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千古一帝的名声
“臭小子,徐行之给你信中写了什么,你笑的都不顾形象了。”陆正田有些好奇的问道。
闻言,陆承安将几首诗词递给陆正田,说道:
“爹,看看,徐行之这个好友,他真是明白人。
三首诗词,每一首中都提到了我的名字。
徐行之现在在大周的诗人中,名声鹤起。
他信中说了,这三首诗词,已经在庆安府还有周围几个府城广为流传。
您儿子我,也算是伴随着这些诗词,开始出名了。”
说到这,陆承安忍不住乐了。
他又不是圣人,对金银,因为拥有的太多,他都不是很在意了。
而权势地位,他现在,在同龄人中完全没人可比。
以他现在的能耐,除非周启明昏了头,想要解决他,要不然他的未来,肯定是位极人臣。
现在,因为徐行之,他未来的名声,也有了。
最起码,千百年后,他陆承安,也是大家口中耳熟能详的人物之一。
当然,若是哪些学生因为徐行之写的诗词太多,心生怨恨,可跟他陆承安无关。
这么想着,陆承安快速地提笔给徐行之写信。
既然徐行之等参加完春闱后,要开始周游大周,他当然要请徐行之来广天府一叙。
信件寄出去,陆承安就开始忙碌起来。
陆正田带着羡慕的心情,拿走了徐行之寄来的三首诗词。
他待会,可要跟同僚们好好分享一下这绝对算得上经典之作的诗词。
先不提陆正田显摆后,有没有心动的也想让徐行之诗词中添加上他名字的官员。
接下来好长一段时间,陆承安和陆正田,每天忙的都见不上面。
不过,在两人还有广天府其他官员的努力下,广天府逐渐开始大变样。
等到占城稻收获,亩产平均两百六十斤的收获,因为占城稻种植的土地的原因,一下让整个广天府还有周围各府的消息灵通之人,惊得再也坐不住了。
毕竟,大周的水稻,就算在南方的鱼米之乡,最肥沃的土地上种出来,也就四百多斤的亩产。
现在,知道占城稻种植条件的人,已经疯狂的找关系,准备试探一下,陆承安能不能将占城稻的稻种,分出一些。
当然,这个想法,最终在陆承安的拒绝下,作罢。
京城的周启明收到这个消息时,同时也收到了土豆亩产跟地瓜不相上下的消息。
看着陆承安寄来的信件上的内容,周启明激动地信纸都快拿不稳了。
“哈哈,承安真的是朕的福星,是朕最衷心的臣子。
朕这千古一帝的名声,绝对”
瘴气之地
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臣誓以诚,忠于皇权,誓死效忠大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广天府知府陆承安公忠体国,功绩斐然,……今擢升为!”
马铃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传入中国,但广泛种植主要在乾隆中期(1735-1796年)以后。此时北方地区马铃薯亩产可达2000-3000斤,远高于传统粮食作物(如小麦亩产约250-300斤)。
1
2
清朝中后期
随着人口激增(1850年达4.3亿),马铃薯在山区和贫瘠土地的种植进一步推广。山东等北方地区平均亩产高达3500公斤,并曾两次刷新世界单产纪录(9.38吨和9.58吨)。
1
3
(https://www.24kkxs.cc/book/4231/4231915/2359332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