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此子断不可留
齐国公府。
义兴郡公高士廉带着妻儿来外甥长孙无忌家做客。
“这个你看下。”
高士廉将一道封事递给外甥。
胖胖的长孙近来心情很好,晋封尚书右仆射,实封一千三百户。他还趁封德彝被贬,从封家以低价买下了一万亩地。
这一万亩地可比买李逸的那些地更好却更便宜,封家几乎是半卖半送了,就为了能够得到国舅的庇护。
人一高兴,又胖了不少。
长孙无忌看到那皂囊封事,笑道:“舅父给陛下上的封事么?”
“你先看。”高士廉皱着眉头,神情严肃。
长孙无忌折开密奏,看着看着,脸上笑容全无了。
这道封事不是他舅父高士廉写的。
“王珪的密奏,怎么在舅父手上?”
王珪原是建成的心腹,曾任太子中允,后来因杨文干一事被流放,六月初四后,被赦免召回,先授他太子詹事主簿,又刚升右谏议大夫。
还获得随宰相们一同入宫廷议的资格,多次进谏,都得到采纳。
谏议大夫是谏官,在谏官体系里属于中级。虽不如从三品的散骑常侍,但也远高于七品的补阙,八品的拾遗,是正五品上的官职。
如今谏议大夫又获得廷议资格,职权很重。
大唐的谏官,跟言官一样,都是很不好招惹的一群人。
大唐谏官和言官是分开的。
谏官,专司谏诤之职,所谓谏言不咎,谏官不罪。
但,谏官也有规矩,便是谏言不露。
谏官言事,要密陈其奏,潜献所闻。
唐朝的谏官,分设于中书和门下二省,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属中书省。
王珪是右谏议大夫,因此他是中书令高士廉的属下。
今天,
他有一道密奏谏书要上呈天子,刚好中书令高士廉要去面圣,便托高士廉帮他呈递天子。
“我听省内老吏密告,王珪最近在搜集你相关之事,我怀疑他的密奏是对你不利,便私启看了,果然如此。”
长孙无忌看着手里的这封事,感觉既气愤又麻烦。
王珪刚升谏议大夫,居然就盯上了他,这密奏告了他很多条。
比如他最近半价从封德彝家拿了一万多亩地,再比如他在关中大肆买地兼并,甚至在关中的水渠河道上修了不少碾硙,甚至说他经党营私,任用私人,先前为吏部尚书就提拔了许多自己人,如今为右仆射入政事堂,更是如此···
“这个该死的王珪,就该让他永远留在酅州,窦轨怎么没把他跟韦挺一样杀了。”
高士廉道:“你如今是右仆射,国家宰相,今后行事还是要小心谨慎一些。”
谏官,职责更多的是谏君过,谏朝政得失。
而现在王珪这封事里涉及长孙无忌,也并没有越职,因为王珪列举长孙无忌诸多问题,说这些都是因为皇帝用人不当,重用妻兄,任人唯亲。
既谏皇帝,又弹大臣,更谏如今朝政之失。
长孙无忌阴沉着脸,“此贼子断不可留,定要把他赶出朝堂。”
他想不到,王珪这个废太子党羽,应当跟个丧家之犬似的夹紧尾巴,居然还敢向他乱吠。
“陛下就是对这些人太过宽容了。”
长孙无忌恨的牙痒痒。
“你应当多学学李逸,”高士廉劝外甥。
长孙无忌却不以为然,“要我说,陛下就是听多了李逸、魏征等人的鬼话,才会对建成元吉饶恕,甚至对王珪这些宫府党人,也这般宽仁,
李逸这根本就是妇人之仁,
就该杀了建成元吉,连他们的崽子全都处死,斩草除根不留后患,王珪唐临等人,就算不杀,也得长流边荒!”
高士廉也觉得李逸有点过于大方了。
“听说李逸把卖地的钱,投到岭南去了?”
“嗯,他要在广州建造船场,要跟李靖那个昆仑奴义兄一起搞海贸,说是要从南海贩运香料来,
可笑,
谁不知道长安的香料,甚至整个大唐的香料,基本上都被粟特胡商所垄断了,香料都是他们万里迢迢从西域贩来的,
南洋海上贩香料?
这事我觉得根本不靠谱,李逸还说要在岭南蓄奴垦荒,种甘蔗种棉花,要制霜糖、纺棉布,呵呵。”
长孙无忌听闻些消息,主动跟李逸提起过此事,李逸也就向他发出邀请,问他愿不愿意一起投些钱到岭南。
长孙无忌自然是拒绝了,还劝李逸别拿钱打水漂。
他觉得李逸脑子有问题,
居然把中原的数千顷良田卖了,跑去岭南开荒,还要造船去海贸,那风险多大?
高士廉捋了捋胡须,
他曾被贬交趾,做县主簿,在那里可是呆了很长时间,对于岭南、海贸算是比较了解的。
“我倒觉得李逸这是在谋划退路呢,
岭南蛮荒,瘴疬之地,可也是未开发之地,天高皇帝远,如今岭南三大豪族,高凉冯氏,钦州宁氏还有泷州陈氏,他们在六七代之前,也都是南迁的士族,
高凉冯氏,还是北燕皇族,当年一支从高句丽渡海南下,在广州登陆,后来在南朝为官,世居高凉,与俚族豪酋冼氏联姻,
由此成为岭南第一大豪族势力。
李逸现在布局岭南,或许也是在安排条后路。”
长孙无忌愣了下,“李逸可是深得圣眷,先前卢阶弹劾他,结果圣人都不让有司审问,直接下诏立斩。那卢阶不仅是致仕五品,也算是太原元从,更还是裴寂的儿女亲家,
陛下说斩就斩了。
李逸还能直接出入圣人寝室,还与圣人同榻而眠,
他身兼数个要职,
权宠之盛,谁能比?”
高士廉摇头,“正所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李逸虽年轻,可观此人做事却老成的很,陛下让他做尚书令他坚辞,让他做左仆射他仍拒,现在虽身兼数要职,
可你看他除了在门下省坐班,参加政事堂会议,他平时会管雍州衙门、兵部衙门甚至詹事府的事吗?
甚至现在就连政事堂会议,
李逸也很少发言。
他不争权也不揽权,甚至都懒政怠职了。
但你当了解李逸是什么样的人,那是一个率兵打仗本事仅次于陛下的人。
如今种种啊,都是他故意为之。
不论是卖地,还是懒政,又或布局岭南,
这些都是谋划长远,
也可以说是故意在向圣人表明心意呢。”
长孙问,“表明什么心意?”
“李逸功高,如今位极人臣,可他比陛下还年轻两岁,现在也才二十出头,
但已爵封郡王,位居三公。
他自然得防人主猜忌。
天子最忌什么?
忌的是功高望重的权臣。
前朝杨素助隋炀帝夺嫡争储,扶他登基,还为他挂帅亲征平定了汉王叛乱,
也官至尚书令、司徒,改封楚国公,食邑两千五百户。
但杨素下场呢?
位极人臣,深受猜忌,大业二年就死了,杨素卧病在床,杨广一边派医送药,一边却总暗里问医师他什么时候能死。
而杨素知道后,便拒绝服药,最终病情加重而亡。
他死时,也才六十出头。”
“没有杨素,可以说杨广很难夺嫡成功。”
而如今天子,也在朝堂上对满殿大臣说李逸是拥立首功,说自己能有天下,李逸功劳最大。
“李逸是不想落的跟杨素一样下场啊。”
长孙无忌不太认同舅舅的看法,“李逸这么年轻,能有这么深的心思,甚至有这么大魄力舍得放下这些?”
“有些事无关年龄的,陛下十六岁统兵,十八岁起东征西讨再无败绩,多少打了一辈子仗的将领,拍马都赶不上。
李逸呢,打小被道士收养,跟着学道,十六岁随征战场,却对统兵有极大天赋,战谷州、守浩州,平山南、安关东,战河北、征代北,你看他这一场接一场的胜利,赢的多漂亮!”
“想当年杨素也是出将入相的本事,李逸这方面丝毫不比他差啊。可杨素在杨广登基时都六十一了,而李逸如今辅佐陛下登基,他才二十二啊。”
长孙无忌轻笑几声,
“这家伙太畏手畏脚了,年纪轻轻倒跟个老头子似的。我们辅佐陛下,当初也是冒着满门抄斩的风险的,如今终于成功了,陛下也酬功拜相了,正是我辈大展鸿图的时候,”
“怎么能跟李逸这般?”
“我辈拼命,不就是为了如今这大权在握吗?”
“要是如李逸这般,那当初还何必冒那么大风险呢?”
“阿舅,咱们还是想想,如何把这直娘贼王珪给弄翻再说。”
王珪的那道封事,
高士廉走的时候,留在了长孙无忌的书房。
次日早朝过后,
王珪在门下省内遇到高士廉时,问了下他的那道封事有没有转呈给天子。
“已经替你转呈陛下了!”
“多谢高令公。”
几天之后,王珪发现了不对劲,便在侍从皇帝时,当面询问皇帝,为何对他的上封进谏,没有回复。
“陛下说只有君臣相得,天下才能太平。说汉高祖以武功取天下,能够传国久远,就是因为任用贤臣之故,还说希望臣子们能够直言纳谏,使天下安定。”
“而如今臣上封言事,万言直谏,为何这么多天了,陛下却一点回复也没有?
难道只因事涉国舅,陛下便要循私袒护?便对臣的谏言,置之不理?”
李世民疑惑的望着神色愤然的王珪,
“万言谏书?朕没有收到。”
“臣将谏书当面交给高令公代为转呈,事后也询问过高令公,他说已经呈给陛下,怎么可能没收到?”王珪毫不退让,觉得皇帝只是随口敷衍。
“陛下若能广开言路,虚怀纳谏,臣等必竭心尽力,然若只是嘴上一套背后一套,岂不是寒了臣等进谏之心?”
李世民皱眉,
起身,背着手踱步。
“王卿,你把这件事细细道来,朕确实没收到高士廉转呈你的谏书,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事情也并不复杂,
听完后,李世民当即召高士廉前来。
“高相,这是怎么回事?”
高士廉也没料到这事翻船了。
他犹豫片刻,不承认王珪给过他那份封事。可谁料,王珪还有份手稿,甚至他把封事交高士廉转呈时,中书省还有两个吏员看到了。
事情水落石出,
李世民对高士廉很失望,先是将密奏扣下,现在还再次欺君。
“高相,你先停职回家反省,听候发落吧。”李世民长叹一声,摆了摆手,让高士廉退下了。
看着王珪递上的那份封事草稿,看着上面事涉长孙无忌高士廉的谏言,
李世民陷入深深沉思。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2/4232179/1111043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