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532章 永平六年

第532章 永平六年


汉永平六年,

    前脚才被王延世念叨“怎么还在集权固位”的皇帝,在年初之时便颁下了诏书,号召朝野臣民,兴修起了各地水利设施。

    这让王延世很是欣喜,甚至在帮王景送信,充当旅行青蛙之时,专程跑到洛阳皇宫里,旁观了皇帝为治水之事,从而特意召开的朝会。

    只是,

    治理黄河,对于休养生息数十年的大汉朝廷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王莽时代引动的洪流,裹挟着前汉二百年沉淀下来的泥沙石砾,从元城开始,泛滥了大半的黄河下游地区。

    时至今日,

    问题早已越拖越大,就像最初的透光的缝隙,会随着不断的进出,变得日益宽松扩张一样。

    被洪水长期泛滥的土地,开垦起来并不容易。

    肆意流淌的水流,也不会轻易被人约束回河道之中。

    这意味着修治黄河,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富。

    大汉的国库,能够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吗?

    为了那所谓的未来,

    真的有必要耗费如此之巨的前人心血,去填补崩塌多年的堤坝吗?

    “问题就摆在面前,怎么可以不去解决它呢?”

    年轻英武的皇帝面对着群臣的忧虑,语气平静坚定的回道:

    “盛世之下,人口滋长。”

    “即便今日的田土还可以容人耕种,可数代之后,依靠农田为生的百姓,又该去哪里种下自己的青苗呢?”

    他的目光扫过殿上的诸多臣子,心里想着丈量天下田亩之时,统计出来的世家豪强所占土地的数量。

    先帝是开国创业之主,

    这些人尚且有圈地跑马的作为,

    那在他的治下呢?

    在他子孙的治下呢?

    皇帝是个目光长远,怀有志向的人,

    他自有的天赋、接受的教导,都不允许他像面前的某些臣子一样得过且过,安享一世太平,而不管死后的滔天洪水。

    对皇家来说,难得的家庭温情,也给予了皇帝几分柔软心肠。

    当然,

    这是对天下百姓的。

    在臣子和各地豪强,乃至于自己那些日后会继承大汉江山的子嗣面前,

    皇帝只会成为最严厉的君父。

    因此,

    面对臣子的劝阻,皇帝仍旧坚定的推行了自己的政令。

    他要求权柄被削弱后,仍旧负责全国建设的大司空,先选拔人才,将洛阳以东的河道进行清理疏通。

    等到积累了足够经验后,

    再去梳理王莽之时,那条被堵塞的泾水。

    最终,用最丰富的经验、最饱满的精力、最出色的人才,去面对那条泛滥的黄河。

    他要像战国时秦国于蜀中修建都江堰一样,用一代人的辛苦和汗水,治出一片广袤、平和的丰饶之地。

    至于子孙?

    他不相信子孙的勤劳和智慧!

    所以,更不会将已有的问题,交给子孙去解决!

    王延世旁观的十分激动。

    他回想起自己生前的经历,感慨的说道:

    “如果我能遇上这样英明的君主,那年的堤坝就不会被洪水冲垮吧?”

    何博就说,“在老建筑上缝缝补补有什么用?”

    “钢铁会腐朽,顽石也会被岁月侵蚀……再高大坚固的东西,都有其坍塌的一天。”

    “还不如大破大立,将老旧的推倒,建立新的河堤呢!”

    王延世说,“可是大破大立,总会带来很大的伤害。”

    房屋会倒塌、农田会淹没、民众也会死去。

    何博对此没有回答。

    跟在他身边的商鞅却是哼了一声,“舍不得家里的瓶瓶罐罐,担忧前行的艰险,怎么可能踏上远大的前程?”

    “道理一直都清晰明了,正确的道路也毫无阻碍的呈现在面前,若因为舍不得受累受苦,舍不得抛下负担,是不可能抵达终点的!”

    王延世不知道上帝这次怎么把商君带在身边了,只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缩起脖子,不敢与之驳嘴。

    除了孟庄荀等先贤,

    谁能说得过五等分的商君啊!

    他只是对着何博说,“时时警惕,月月整修,总可以提防裂缝出现的。”

    “可以让两岸的百姓提供帮助,一旦发现问题,上报朝廷就好!”

    这下,

    何博总算笑出了声。

    “《尚书》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上千年过去,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人呢?”

    “北边的燕国,你是去看过的,难道还分不清楚理想和现实的区别吗?”

    不过,

    何博还是喜欢这些有理想有追求的犟种。

    哪怕人性注定了梦想的光辉转瞬即逝,

    可那短暂的炫目光彩,还是很让上帝瞩目的。

    “你还是继续跟着王景当应急食品吧!”

    “我要带商鞅去新夏那边,见一见那里出现的法家后裔了!”

    上帝拍了拍王延世的肩膀,然后带着商君转身就走。

    王延世留在原地沉思:

    先前上帝说他是“青蛙”,现在怎么就变成“食品”了?

    这……

    吃青蛙可容易生病啊!

    难道是在暗示自己,王景近来会遭受疫病的困扰吗?

    ……

    对于王延世的思虑,

    何博并不在乎。

    他只是跟商鞅感叹的说,“想不到你的鞭法,时隔这么多年,竟然能在隋国迎来复兴。”

    在那位太子被父亲力排众议,下放到地方历练后,

    除却了解民情,磨练自己的能力,也免不了四处收集人才,以为助力。

    但袖手清谈的人太多了,

    只论道德,也不足以实现他抗击杞国,振作国家的目标。

    最后,

    失落的随坚登上了一座青山,在山中的道观中舒心散气。

    因为父亲的修道和自闭,随坚对道门的逍遥自然之说没什么兴趣,

    太平道根本的《太平经》,作为国家储君的他更是不愿接受。

    但不得不承认,

    道士们选择的修行之所,风景还是很好的。

    偶尔过去坐一坐,对疏解胸中苦闷,的确很有效用。

    而就在随坚这次无意的放松之下,一个自称有经纬之才,能够助太子殿下实现梦想的道士,主动来到了他的面前。

    随坚对此,原本有些烦闷。

    毕竟这段时间以来,

    听说太子求贤访士的消息,自荐而来,却没什么能力的人实在太多了。

    随坚感觉跟他们对话,实在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而打探之后,得知上门的家伙中,还有着豪强世家的手笔,更让随坚羞恼不已——

    已然安于现状的豪强世家,

    是不希望出现一位能折腾的君主的。

    所以,

    他们选择出手阻止年轻气盛的太子,想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后者知晓人心的险恶,并非一时的朝气倔犟,可以横扫澄清的。

    大隋的江山社稷,

    没了他们这些勤勤恳恳的臣子辅佐,可没办法如此稳固!

    而年轻的随坚,也的确被这样的手段恶心到了。

    他是皇帝难得的健壮子嗣,没有人敢从根本上解决太子带来的问题。

    但年轻总有老去的时候,

    胸中的朝气总有被郁气取代的时候,

    他们只需要帮年轻人磨圆润棱角,认清楚现实就好。

    好在,

    随坚忍了下来。

    他仍旧接见了那很有可能,是受他人指使,过来恶心自己的道士。

    “坐!”

    见面之初,随坚坐在高位上,对那同样年轻的道人随意的说道。

    随后他又对仆人说,“茶。”

    话语简洁,神情平静,没有一点求贤若渴的模样。

    但道人不以为意,只就坐饮茶,同太子述说起了自己的学识与主张。

    随坚听了一段,神色有些异动,认为对方实有大才,便起身对之拱手行礼,弥补了先前的不敬。

    “请座!”

    随后他又对仆人说,“上茶!”

    及至交谈到日落西山之时,随坚更觉身心舒畅,如饮美酒,有飘然之感。

    于是他拉着道人的手,极为热情的说,“请上座!”

    对仆人吩咐道,“上好茶!”

    道人也被大隋太子这样的阶段式反馈逗的哈哈大笑。

    随坚先是不好意思的道歉,随后也跟着笑了起来。

    他对道人说,“我听说当年秦孝公见商君时,便是先卧后起,才有青山松柏之逢。”

    “如今先生以法家之说指点于我,我也有如此反应,何尝不是重现了先贤故事呢?”

    “快请随我下山,辅佐我成就大业吧!”

    面前之人虽穿着道袍,但本质上,并非是一名真正的道士。

    据其自述,只是因受道人抚养长大,故而养成了穿道袍的习惯。

    反正新夏水热过盛,上下皆习惯宽松轻柔的穿着,道士们那飘然简洁的宽袍,正对世人的胃口。

    “我虽自幼学道,然师长认为我没有修行的慧根,便将我送往山下的学社中,研读儒墨的经典,学习仁义兼爱的道理。”

    只是读了几年,他仍不解先贤真意,便外出游学,意图以格物务实的方式,来开解自己愚钝的头脑。

    结果看多了躺平的隋人,听多了杞国的消息,又从往来的齐国海上口中,得知了许多新夏以外的事情,便对隋国现状生出了浓浓的不满:

    豢龙氏的子孙仍旧统御着中原的巨龙,高傲昂首于天地之间;

    嬴秦牧养的战马虽然失去了缰绳,却也践踏着泰西和中南的土地;

    华夏的袍服和礼仪,即便在遥远的殷洲,也犹如春日温暖的阳光,吸引着蛮夷归附;

    姜太公的子嗣不再满足于江边的垂钓,日夜往来于海上,追逐无尽的风浪……

    当年为天子驾车的造父子孙,又怎么能松开手中的长鞭,放任拉动车架的骏马停滞不前?

    先贤开创的基业交到他们这代人手中,难道是让他们躺在地上,坐吃山空的吗?

    这怎么可以接受!

    于是,

    这位名叫“道衍”的年轻人,便转而研究起了强国驭人之术,认为依照新夏的水土情况,只有像马夫驱使马匹那样,才能逼迫懒散的国人,拉动着这辆号为“国家”的马车,一路向前,不被同胞之国甩到身后。

    南洋吴国倚仗海域的隔绝,再怎么躺平也难有外患。

    可新夏的西边,有杞国虎视眈眈;

    新夏的东边,有嬴越之国虎踞在侧。

    他们一旦放松下来,就要生出亡国之危!

    道衍真是想不明白,为什么火焰已经燎上了屁股,朝堂诸公却还能淡然处之,仿佛他们的脑袋和下半身分开了一样。

    好在,

    太子并非倦怠之人。

    道衍相信,有自己的辅佐,继位后的太子,一定可以将隋国这家战车,指引向新的征途!

    吃瓜的新夏鬼神知道了这金风玉露一相逢的事,便掰着手里的椰芯饽饽思索:

    “嗯?”

    “没听本体说秦孝公和商鞅投胎了啊?”

    这立志鞭打天下牛马的德行,简直跟商鞅年轻时一模一样!

    何博听说了这件事,也很是惊奇。

    他大手一伸,便把商鞅一把抓来,邀请他去新夏观赏自己隔了许多代的学派传人。

    虽然不知道一个生长于道士的观庙、求学于儒家学社的家伙,怎么变成了法家的模样,

    但对方若真能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对隋国来说,也是很不错的。

    因为天热而厌恶外出运动,

    这是可以理解的。

    可怠惰有瘾,习惯之后再想去改,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偶尔鞭策一下,帮怠惰的豕彘们减减肥,怎么能说对方做的不对呢?

    卷嘛,

    多卷点好啊!

    ……

    “这样看,隋国的史册又要为这个这位君主的统治,增添几分浓墨重彩了。”

    当太子随坚获得道衍辅佐,决心要为自己带上一顶货真价实的“白帽子”,做一个名实相符,绝不受他人掣肘的统治者,并在这条路上行走顺畅时,

    他父亲生病的消息传了过来。

    年老的皇帝再怎么修行养生之道,也无法阻止岁月的流逝。

    但这位垂拱的君主并不因自己的苍老而悲痛。

    他回忆自己的一生,心中唯一的遗憾竟然是“由于命运的捉弄,被迫做了一国之主”这件事。

    “我不认为自己做好了这件事。”

    老迈的皇帝对匆匆赶回来的太子说道:

    “我实在没有做君主的天赋,心里时常恐惧这肩担万民的重任。”

    既然承担不起,

    那也不应该享受万民的供奉。

    所以,

    他在位这么多年,一直拒绝给自己修建陵墓,只希望死后,能被迁葬回原来的封地中,享有一角黄土。

    “好在,你可以弥补我的无能,让我得以面见祖先,不至于捂脸伏地,不敢与之相认。”

    “修建陵墓的钱财,我很早之前就让度支部拨入了内帑中,打算交给你革新使用。”

    皇帝再怎么清修,也明白“做事要人要钱”的道理。

    他在位的这些年,

    该给予臣子的薪俸和赏赐从不亏欠,

    也愿意积攒一些钱财,为后人做好准备。

    “这是我唯一能为你做的事了。”

    太子悲伤的握住父亲的手,感受着它逐渐凉去。

    就这样,

    隋国在漫长的内斗、无为而治后,迎来了一位充满活力的新君主。

    同年,

    泰西大贤良师的母亲也结束了自己悠长的生命,追上了早些年便离去的丈夫的步伐。

    她的儿子获得了上帝的恩泽,转乘水陆迅速返回故乡,在见过她最后一面后,为她整理了仪容,举行了葬礼。

    而当大贤良师路过罗马的时候,

    罗马半岛上,

    繁华的城市尼亚波利斯迎来了一次剧烈的地震。

    受到诸夏文化浸染,对“天人感应”之说有几分了解的现任奥古斯都听说这件事后,便邀请大贤良师来到都城,为自己讲解这场地震暗含的预兆。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2/4232740/1111059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