几句话: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后两句,正是指我。我曾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读过这几句。人贵有自知之明。今年源月杭州会议,我表示了对于朋友们那样提法的不同意见。可是有什么用呢?他到北京缘月会议上还是那样讲,报刊上更加讲得很凶,简直吹得神乎其神。这样,我就只好上梁山了。我猜他们的本意,为了打鬼,借助钟馗,我就在圆园世纪远园年代当了共产党的钟馗了。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那也没有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吧了。全世界一百多个党,大多数的党不信马列主义了,马克思、列宁也被人们打得粉碎了,何况我们呢?我劝你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这个问题我同你讲过不知多少次,你还记得吧,源月在上海还讲过。以上写的,颇有点近乎黑话,有些反党分子,不正是这样说的吗?但他们是要整个打倒我们的党和我本人,我则只说对于我所起的作用,觉得有一些提法不妥当,这是我跟黑帮们的区别。此事现在不能公开,整个左派和广大群众都是那样说的,公开就泼了他们的冷水,帮助了右派,而现在的任务是要在全党全国基本上(不可能全部) 打倒右派,而且在七八年以后还有一次横扫牛鬼蛇神的运动,尔后还要有多次扫除,所以我的这些近乎黑话的话,现在不能公开,什么时候公开也说不定,因为左派和广大群众是不欢迎我这样说的。也许在我死后的一个什么时机,右派当权之时,由他们来公开吧。他们会利用我的这种讲法去企图永远高举黑旗的,但是这样一做,他们就要倒霉了。中国自从员怨员员年皇帝被打倒以后,反动派当权总是不能长久的。最长的不过圆园年(蒋介石),人民一造反,他也倒了。蒋介石利用了孙中山对他的信任,又开了一个黄埔学校,收罗了一大批反动派,由此起家。他一反共,几乎整个地主资产阶级都拥护他,那时共产党又没有经验,所以他高兴地暂时地得势了。但这圆园年中,他从来没有统一过,国共两党的战争,国民党和各派军阀之间的战争,中日战争,最后是四年大内战,他就滚到一群海岛上去了。中国如发生反共的右派政变,我断定他们也是不得安宁的,很可能是短命的,因为代表怨园豫以上人民利益的一切革命者是不会容忍的。那时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话得势于一时,左派则一定会利用我的另一些话组织起来,将右派打倒。这次“文化大革命”,就是一次认真的演习。有些地区(例如北京市),根深蒂固,一朝覆亡。有些机关(例如北大、清华),盘根错节,顷刻瓦解。凡是右派越嚣张的地方,他们失败就越惨,左派就越起劲。这是一次全国性的演习,左派、右派和动摇不定的中间派,都会得到各自的教训。结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还是这两句老话。
久不通信,一写就很长,下次再谈吧!
信中所提到的“我的朋友的讲话”,是指林彪5月18日在政治局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政变事实,要求全党高度警惕,并说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当时主席看了很不舒服。历史就这么怪,强调警惕政变的人到头来自己搞起政变来了。
毛泽东为什么把政治问题,采用家书的形式写给江青呢?因为这时林彪正在成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毛泽东对林彪既有看法,又有些宠爱。在每天所看到的材料中,都有林彪吹捧毛泽东的话,毛泽东看了非常不自在。“为了打鬼,借助钟馗”这些话,都写进了他给江青的信中了。
毛泽东在信中还说:“这样的运动时间不能太长久了,两三年足矣!”但那时,毛泽东没有想到,这场运动竟然被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阴谋家利用,做了大量坏事,后来毛泽东也控制不了他们了。
毛泽东发动的文革,其指导思想就是在滴水洞中形成的。林彪出逃后,中央把这封信作为批林整风会议文件下发,于是,这封信便显得高瞻远瞩了……直到7 月16 日,毛泽东在武汉才正式公开露面。这一天,毛泽东在武汉横渡长江,其壮举举世皆惊。上船后毛泽东仍毫无倦意。毛泽东还在武汉接见了几批外国客人。7月18日,从武汉回到北京。
1970年和1973年,滴水洞进行了两次扩建,但是,毛泽东此后再也没有回过故乡。1974 年11 月29 日,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回到湖南长沙,他表示想去韶山看看。可是毛泽东在春节前三天决定要去上海,他对湖南省委的负责人说:“我在湖南住了100 多天,辛苦了同志们。客散主人安,我走了以后,你们好好过这个春节吧!”
1976 年6 月,毛泽东重病缠身,他特别思念故土。8 月,毛泽东病情略轻一点,就坚持要南下回滴水洞休养,但未得到中央同意。9 月,毛泽东仍念念不忘韶山。在毛泽东的再三坚持下,中央政治局终于同意毛泽东9 月15日回韶山滴水洞。
可是,毛泽东没有等到这一天就离开了人间。
古曰:“诗言志”,毛泽东所创作的诗篇都与他的政治理想和报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七律《有所思》就是这样一首政治诗篇,它真切地透露出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复杂运思。
人民是不会自发产生正确思想的,“故国人民有所思”,实际上是毛泽东代表人民在思索。1966年7 月16日,一声惊雷震惊中国和全世界,73 岁高龄的毛在武汉横渡长江,突然在人民中现身,在响彻云霄的“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中,毛与人民已水乳交融,终于实现了领导这场革命的具体形式。……毛泽东在1966 年6月的《有所思》很快就有了思索的结果。而且这个思索结果以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几个月后,通过三件事,吹响了文革的号角:批准广播聂元梓的大字报;8月1日写给红卫兵的一封信;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文革烈焰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文革发动的年代距离今天已40 多年了,毛泽东的这首诗,对文革发动的过程有一些解释。……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乃是论述过去,但绝不等于过去”。
任由自己的理解去判断毛泽东的这首诗,这就叫作“自求其解”。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677/2456279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