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补链强链
“网友意见小组”一经成立,立刻开展工作,广泛搜集全体网友的优质建议和意见,分门别类形成《用户需求清单》。
针对“快充”需求,技术团队紧急与清源公司对接,将新车快充功率从原来的120kW提升到最高480kW,实测10分钟就可从20%充至80%。
同时优化电池热管理系统,避免快充时过热。
外观方面,设计师采纳“贯穿式星环灯”“短前悬长轴距”建议,将概念图中的溜背造型落地,还增加了“悬浮式车顶”选项,满足年轻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亲子功能上,新车后排不仅加装了ISOFIX儿童座椅接口,还预留了平板电脑支架和独立空调控制面板,后备箱容积扩大至550L,可同时容纳婴儿车和28寸行李箱。
座椅采用防污纳米涂层,用湿巾一擦就能清理污渍。
车机系统则升级为高通8155芯片,流畅度提升300%。
同时换装双层夹胶玻璃,胎噪降低15分贝,解决了老车主吐槽的痛点。
定价策略上,领跑采纳“高性价比+电池租赁方案”建议,将续航1000km的新车型起售价定为16.98万,价格与同级别磷酸铁锂电池车型差不多,甚至更低一些。
同时推出“电池租赁”服务,如果选择“电池租赁”,新车售价只需9.98万元,另外每月支付999元,即可将新车开回家。
这些调整通过官方账号公布后,网友们纷纷点赞:“领跑这波听劝!必须支持!”
“这配置+价格,比我预期的好太多!”
“等上市了就去试驾,合适就订车!”
“话说什么时候能上市啊?”
“16.98万我拿不出来,但9.98万,我还是可以咬咬牙冲一波的!”
“我也准备9.98万,期待ing......”
当领跑汽车在网上展示根据网友建议优化后的车型数据后,再次引来了一波关注的流量。
领跑汽车新媒体账号下面,全是网友点赞和正面评论。
“终于听到用户的声音了!”
“这才是做产品的态度!”
“没错,产品是做给消费者的,消费者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
领跑汽车官方微博也发布消息:“网友的每一条评论,都是我们迭代升级的灵感。正是这些接地气的建议,让新车更贴近消费者需求,也让我们更有信心把固态电池车型做好。”
这条消息下面,不出意外地又得到了上百万的围观和五万多的点赞!
这对于一家新能源车企来说,这样的流量和点赞量,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而李浩然在看到领跑新车的优化成果后,也很欣慰,这就是“政企民”三方联动的力量。
政府搭建产业链平台,企业倾听用户声音,网友贡献民间智慧,最终做出让市场满意的产品。
涪江的新能源产业,不仅要技术领先,还要贴近民心,符合民意,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
时间一晃,就是几个月过去,转眼便到了2023年的岁末。
这几个月,李浩然也没闲着,而是趁热打铁,主要精力都围绕新能源产业链,继续招商引资,建强产业链!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够花一年时间,聚焦新能源产业,把产业做大做强,在李浩然看来,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李浩然招商引资不贪多,贪多嚼不烂,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引来了坑人的企业和项目。
李浩然招商引资也不贪全,这也想要,那也想发展,到最后肯定是四不像,什么都做不好!
所以李浩然这几个月,就盯着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
这几个月里,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新能源产业链的“补链”上。
每天清晨,阳光刚爬上产业园的钢架,他就带着经合局的团队去看新招引项目的选址,土壤检测、环评标准、物流路线,每一个细节都要和环保、交通部门反复确认。
午后的会议室里,常常能见到他和电机、电控企业的代表围坐在一起,讨论技术参数是否适配本地产业链,成本如何分摊,产能如何匹配领跑汽车的需求。
没有急着签约的功利,更多是耐心的磨合,比如为了让某家电控企业放心落地,他牵头协调清源、领跑签订三方配套协议,用稳定的订单打消对方的顾虑。
当然,在“补链”的同时,他也没忘了“强链”,只有“强链”,才能推动涪江新能源产业冲得更远。
李浩然每个月都会抽时间去川能、清源的生产基地,看正极材料的纯度是否稳定,固态电池的良品率有没有提升,听听企业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的。
有一次,清源公司向他反映,公司的电池检测效率偏低。
这本来是公司内部效率的问题,公司还不好意思反映,但李浩然知道后,立刻联系市科技局,协调专项资金引进智能化检测设备,把每颗电池的检测时间从3分钟缩短到1分钟,还帮企业申请了研发补贴。
针对东材科技的隔膜生产线偶尔出现的精度波动,他组织川能、清源的技术团队一起会诊,最终优化了原材料配比,让隔膜的穿刺强度再提5%。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各大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整个涪江新能源产业链稳定运行的关键。
只要涪江的新能源产业链稳定发展、不断壮大,就能为本地带来源源不断的财税收入,本地政府就有更多的钱为老百姓完善基础设施、增添福利措施,让本地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
除了帮助企业解决实打实的困难之外,这段时间里,他还推动了两件“看不见却很重要”的事。
一件是牵头成立“涪江市新能源产业协同联盟”,把川能、清源、领跑等企业的技术、生产、采购负责人拉到一起,每月开一次协调会,解决供应链里的“堵点”,让产业链运行得更加高效。
另一件则是和市教育局合作,在本地职业院校开设“新能源职业技能班”,定向培养电池组装、电机维修等技术工人,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的同时,也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第一批学员还没毕业,就有企业提前预定,这让李浩然更坚定了 “产业链不仅要靠企业,还要靠人才”的想法。
......
(https://www.24kkxs.cc/book/4233/4233109/2314093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