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火器


  如来佛祖的目光缓缓转向车迟国的方向,仿佛穿透了重重空间,想要看穿林楠的所有布局。他轻声说道:“原本以为,林楠自当年从大唐归来后,便安于车迟国。如今看来,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心中仍觊觎着东土大唐,这才有了这番改天换日的举动。”

  如来佛祖已然洞悉了林楠的谋划,或者说,林楠的目的已然昭然若揭,毫无遮掩。他的目标,正是东土大唐,他妄图让人道更换中心,重塑天下格局。

  观世音菩萨心中忧虑更甚,忍不住问道:“佛祖,如今之计,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若是对此事置之不理,那大同会说不定真能动摇大唐的气运。”

  说到此处,观世音菩萨突然一惊,仿佛想到了什么关键之处,说道:“不对!难道那道主林楠的目的,便是通过影响大唐,来彻底破坏我佛门大兴的计划?”

  经过这样一番梳理,观世音菩萨仿佛拨开了表面的迷雾,看到了隐藏在更深层次的阴谋。

  想到此处,她不禁有些心惊,惊叹于林楠谋划的长远。若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从一开始,林楠就在精心布局,针对的就是他们佛门。

  “而大唐气运一旦有所动摇,我佛门大兴的计划,岂不是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观世音菩萨担忧地说道。

  如来佛祖再次微微颔首,认可了观世音菩萨的言语,说道:“那道主林楠的目的,应当正是我佛门。如此一来,我佛门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说罢,如来佛祖的目光在大雷音寺中一众菩萨罗汉的面上缓缓扫过,声音洪亮而威严:“那道主林楠所管辖的车迟国,已然涉及大唐事务。其弟子坐骑,更是公然在大唐境内有所作为,影响了李唐的气运。我佛门也可施以雷霆手段,以维护天地间的秩序。”

  如来佛祖三言两语,便定下了计策:“吾等佛门,也当派出些弟子,前往大唐,援助大唐,稳定天下局势,驱逐大同会的影响!”

  此时,六耳猕猴在一旁早已按捺不住,跃跃欲试,躁动不已。他急切地说道:“师父!不若让弟子去出手吧,去那大同会做个先锋大将,也好为我九极一脉立些功劳!”

  六耳猕猴天赋异禀,拥有神通可听三界六道之事,很少有事情能够瞒过他。

  所以,虽然他此刻还身处车迟国,但对大唐的事情,可谓是一清二楚。

  况且,他也在实时关注着自己师弟吕洞宾的动向,对吕洞宾现在所做的事情洞若观火。

  只不过,六耳猕猴心思单纯,想不到更深层次的阴谋,只是以为吕洞宾受了林楠的指派,要颠覆大唐。他冲着林楠着急地说道:“那大唐那边,师弟所带领的‘大同会’,已然起事,要行颠覆大唐之举。”他下意识地认为,那边颠覆大唐的‘大同会’,是以吕洞宾为主导。

  因此,六耳猕猴自己憋不住了,想要也前往东土大唐,去帮扶自己师弟一把。

  而此时,从弥罗宫归来,正坐在九极大殿之中的林楠,却是摇了摇头,并且纠正道:“洞宾于大唐大同会,并非主导,而是辅助。大同会起事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凡人之间的斗争博弈,并非在于超凡层面的力量。否则的话,漫天仙佛恐怕早已有所动作,而不是这般旁观。”

  林楠纠正了六耳猕猴的话语,然后抬了抬头,看了看西边,说道:“如今且等着,目前还是凡人之间的斗争博弈。且等另一方按捺不住率先下场,我们便能有所介入。届时,即便天意气运有所反噬,也并非我们道门承担。”

  林楠将一切都了然在心,运筹帷幄。他穿越至今,已经数十年了。

  这几十年来,他从一开始的战战兢兢、修行不辍,到后来成为了道主,拥有了棋手的资格,开始和佛门对弈。

  如今,这场对弈已经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

  双方明子暗子,都已经落下,布局也都已经完成。在这最后的精彩博弈之后,便是对弈落幕,得见胜负之时。

  林楠也算是即将完成了一场大棋。这么一场大棋结束,林楠的念头,必定通达到一定地步,修行也可上到一个全新境界。

  甚至,借此气运,林楠可达到一种前无古人的境界也未可知。

  大殿之中,六耳猕猴挠了挠头,他并不完全理解林楠的意思,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之中。

  不过林楠既然说了还要等着,那他就只能继续等着了。他心中暗自期待:“那希望其他势力能够早点下场,这样俺老孙才能去帮师弟。”

  与此同时,在大唐的各个角落,关于大同会的种种传闻,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播开来。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一人好奇地问道。

  “听说什么?”另一人疑惑地回应。

  “听说大同会会给百姓均匀分地,人人可得十亩,而且承诺将要永免税赋!”那人兴奋地说道。

  “什么?还有这等事情?”另一人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大同会这不是等同造反了吗?”有人担忧地说道。

  “就是造反了,不过他们造反了之后,所属的百姓们,反而过得更好了。”又有人感慨道。

  “免了税赋,那大同会即便造反,又该如何立足,他们粮草要如何才行。”有人提出了疑问。

  像是忽然之间,又像是有所预谋,关于大同会的种种传闻,在大唐各地已经传播得沸沸扬扬。

  其中,有许多家“报纸”的报道,可以说功不可没。

  报纸,也是大唐这些年新兴的事物。它是随着车迟国传入的先进造纸技术而衍生出来的。

  昔日,李淳风从车迟国归来,带回来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其中就有造纸术。

  不仅如此,那时的李淳风还意气风发,准备让唐皇李世民好好参照一番,以推动大唐的发展。

  但没成想,李世民当时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去借助那些农作物散发自己的名声上,却没有在意这些先进的技术。

  以至于,如今的报纸行业,并非全部掌握在官方手中。

  相反,这些都被陈茂生利用起来,暗自扶持了几家类型不同的报社,布下了一个庞大的舆论网络。

  这时,随着大同会起事,这些各类的报纸,就成为了最好的宣传喉舌。

  所以,当大同会有所动作,在那大唐都来不及反应的时候,这种事情就传遍了大唐。

  大同会的理念,大同会的做法,大同会对百姓的态度……这些都通过报纸,传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百姓们,有半信半疑者,也有深信不疑者。因为大同会一直以来,所传播的理念,便是天下大同,人人平等。通过报纸,大同会所作的种种,都在大唐之中传播开来。

  街头小巷,酒馆茶楼,都可听到类似的讨论。

  “这大同会,当真是稀奇。”一人赞叹道。

  “是啊,那大同会还取缔了所有的地主,听说会将地主的田地,分给所有百姓,地主只能保留十亩田地。”另一人附和道。

  “不仅如此,大同会在夺城掠地之后,还颁布了种种政策,要求所有的孩子,必须去学堂完成教育,其中学费还是全免的!”又有人兴奋地说道。

  “全面免了税赋,到底是如何维持的?”有人提出了疑惑。

  “大同会内部,还流传有一首歌,名为《三项纪律,八大注意》!”一人说道。

  “其号称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所以大同会行军之间,纪律严明,就连说话语气都是和声和气,甚至不会大声说话!”另一人感慨道。

  “这……比我们所见官兵可好太多太多了。”有人赞叹道。

  “不仅如此,听说大同会行军之间,若是损坏庄稼,都会照价赔偿!”又有人说道。

  “若是使用了百姓的东西,都会写下欠条。”还有人补充道。

  大同会的种种,都流传在大唐民间,成为了百姓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当大唐的朝堂之上终于反应过来时,那股汹涌的势头已然如脱缰之马,再难阻挡。

  此时,大唐的君臣们才真切地领略到了报纸这一传播工具的强大威力。只是,这醒悟来得着实有些迟了。

  即便如此,仍有朝臣鼓起勇气,向唐皇李世民进言:“陛下,当下局势紧迫,请速速下令关闭天下报社,以此遏制大同会思想的肆意蔓延!”李世民深知此事的重要性,微微颔首,应下了这一建议。

  随后,朝堂之上再次陷入热烈的讨论之中,众人围绕如何应对大同会这一棘手问题各抒己见。

  大唐,向来以兵强马壮著称。在以往的历史中,大唐的军队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令周边诸国闻风丧胆。

  然而,面对大同会,这一切似乎都失去了作用。大同会虽人数不多,兵力有限,却装备着一种令大唐军队闻之色变的先进武器——“火器”。

  大唐曾多次派出精锐军队,试图一举横扫大同会。可每一次交锋,结果都如出一辙。

  大唐军队尚未站稳脚跟,便被大同会凭借着火器的强大威力击溃。这无疑是大唐军队的一大致命弱点,在火器面前,大唐传统的军事优势瞬间荡然无存。

  不仅如此,大同会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优势——消息灵通。大同会起事于极西之地,那里本就处于大唐边境,朝廷对那些偏远地区的掌控力极为薄弱。这就导致了一个极为棘手的情况:大唐这边稍有风吹草动,大同会那边便能第一时间收到消息。

  在大同会所占据的区域,每一个村庄、每一座城镇,那些平日里看似普通的百姓,在关键时刻都会化身为“斥候”。他们以各种巧妙的方式,将大唐军队的动向迅速传递给大同会。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对于大唐而言,大同会是反贼,是必须剿灭的对象。

  然而,在大同会所占据的区域,百姓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在他们眼中,这天下再也没有比大同会更好的政权了。

  大同会实行分地政策,这一举措让无数百姓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从此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免税赋的政策,更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让他们的生活有了盼头。

  此外,大同会还大力推广义务教育,让孩子们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普及卫生知识,提高了百姓的健康水平;倡导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位百姓的尊严。

  这些举措,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百姓的心田,让百姓们对大同会感恩戴德,归心似箭。

  凡是大同会所占据的区域,百姓们都对其无比拥护。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大同会传递消息,守护这片土地。

  只有那些地主阶级,对大同会充满了怨恨和不满,但他们的力量在大同会和百姓的支持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根本无法改变局势。

  “诸位爱卿……”唐皇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朝堂上的文武大臣,神情凝重地问道,“那大同会的‘火器’着实难缠,我大唐应当如何应对?可有哪位爱卿能想出良策?”

  李世民心中十分清楚,如今大同会与大唐军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大同会装备了先进的火器。双方军队一旦交锋,大唐军队往往在第一时间便被火器的威力所震慑,从而溃不成军。

  这时,一位臣子站了出来,恭敬地禀报道:“启禀陛下,臣等经过多方打探,也得到了一些大同会的‘火器’。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此物除了制造工艺精巧之外,关键之处还在于其中有一种奇特的东西,名为‘火药’。”

  “火器的强大威力,除了做工精巧的因素外,大半都源自这火药。若是我大唐能够得到这火药的秘方,或许也可以仿制出火器,以此来对抗大同会。”

  李世民微微皱眉,心中思索着这火药的来历,问道:“这火药,究竟是从何而来?”


  (https://www.24kkxs.cc/book/4233/4233194/2437901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