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混在1980 > 第515章 基建

第515章 基建


作家的访谈很多,企业家的访谈更多,却没有见过这样的。

    直播间的观众感觉很怪异。

    对比以往看过的作家、企业家,陈凡身上几乎看不到这类人的特质,还有点儿流氓。

    该不说,他是真损。

    但就像曾阿黎说的:人的名声不能太好,坏名声也有大用处,能解决很多麻烦。

    事实也是如此。

    同时也让观众认识到曾阿黎,这位露露乐蒙、凡黎、秋黎、梨园等奢侈品的创始人也是够猛的。

    给领导敬酒当上坟,拿起板砖就往人后脑勺砸,别说女人,敢这样干的男人都很少,比爷们还爷们。

    倪苹和小飒也挺惊讶的,这家人确实不一样,他们连装都不装,这是底气十足的表现。

    很多人接受采访,都恨不得往自己身上贴一堆美好的、高大上的标签,唯恐别人不喜欢。

    哪有这样式的。

    小飒负责活跃气氛,玩笑了几句,就把话题对向许今秋:“如果要给许老师打标签,你们会打什么标签?”

    “腹黑!”曾阿黎嫌弃道。

    “爱吃瓜。”赵园园补充。

    陈凡揶揄道:“皮!”

    倪苹眯起眼睛:“为什么没有善良?你们不知道社会各界对许老师的评价有多高吗?”

    许今秋说道:“就是!”

    曾阿黎嫌弃道:“哪个标签冤枉你了?说你腹黑,有错吗?从小到大,就没老实过。”

    “你们看她的模样,是不是柔柔弱弱的?长大后,叫我见犹怜,小时候,就是看着好欺负。”

    “从小学到初中没少被欺负。”

    “每次被人欺负,她就到处拱火,把不相干的人都拉进来,让一群人打起来,几乎每个月都有打群架的。”

    “阴着呢。”

    “要不所有人都说,她跟陈凡是天生一对,一个损,一个腹黑,一个杀人,一个放火。”

    “许老师,真是这样吗?”小飒惊讶道。

    许今秋尴尬地摸着鼻子:“那叫自我保护,打不过有打不过的招,总不能我看着好欺负,就活该被欺负吧?”

    “说的也是。”

    小飒赞同地点头,看向赵园园:“赵老师,您说许老师爱吃瓜?”

    赵园园翘着嘴角,揶揄道:“到现在也一样,出门散步口袋都要揣一把瓜子,看到有人吵架就凑上去。”

    “被她碰上,也是倒霉。”

    “只要口袋里的瓜子没吃完,吵架有停下来的趋势,她就两边拱火,直到吃完瓜子为止。”

    “最有意思的,是黄鹤的父母。”

    “当时跟我道过歉之后,还不死心,又跑来威胁,陈凡比较损,就让人去调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黄鹤的父母在外边玩的特别花,各有各的情人,还都好几个,陈凡把那些人的丈夫、妻子叫到一起,去他们单位闹。”

    “许老师一听有瓜吃,装了一口袋瓜子就杀过去。”

    “看着黄鹤的父母被殴打,许老师吃瓜没够,喊了一句,把他们扒光,拉去游街。”

    “人群一听,真就这么做了。”

    “没一会儿,警察赶过来制止,许老师还一个劲地埋怨,警察怎么来这么快,就不该安排人报警。”

    噗嗤……

    想起当年的画面,大伙儿都忍不住笑,倪苹和小飒也憋不住,谁能想到,外界盛传的首善,最大的兴趣竟然是吃瓜。

    许今秋轻咳:“用现代的话,怎么说来着?吃瓜,就相当于把你不开心的事儿,说出来让我开心一下,多好啊。”

    “是挺好的。”

    小飒憋着笑,看向陈凡:“陈老师,您说的皮,又是怎么回事?”

    陈凡耸肩:“这需要解释吗?”

    微微沉吟之后,又补充一句:“每年出去考察,都有一群孩子被她抢,问问那些孩子。”

    闻言,直播间的弹幕纷纷弹出两个字:“赞同!”

    都是被抢过的。

    今天算是真正认识许今秋,爱吃瓜、腹黑、皮,这样的许老师无疑是鲜活的,也是可爱的。

    玩笑过后,话题转移到曾阿黎。

    许今秋和赵园园给她的标签都一样,就两个字:“亲姐!”

    “从小到大,都是她照顾我俩。”

    “我小时候被人欺负,大姐只要知道,上去就跟人干仗,从小学到初中,经常都能看到,她一个人追着一群男孩子打。”

    “我跟园园去大理插队。”

    “大姐会不远万里去看我们,几乎每个月都会给我们寄些吃的用的,生怕我俩在乡下吃苦。”

    “当时一听说知青可以回城,大姐就到处找关系,给我俩安排工作,从大理捞回来。”

    等许今秋说完,赵园园补充:“以前在舞蹈团,或者去香江出差,来回的行李,出门干啥,我都不动手,都是大姐帮着收拾的。”

    “在她身边,当个小废物就行。”

    不同于她俩,陈凡毫不客气地给曾阿黎打了一个标签:“暴力!”

    “跟她不熟的时候,会觉得这人特别难相处,在外边特别冷,公司很多人背地里都叫她冰山总裁。”

    “熟悉了,就更难相处。”

    “一个不爽利,不是给你一拳,就是给你一脚。”

    话音一落,曾阿黎就拍了丈夫一下:“少作怪,不想想自己有多损,哪次揍你是没依据的。”

    接着,对着镜头说:“有次下班,在京大门口等他,蹲得腿都麻掉,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

    “把我扶起来,拽着我就跳。”

    “腿麻还能跳?那种麻劲儿,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这辈子我都记着,就没见过这么损的。”

    看直播的人都愣住。

    腿麻什么感觉?从蹲着到站起来,就足够酸爽,要是轻拍一下,感觉就跟电击一样。

    陈凡竟然拽着人跳?真不当人啊!

    随着闲聊,话题又转移到赵园园身上,标签也是最明显的:懒!

    许今秋说起她的懒,嫌弃地吐槽:“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就是这样。”

    “出差,东西都要别人准备;下乡插队,衣服都要我给她洗;就算现在,早上起来,头发乱糟糟的,都要别梳理。”

    “一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条有钱的咸鱼,啥也不是。”

    “真的?”倪苹讶异。

    赵园园年纪不小,看着却很精致,岁月在她身上,仿佛没有多少痕迹,只有眼角淡淡的鱼尾纹。

    这样的人,怎么会懒?

    似乎看出她的疑问,曾阿黎直接说道:“别看她穿得精致,头发我给梳的,妆我给画的,衣服,许老师给选的。”

    “她呀,这辈子全凭嘴甜。”

    “把谁都哄得服服帖帖的,别说我们,孩子们也一样。”

    “早上经常顶着鸡窝头起来,孩子们一看到,就会帮她打理,然后给她准备早餐,自己跟个小废物一样。”

    “现在又开始哄孙子孙女。”

    “这是本事!”赵园园不以为耻,嘚瑟地挑了挑眉,论起舒坦,这世上就没人比得上自己。

    曾阿黎嫌弃地撇嘴,却无法反驳。

    整个访谈,人物的介绍告一段落,倪苹把话题拉回正题:“许老师的基金会投入之大,堪称前无古人。”

    “如此庞大的投入,需要极其庞大的资金支撑,也是大家最好奇的,外界有过许多的猜测。”

    “通过资料,我们了解过一些。”

    “陈老师,你是京城人,却在香江发家,在八十年代初,要去香江并不容易,你是怎么过去,并发家的。”

    闻言,陈凡微微沉吟。

    “去香江,应该算是意外吧。”

    “当时我插队回来,我姐一家在婆家过得不好,就把她们接回来住,家里住不下,我就租别人的房子。”

    “李红兵,兵子哥的房子。”

    “他家在  60年代,因为特殊原因跑去香江,唯独他一人留下,日子也过得很艰难,靠蹬三轮谋生。”

    “哪会儿叫板儿爷,还有很多人打趣,叫他骆驼祥子,在大杂院里,地位可想而知,三十多岁,还是光棍。”

    “后来在我的鼓动下,他靠着祖上的酱菜手艺,摆摊谋生,改变了生活,还去农村找了媳妇。”

    “他们家的组训很有意思。”

    “有恩必报!”

    “后来他家人从香江回来找他,认为我帮过兵子哥,想着要回报我,就邀请我跟许老师去香江玩。”

    “我家老四上传过一个视频,就是逼着英伦佬签约的,里边那个英姐,就是兵子哥的大姐,叫李红英。”

    “去那边后,都是英姐接待。”

    “说起来,也是运气好,当时去那边卖了剧本,又帮人写了几个广告,赚了几十万港币。”

    “这些钱都拿去买黄金期货。”

    “后来又开了一家出版社,凡尘出版社,钱还是找英姐借的,反正赚到钱就去买黄金期货。”

    “那个年代,买黄金期货也简单,盯住美联储就行,美联储降息,黄金涨价,美联储加息,黄金降价。”

    “涨幅还都比较大。”

    “从  1980年到  1984年,我手上的资金,就从几十万港币变成二十多亿美刀,换成港币,就是  160多亿。”

    “在当时的香江,我不是首富,但肯定是现金最多的人。”

    闻言,无论是倪苹、小飒,还是直播间的观众都忍不住惊叹,白手起家,四年时间,  160亿港币,惊人的数值。

    好一会儿,倪苹才平静下来,又问:“在金融市场上赚到钱,你就开始转向实业?”

    “你们家四姑娘在讲座上说过,当时因为葵涌港的关系,跟英伦人起冲突,拿下香江大量的民生企业。”

    “可以这么理解。”陈凡点头。

    想了下,又说:“投资实业的时间其实更早,不算出版社,投资的第一家公司,其实是嗨乐家电。”

    “嗨乐是你投资的?”小飒讶异。

    嗨乐的老板顾海洋是风云人物,没少上电视节目,也上过他主持的《开讲啦》,但从未听说过。

    “说起嗨乐,可就有意思了。”

    许今秋噗嗤笑出来:“有时候我都很好奇,男人之间的友谊真的很奇怪,刚才不是说过,老顾因为卖房,跟我们认识。”

    “卖完房之后,老顾去羊城。”

    “陈凡想打听羊城改开的情况,就跟老顾一直保持书信联系,后来还合伙做生意,倒腾计划外的电视机。”

    “再后来,陈凡邀请老顾一起建电视机厂,英姐也入股,一起到香江收购电视机生产线。”

    “当时碰上竞争对手,汇丰的大客户经理,带着两个英伦人,想要压价收购,还威胁陈凡。”

    “汇丰在香江势力很大。”

    “在当时,很多人都会给汇丰面子,真把汇丰得罪死,路会很不好走,毕竟汇丰的背后是英伦资本。”

    “陈凡可没惯着。”

    “直接把英姐的保镖叫来,把那个大客户经理拉到走廊上,打了十分钟,一秒钟都没少。”

    “就这样赶走英伦人,嗨乐才有第一条电视机生产线。”

    倪苹和小飒纷纷傻眼。

    把人拉出去打十分钟?这是去谈生意,还是耍流氓?直播间的人也不能理解,当时的香江,这么乱来吗?

    陈凡也给出解释:“当时,我是汇丰的大客户,英姐家也是,大客户经理威胁大客户,打了也白打,事后汇丰还得道歉才行。”

    “除了嗨乐,其它投资也很多。”

    “最开始是叫上老胡,胡应相,还有英姐一起,在内地投资广珠、广深、京津三条高速公路。”

    “扬子江造船,扬子乙烯工程。”

    “拿下葵涌港之后,又盯上港口业务,投资盐田港、魔都港、津门港、泞波港、莲云港、慧州港六大港口。”

    “还有二滩水电站。”

    说到这儿,曾阿黎补充一句:“当时都在大力引进外资,他一个人的投资,顶得上其它全部的外资。”

    “而且投资的,全是基建工程。”

    “基建工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基本上几十年才能回本,甚至在当时,很多项目是看不到回报的。”

    “比如高速公路,前十年别说赚钱,年年都亏本;还有港口、造船业,前二十年,也是亏本。”

    “这些完全违背他的投资思路。”

    “在外面,他都是赚快钱,在内地,他就喜欢投基建,  1998年又发疯一样,斥资  7000亿元搞基建。”

    “这  7000亿元,其中  4800亿是直接投资,其它  2200亿低息贷款给给官方,全部用于修建运河。”

    “赣粤运河、湘桂运河、平陆运河、荆汉运河、浙赣粤运河,以及中原内河水网,一共六条运河。”

    “这些运河,很多还在亏本。”

    “等会儿,这六条运河是你们投资的?”倪苹瞪大眼睛。

    当初这六条运河开挖,反对的声音,批评的声音一大堆,以当时的经济情况,其实是没必要的。

    钱要花在刀刃上。

    当时有更多的项目急需资金,把  7000亿元花在“作用并不大”的运河上,怎么看都是浪费。

    当然,现在很香。

    尤其是运河周边的城市,受益非常大,可这运河,不是国家出钱修的,怎么变成私人出资?

    观看直播的人,也都一脸懵。

    “他给封的口,不让宣传。”

    曾阿黎白了丈夫一眼,接着说:“他在内地就喜欢搞基建,回报率基本不高,当时我问过,知道他怎么说的吗?”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2/4232917/1111061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