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沉冤昭雪
随着影响力逐渐扩大,有三股力量加入了赵家这边。
第一个人,叫徐松直,与谢明妩外祖父宋鸿私交甚笃,是江南知名的大儒。徐松直有个学生,叫李逸,恰好和赵怀谨是同乡。两人又是同一年考中的秀才,所以交情很好。
徐松直通过李逸了解到了赵怀谨的冤情,用他的人脉推动了赵怀谨冤案的传播。
第二个人,叫陆骞。陆骞是浙江余杭人,咸丰六年的进士,担任过兵部侍郎,与崔家有过节。
他回老家省亲,了解到了“赵怀谨与李香娥”案的争议,又因为徐松直为他摆宴饯行,了解到了更多内幕。回京以后,就把他的所见所闻在京城传播。
第三个人,叫李琝。李琝职务是刑部右侍郎,而他也同样有个重要身份:前太子旧部。
李琝和陆骞私交甚好,在从陆骞那里了解到案情之后,专门去刑部查阅了卷宗。发现其中有诸多可疑和矛盾之处,他用笔一一勾出,请刑部细查。
随着案情逐步浮出水面,疑点增多,这起案件的不合理之处。包括报道赵怀谨和李香娥二人遭受的酷刑,赵家人进京伸冤的进程,逐渐为人所知。
赵怀谨举人出身,又受容衍指点,上呈了一篇逻辑清晰,文笔又好的申辩状,再加上谢明妩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京城的舆论上升到了至高点,赵家的案情一时轰动大江南北。
湘军一系扑灭太平军,立下赫赫功劳之后,江浙一带官员的任命,长期被势大的湘军集团把控。这两地的本地士子原来就有很大怨气。
再加上赵怀谨一案确实在湘军集团的操盘下隐藏巨大冤情,所以群情激奋。由地方到京城,在京的十八名浙江籍官员联名上书都察院。指出“赵怀谨与李香娥案”有诸多疑点,必有重大冤情。
容衍将十八名官员的联合签名递交给了陛下,陛下一看便知,案件的“终审”有很大问题。
而此时,一些原本信誓旦旦的证人们,在刑部的高压之下都已经开始露怯,纷纷翻供。
陛下大怒,下令把和此案有关的所有犯人、证人和卷宗,统统押解到京城。
容衍为了不让人动手脚,下令棺材一路从杭州运到京城,每过一地,就加贴一张封条。
四月二十六,京城朝阳门外的海会寺前,人头攒动。
刑部尚书桑春荣亲自主持。所有犯人、证人全部到场,在这里当场开棺验尸。
开馆前,刑部尚书桑春荣先请余杭知县龚长宵,检验葛良平棺材上的封条是否完好。
此时的龚长宵已经知道大事不好。
在此之前,他已经承认仵作郭祥没有用皂角水擦洗银针,但其他他表示一概不知。
不过他的长随卢永长出卖了他,已经承认他受命逼迫药店老板钱益诬告赵怀谨买砒霜一事。
棺木一开,腐臭扑鼻,由于尸体的皮肉已经腐烂,骨头清晰可见,呈黄白色。旁边老练的仵作一看就做出了判断:绝对不是毒死的,是生病死的。
龚长宵还不死心,指出了其中几块青黑色的骨头说有中毒迹象。但事实证明那是骨头表面的发霉,锯开后,里面依旧是黄白色。
龚长宵当即下跪,摘下官帽。
一桩冤案,终告昭雪。
随后,容衍领衔上奏,再度还原了这场“赵怀谨与李香娥”案。
崔家表示尸体入棺三年,黑毒褪去是非常正常的事。并指出如此“铁案”还要翻,以后地方官谁还敢判案?谁还敢为陛下做事?
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饶是湘军一系的势力也压不住。
这桩轰动全国的冤假错案,必定是要翻案的。并且,必定是有人要付出代价的。
陛下接连发布旨意,余杭知县龚长宵、杭州知府徐准、黄岩知县郑锡铭以及其他相关人等,
30多位官员被革职、充军或查办。
浙江巡抚于道远、浙江学政司徒恒,杭州知府徐准一干官员100余位,革除官位,永不续用。
赵怀谨、李香娥案,参与审理的浙江一干官员,从县到府到省,全都是崔家所统率的湘军手下。对于陛下而言,早就欲除之而后快,早就想找到一个契机来弹压湘军的势力。
赵怀谨、李香娥案件的发生给容衍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最终以一大批世家和湘军一系的官员落马而告终。
…
五月十五,宫中举行祭祀大殿,卜测国运。
头天晚上,裴行俭跟谢谨玉夫妻二人被洗干净送到了司天监。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481/1111048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