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喜迎过年
这天,相较于往日,家家户户,都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气象。
还没到麻油大队的大十字路口,赵菊兰就兴奋地嚷道:“啊呀,你看人家,都把门钗了,这时景,我估计,都吃开臊子面了,咱一家子,冷酒慢发的,还不知道过年了一样。”
这时候,有的人家都开始放鞭炮了,哔哔叭叭,声音大的,在十里开外都能听见,尤其是麻油第三和第四大队,炮声此起彼伏,就像是在显摆大队里的实力一样。
面对此,牛有铁也高兴坏了,赔笑道:“咱这不已经回来了的嘛,晚点钗门都跟得上。”
他知道,接下来无非就是贴对联,贴门神爷,完了后,再在灶前敬拜灶神爷,烧黄表纸,上供果。
这一系列简单流程走完,最后用黄裱纸叠一个三角帖子,贴到大门的横楣上,这就叫坐钗门,意味着,从现在起,任何门外的牛鬼蛇神,邪物都进不来了。
钗完了门,就开始放鞭炮,名义上是为了驱赶邪祟,实际上,大家都是为了热闹。
鞭炮声一响,哪家男女老少能坐得住?都急的想融入这欢乐的氛围中。
放完了鞭炮,就是吃臊子面,算作晚饭,然后就是亲戚几家人互相串门子,主要是为了给小孩子散压岁钱。
这时候,小孩子就是最高兴的,饭还没安心吃完,就急的跑去亲戚家转悠,挨家挨户地转,借此名头,讨压岁钱。
总之,过年的基本流程,牛有铁大概的都知道。
回到家的时候,高蓝英早已经把能做的做妥当了,剩下的就等儿子儿媳妇回来安排了。
看到儿子带着他一家子,叮叮当当往坡下走的时候,高蓝英就激动地喊道:
“哎呀!瞧你一家子,把人急死了么!咋才回来呀。”
紧接着,她又故意开玩笑道:“我都还以为,你们不回来了呢。”
“妈,咋能不回来呀?您见过谁,大过年的,在她娘屋里过年的?”赵菊兰耍笑一句,一进大门,就急的跑去厨窑忙了。
高蓝英都没来及去看狸花猫,和那五只下司犬,紧接着,也跟回到了厨窑,对赵菊兰说:“锅里水我都烧开了,臊子汤也煵好了,屋里的事,现在就只剩下煮面了。”
微微一顿,接又道:“对联还没写哩,你两口子识字,谁来,先把对联写一下,我去烫浆糊。”
“叫我娃他达写,他达毛笔字写的好。”赵菊兰谦虚道。
“我就不信,他达连初中都没毕业,能写个啥。”高蓝英不以为意,“你好歹初中还毕业了,你写吧,甭推辞了,他达年时,写的对联牛头不对马嘴,还给大队里人都笑话了。”
说着,就把裁好的红纸,一溜溜摆在炕桌上,把毛笔,以及浸了墨水的棉花,拿给儿媳妇,说道:“写吧,今年你写。”说话的语气不可违抗。
“好嘛!”看她男人正忙着安顿狗,赵菊兰便没再婉拒,接过笔就洋洋洒洒地写了起来。
另一边,老爷子和老太都好奇地围在儿子跟前,看那几只壮硕的下司犬。
“这狗多钱买的?”老爷子好奇问,一边惹逗似的,给其中一只丢去食物。
“68块钱。”牛有铁回答道:“其中已经训练过的那只是20块钱,其他的12块。”
“买贵了,我感觉。”老爷子随口说道,与此同时,发现它们目光炯炯的,都很机警,叼到食物之后,就立刻背过身去了。
害怕它们护食咬人,老爷子就没敢再进一步去靠近。
“就是这个价,我当买黑球时,都花了七八块哩。”牛有铁不痛不痒地说道。
“这些家伙,看起来都生分的。”老爷子接着又说。
“就是,至少得养一段时间,看能不能认上人。”牛有铁说。
他知道这种狗,忠诚度极高,跟他的黑球比起来也是不遑多让,只要跟主人混熟了,就会舍命相随,不离不弃。
随后,牛有铁将五只狗安顿在了黑球的狗窝旁侧,并且,为避免意外发生,全都用绳子拴着。
看到新来的伙伴,黑球先是不可接受地咬叫了片刻,慢慢的,发现它们都很乖顺,趴的趴,窝的窝,仿佛从来没有注意到它一样,于是黑球这才放松了警惕。
窝在地上,双目直勾勾盯着这几只下司犬,不一会功夫,它就跟它们其中一只,互相眉来眼去,像是产生了某种情愫。
就这样,安顿好下司犬后,牛有铁就把车座上的肉,搬回到厨窑。
在这过程中,老太看到了,就走到儿子跟前,惊奇地说道:“你看,有铁这家伙,不知道从哪弄来的肉,好大一坨哩,刚刚,我看到他抱回厨窑里了。”
“看起来像是羊肉,颜色深红深红的。”老爷子试着说道:“对了,走时,我看他拿了枪,该不会是去他老丈人家打下的吧?”
“拿了枪,嗯,那应该就是在他老丈人家打的。”老太笑着道。
这一刻,她毫不犹豫就相信了孙子打到猎物的事实。
老爷子也没有怀疑,毕竟,儿子的实力,全家人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他自己,就只是好奇而已。
随后,老爷子就拄着拐棍,跟着走进了厨窑。
到了现在,他的腿伤已经好很多了,没有发炎,也没有任何的不适,现在恢复的,都能拄着拐棍走路了。
来到厨窑,就听到老伴儿正在跟儿子聊那坨肉的事,从他们的聊天中,他知道了这肉是儿子打的,他没有插嘴,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狍子肉比驴肉都好吃。”老太笑着说:“切成肉末,用来包饺子,或包包子,吃起来美的很。”
“嗯,那就包点包子吃么。”牛有铁笑着回道。
“以前,你爷在的时候,我都还吃过狍子饺子哩。”老太说:“那会儿不太会做,在馅儿里加了些白菜,油放少了,结果包好,吃起来硬的就像石头,第二次把油放多了,吃起来才香了。”
说着,轻叹了口气,道:“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那行,包的时候,我让大庆他妈多放些油。”牛有铁说。
“哎,有铁,你去你丈人屋里,你丈叔好着没?”这时,老爷子关心地问道:“还有你仗姨,老两口都好着没?你仗姨再叫你丈叔打过没?”
他知道,儿子他老丈人脾气不好,动不动就暴打他仗姨,有时候往死里打。
面对这个问题,牛有铁也不好回答,就简单地说道:“我仗姨好着哩,我丈叔忙着打牌,所以没见着人。”
“你丈姨好着的话,那就好,至于你丈叔,这个人,看起来一辈子除了好喝酒,再就是打牌了。”老爷子轻叹一声。
随即,便走到儿媳妇跟前,欣赏起儿媳妇那笔走游龙般的书法。
这时候,高蓝英已经烫好了浆糊,赵菊兰也写好了两幅对联。
“好了,赶紧去贴。”高蓝英急的说道。
老爷子走过来,嚷道:“墨水还没干哩,你就急的,没碗端了?”
说着,凑到儿媳妇跟前问:“大庆他妈,这对联上写的是啥?”
他是个文盲,因此感到好奇,同时又非常的欣赏儿媳妇会识字写字。
赵菊兰微微一笑,略显得意地读道:“左联是,一杆鹰牌双管枪,右联是,上山下山把牲打,横批是,财气盈门。”
老爷子一听,鼓掌称道:“好,好,写的好。”
赵菊兰被夸的脸有些微红,接着说道:“这是贴在厨窑门上的。”
“另一副呢?”老爷子又问。
赵菊兰声音朗朗地读道:“左联是,苦干哩,美吃哩,打下粮食换瓜哩;右联是,勤快的,人夸的,挣下钱了人爱的;横批是,勤能致富。”
“好好,好得很。”老爷子笑着道,满眼里都是崇拜与自豪。
“这一副贴到咱大门上去。”赵菊兰吩咐道。
紧接着,她又开始想三间厦房上的对联。
牛有铁便和他母亲忙着去贴对联。
“你看,你娃他妈,当时要是能再多念一点点书,现在都能当先生了,至少能当先生。”
高蓝英有些恨铁不成钢地道:“只要考上大专,住出来,国家就直接给把工作分配了。”
牛有铁笑着道:“我娃他妈要是再多念些书,我还能娶到嘛?!”
“嗐,你这话,可说的对极了么!”高蓝英笑着道:“咱菊兰要是考上大专了,我看你,雇上八抬大轿都抬不来。”
她说的很大声,把赵菊兰听的,心里美美的。
很快,她关于母亲的房间对联,提笔就写下:“老两口相濡以沫四十年,好儿女反哺承欢一辈子。”
横批写下:不离不弃。
随后,灵感一来,挥舞毫毛,又在老太房门对联上写下:“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吃不穷,喝不穷,打算不到要受穷。”
写完后,想了想,又在横批上写下“持家有道”四个大字。
字体虽算不上多么泼洒自如,但一笔一划都舒展有度,且刚劲有力。
“大庆他妈,这两幅对联上写的啥呀?”老爷子忍不住好奇,又问道。
赵菊兰给念了写的第二幅对联,老太一听,顿时哭笑不得,“你这女子,你写的这个啥嘛,这,这还能成对联呀!?”
老爷子也笑了,原来儿媳妇在这幅对脸上写的是,他母亲时常挂在嘴边,教诲人的话。
这些话,他都听了几十年了,耳朵里都快听出茧子了。
当赵菊兰把第一幅对联一字一句念完,怦然间,老爷子绷不住,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并不是前一句“老两口相濡以沫四十年”,而是后一句“好儿女反哺承欢一辈子”。
他虽不识字,但这一句话的意思,他比谁都懂。
听完后,也没再夸说儿媳妇,沉默了片刻,然后拄着拐棍假装走出窑,去看儿子贴对联去了。
赵菊兰也大概的察觉到了,父亲脆弱的心,她没再说话,接着又想了一会功夫,把另一间空房门上的对联写完了。
牛有铁麻利地贴完对联,最后找来几张黄裱纸,折成三角形,用浆糊粘在大门的门头上。
完了后,从炕席底下拿出一串鞭儿子,站在大门口,哔哔叭叭地响了起来。
这时候,炮还没响完,大庆和二庆就急的,扑上去捡没响的哑哑炮。
“这俩小兔崽子,学习要是能有这么积极就好了。”赵菊兰随口嘟囔一句。
下一刻,便忙着煮面去了。
放完了鞭炮,牛有铁便来到灶前,将灶神爷贴到灶墙上,然后烧了一束香,喊上大庆和二庆,以及他父亲,几个人跪在灶前磕了三个头,烧了一沓黄裱纸,算作是把灶神爷请来了。
请灶神爷,寓意家人平安健康。
一番操作,面也煮熟了,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臊子面,算是除夕。
吃饭的时候,天已经麻麻黑了。
“妈,今年咱给二哥和三哥,还有我岁妈的孙子孙女,散多少压岁钱呀?”赵菊兰开口问道。
往年,散压岁钱的时候,她一家人都会事先讨论这事儿,毕竟,散压岁钱,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散少了,对方大人不高兴,散多了,自己又觉得亏。
尤其是一些小子娃多的家庭,往往就会吃亏。
高蓝英想了想,说道:“你二哥屋里,就只有立娟一个,你就给散四毛钱,你二哥每年都给大庆和二庆一人两毛钱,其实,也就是情还情,至于今年,咱家日子稍微好些了,就疼疼给一块钱吧。”
“能行。”赵菊兰说。
“至于你三哥屋里,就亚琴一个女子,你也给一块钱,回头,我估计,你三哥也能给咱娃每人散五毛钱。”
高蓝英说:“你大哥屋里,没小子娃,就不散,你岁妈屋里,广卓俩女子,就一人给散五毛钱,广文的话,一个女子,你就给散上一块钱。”
“我大妈呢?”赵菊兰又问:“我银花姐有四个女子,咋给呀?”
她知道,每年给她银花姐的几个小孩,散压岁钱,都亏不少。
“就每个给散上五毛钱。”高蓝英说:“咱也没办法,你银花姐是真能生,为讨个男娃,也是拼了命了。”
面对这番话,牛有铁也没多说什么,这些人情世故的东西,基本上,他媳妇就搞定了,因此他就不必再操心。
等吃完了饭,他还得去他几个哥嫂家串串门,到了晚上十二点的时候,还要去拜家谱,去的时候,还得端一碟菜,这是多年以来的规矩,有好酒的话,也可以拿去,与祖先一道喝。
总之,拜家谱对每个姓牛的人来说,是最庄严肃穆的一件事。
尤其是族人之中,有出息的,上了年纪或有威望的长辈,就会当着整个族人进行表扬。
这时候,甭管是谁,都会感受到无上的荣耀,脸上特别有光。
(https://www.24kkxs.cc/book/4232/4232309/2538003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