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 第292章 超饱和救灾,赵朔汗国的华丽表演!

第292章 超饱和救灾,赵朔汗国的华丽表演!


一二四零年,庚子年。

    不知是不是巧合,华夏似乎总会在庚子年遇到流年不利之事,要么是天灾要么是人祸。只是这次的庚子年,是一场巨大的蝗旱之灾罢了。

    这场旱灾本质上不是一年而是三年,从前年开始,到今年达到巅峰。只是由于均田制和赈灾得力,才让世人觉得灾情不大。在原本的历史上,现在已经饿殍遍地了,赵昀也不得不下了罪己诏。

    “朕德不肃,天示常畅,以戒不德……今人情皇皇,大命近止,上下犹顾望蓄缩,隐情惜已,是未谅朕之衷也。令至,无问中外臣庶,凡朕躬之失、朝政之疵关于时务之钜、民瘼之切者,其旬以启朕,朕且采择施行之。悉意以陈,毋有所讳。”

    到了现在,无论江南的民间还是府库中,都积储不多。

    赵朔父子决心一下,又和耶律楚材等朝中大臣讨论之后,新生而庞大的赵朔汗国彻底动员起来。

    其一,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四川,这六省之地,官吏十中抽一,支援江南地区。

    其中,一半人员前往浙江、福建两省,另外一半人员前往附近的江西、安徽、江苏以及湖南湖北。

    即便整场旱灾席卷江南,也肯定是福建和浙江受灾最为严重。

    这些官吏的主要作用,就是监督了。

    赈灾之中,各种情弊甚多,不能单指望这地方官员的清廉和节操。

    这些新调来的官吏,任期只有半年,与地方官吏毫无瓜葛。有他们参与赈灾,当能将各种情弊压缩到最低。

    其二,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四川这六省各大粮仓,拨出一半积储,运往江南地区各大粮仓。

    赵朔在北方屯兵甚多,军队是重中之重,朝廷手中必须维持一定的粮食。这一半的积储,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的运量了。

    其三,向安南、大理派出使者,要求安南人献粮八十万石,大理献粮三十万石。

    南宋小朝廷长期和安南在红河对峙,赵朔已经等的有些不耐烦了。而且,红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肥沃,粮食一年三熟,出八十万石粮食应无问题。

    大理的粮食产量虽然不高,但是承平日久,应该有着不小的积储,赵朔准备敲出三十万石粮食。

    这两国给了最好。

    如果胆敢不给,赵朔腾出手来之后,直接出兵,覆灭两国!

    其四,除了江南可能发生旱灾的省份,和之前调出的六省之地外,其余帝国省份根据仓库积储和运输方便综合考虑,确定支持江南旱灾的粮食数量。

    其五,鼓励民间献粮。

    献粮百石以上者,赐“忠君爱国”牌匾一枚。

    献粮五百石以上者,挂九品衔。

    献粮千石以上者,挂八品衔。

    献粮五千石以上者,挂七品衔。

    另外,非汉人或者蒙古人者,献粮百石以上者,可以在临近一省经商。献粮五百石以上者,可以在临近三省经商。献粮一千石以上者,可加入汉籍或者蒙古籍,地位与汉人、蒙古人等同,经商不受地域限制。

    对于异族经商,赵朔汗国一直有着限制,一般情况下只能在本省经商。除非之前就进行长途贸易并且对帝国确有必要,不得例外。

    现在,考验他们对帝国忠诚的时候到了、

    只要献上三千石粮食,就可以成为汉人或者蒙古人。

    将异族英杰纳入华夏的体系中,一直是赵朔的基本策略。以前他们只能加入色目八旗或者参加科举,现在赵朔给出了第三条出路。

    而且,别嫌贵。

    这条出路只是暂时的,随时可能关闭!

    当然了,与此同时,也相当于赵朔给汉人和蒙古人的身份,标注了一个能用金钱衡量的价格了。

    一千石粮食!

    换算成白银,就是一千两!

    另外,其实光前面四条措施,即便没有民间捐粮,即便江南的旱灾史无前例,已经基本上够了。

    但是,赵朔觉得,这不仅是赈灾,还是加强帝国内部凝聚力的时刻。

    还是加上了让民间捐粮的措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赵朔在诏书里面,特别声明,不仅是华夏诸地。凡是赵朔汗国范围内,以后发生旱涝、地震等灾害,都会依此办理。

    其六,江南各地方官府,清点各城、乡、镇、村的户口,确定各户百姓的家境和存粮数量,以便真的大灾发生,进行救济。

    赵朔实行府兵制和均田制,连小吏都是科举而来。

    而且,江南地区纳入赵朔汗国的版图没几年,正是对地方掌控最深入的时候。

    王伯大当初赈灾的时候,将居民粗略分为五等,和赵朔汗国这种成体系化的统计,不知差了多少了。

    其七,督促江南地区的地方官府,加强水利建设,利用现有的水源,最大程度地缓解旱灾。

    其八,下达《灭蝗律》,确定官府和百姓在灭蝗中应该承担的责和义务,采取种种措施灭蝗。

    这《灭蝗律》,其实是根据宋神宗的《捕蝗法令》略微修改而成。

    该说不说,宋朝有千般不好,处理内政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这部《捕蝗》法令,被后世认为是古代对抗蝗灾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措施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仍然在使用。

    只是由于官员的欺上瞒下,民间的迷信,以及地方财力不足的客观原因,在具体实行上经常会打不小的折扣。

    其九,限制江南地区各种粮食的价格,不得高出官府所定价格售卖粮食。严打商人囤积居奇,有人告发而核实者,族诛!告发者,可获得收缴粮食的一成!

    随着这九条措施的施行,天下震动!

    ……

    ……

    呼伦贝尔大草原。

    “你们都说说,现在家里都有多少只羊?”

    苏级诺听十户长传达的,鼓励民间向捐粮的消息后,将三个儿子叫到了自己的帐篷。

    他今年六十四岁,是朵儿伯多黑申的手下。随赵朔参加过西征,但已经退役很久了。

    有四个儿子,但是幼子守灶嘛。小儿子就和他一起生活,对于有多少家底是非常清楚的,就不必问了。

    “我家有二百挂点零头!”

    “算上羊羔子,一百八十七!”

    “我家大概有一百五十只吧,都是娜莎和孩子们在管,我也不大清楚。”

    三个儿子如实答道。

    苏级诺道:“如今王上要预备江南之地的灾荒,鼓励民间献粮。我们草原人没粮食,就献羊吧。我的意思,是每家留下一百只羊就够了,其他的都献给王上,你们以为怎么样?”

    “行,听父亲的!”

    “一百只够了!大不了,今年少吃些肉呗!”

    “其实,剩下八十只,这日子也不是过不下去。”

    三个儿子痛快地答应下来。

    苏级诺本来还准备了一番道理进行说服呢,没想到三个儿子答应的这么痛快,不由得微微一愣,道:“这么痛快?你们果真愿意,把这么多羊献给王上?”

    大儿子洛达勒嘿嘿一笑,毫不在乎地道;“这算什么?草原上羊不值钱,我们征扶桑可是发了笔大财!”

    二儿子道:“我们自从加入王上麾下以来,可就没交过一只羊,一匹马的税。如今王上需要我们了,我们如果还吝啬几只羊,那还算是个人吗?”

    “还有最关键的,草原上遭灾,王上都赈济过多少回了?王上的粮食从哪来的?还不是汉人交的税?在赈灾这事上,我们草原人其实是占了汉人天大的便宜啊!”

    三儿子由衷地说道。

    “就是这个道理。”

    苏级诺叹道:“我们草原人有那么多牲口,如果都换成钱,应该比汉人农民富有的多。但是,草原上生活难啊!尤其是白灾一降,牲畜冻死无数,眼瞅着就要挨饿。”

    草原人养牲口,主要目的可不是吃肉,而是以各种奶制品为食。

    一般来说,一个家庭要有一百只左右的羊,才能维持温饱。

    一场白灾降下,牲畜都冻死了,也就只能吃肉了。

    牲口少了,奶制品从哪来?

    当时这个冬天是过痛快了,但到了春天就得闹饥荒,甚至是全家活活饿死。

    就更别提各个部落为了活下去,残酷杀戮的惨状了。

    想到年轻的时候,部落里遭灾后的情形,苏级诺眼中闪过了浓重的忧惧之色。

    他说道:“汉人和草原人互相扶持,对我们草原人来说,就是最好的结果。现在汉人遭灾,我们唯有竭尽全力地帮助,以后接受王上赈济时,才能心安理得。”

    “只有王上的国家长治久安下去,我们才能一直过现在这样的日子,永远不用担心草原上的天灾。救江南之灾,不但是为了汉人,更是为了我们自己!”

    ……

    ……

    与此同时,吐蕃行省。

    “央金,你说留够自己吃的以后,最多能捐出出多少青稞来?”

    多吉向着刚刚成亲不到一年,已经大了肚子的妻子,开口问道。

    央金道:“不到三百斤吧。”

    “那我们就捐两百六十斤怎么样?”

    “是不是太多了些?”央金有些犹豫,道:“孩子眼瞅着就要出生了,我们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都要用牦牛和青稞来换。”

    多吉却微微摇头,道:“我觉得不多。我们以前,都是农奴啊,贵人老爷眼里的人形牲口,连头牦牛都不值。”

    “以前,你能想到过,有自己的土地,顿顿吃饱饭?以我们的身份,能用上铁锅?还有最关键的,贵人老爷想打就打,想杀就杀,谁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

    “我以前真没想到啊,能有一天,再也不用担心挨打!更别提吃饱饭了!还有你,我美丽的央金,你肚子里的孩子,我更是做梦都没想到!”

    央金微微点头,道:“我也没想到,汉人来了,我们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这都是王上的恩德啊!”

    “有恩,我们就得报!王上富有四海,我们有什么机会能报答王上?如今华夏的江南地区遭灾,王上好不容易给了我们报恩的机会,我们能错过吗?央金,你相信我,交了这两百多斤青稞以后,我一定努力干活,收更多的青稞,养更多的牦牛,不会让你和孩子受苦的!”

    央金温柔的靠在丈夫的怀中,点头道;“行,我听你的。”

    ……

    ……

    西方,罗马尼西亚行省。

    “怎么样?安尼斯,你的余粮都卖给我吧!我们是老朋友了,哪次买你的粮食,不是给的最为公平的价格?”

    安尼斯是罗马尼西亚的一名农民,今年四十六岁。

    由于罗马尼西亚不战而降,此地不但未受屠戮,而且实行了均田制。

    只是安尼斯原本的土地既不算多,也不算少,他不算吃亏也没占了便宜。

    只是赋税降低了不少,他的日子也好过了许多。原本勉强温饱的生活,终于有了些结余。

    他当然对朝廷心怀感激。

    但是,让他无偿捐出粮食,他就不愿意了。

    没想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数商人开始疯狂买粮,以求获得献粮的奖励,造成了罗马尼西亚行省粮食价格的上涨。

    官府特意下了命令,限制粮食的交易价格。

    涨价收购行不通,就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了。

    安尼斯不解道:“我就不明白了。米利奥,你说,朝廷要这么多粮食干什么?江南遭灾就遭灾呗,朝廷减免一些赋税,再稍微赈济一下不就行了?为什么朝廷,要花这么大力气赈济呢!”

    他都快五十了,经历了好几个灾年,一直是这样赈济的,已经习以为常。

    对赵朔花这么大力气赈济灾民,分外不解。

    利奥多是商人,见识却比安尼斯高得多,道:“我们和华夏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华夏民族起于黄河制畔,是治理洪水将他们凝结在了一起。治理天灾,在他们看来,是朝廷本身的责任和义务,不容推却。”

    “如今王上的国度广大无比,是华夏有史以来最强盛的国度,自然要比以前的朝廷更擅长治理天灾。”

    “你瞧着吧!哪怕是如我们罗马尼西亚地区一般大小的地区全部受灾,我估计都不会有一个华夏人饿死!”

    安尼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置信之色,道:“你的意思是……即便发生我从没见过的大规模天灾,都能不饿死一人?这……这身为华夏人,也太幸福了吧?”

    “何止是华夏人?”

    利奥多道:“王上的诏书上说了,只要帝国范围内,发生天灾。无论是华夏故土,还是其他地方,都一视同仁!”

    “还有这种好事?”

    安尼斯不识字,只是听人说了赵朔诏书的大概内容,对于这件事还真没听说过。

    全力赈灾的朝廷?

    不让一个人因为天灾饿死的赵朔汗国?

    身为赵朔汗国的子民,还有这种福利?

    他张大了嘴巴,久久无法合拢!

    ……

    ……

    就这样,从西方的罗马尼西亚行省,到东方的高丽行省,一船船的粮食从帝国各行省运往江南之地。

    无数北方官吏,前往江南地区进行监察。

    江南之地兴修水利,统计各户的经济情况,开展灭蝗工作。

    整个帝国已经全部动员起来,对江南之灾严阵以待。

    战争只能检验军队的战力,而救援一场弥漫数省之地的天灾却是最能体现帝国的整体实力。

    不知多少人,拭目以待!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1/4231841/1111084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