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高论
等这些人散去后,婆婆就把出生还不到一天的儿子给她放在身边,小秋就抱着他痴痴地看:小家伙闭着眼在睡,那小巧的鼻子、微厚的嘴***嘟嘟的小脸都像自己,只有那眼角向上挑起的眼形像六生,看起来竟是很漂亮的一个小宝贝!那安祥沉静饱满的小脸儿已透露出比他爹高的智商,这点最让小秋心里感到安慰.看着看着,一股不可自抑的柔情从心底升起,小秋情不自禁地低头亲吻那肉嘟嘟的小脸,亲完又抱在怀里仔细地观看.
此时小秋发现:小家伙的右侧脸颊处有一个比绿豆还小的灰色的点,形状像个蚕豆,颜色和胎儿出生时身上常见的青灰的块一样,长在脸颊处而没长在身上,肯定是个胎记了,好在是长在脸的侧边,从正面看不到,就是再过些年这胎记再长大点也影响不到美观,不像小秋的,偏偏就长在一眼就可看到的眼下和鼻梁一侧,活像刚挨了人一拳,这眼下的痣将会破坏小秋一生的运程.
小秋又仔细看孩子别处,又发现小家伙左侧的耳轮上边有一个豆粒大小的凹坑,就像是用豆粒在上面压出来的印痕一样,此处是小家伙又一处独有的身体特征,按民间规矩,也该归胎记一类的.给小家伙换衣服时小秋又仔细看他身上,除了屁股缝上边尾骨处有枣大的一处青块外,别的地方倒再没有青块,只有左肩头有一处皮肤比别处的夫肤颜色稍浅,面积也很小,小秋也就没放在心上.
小秋一点都不喜欢六生,但是很爱和六生生的这个儿子,她知道从此在这世界上只有这个小家伙才是自己真正的依靠.
儿子出生的第三天,就是习俗送啥吃的日子,这一天,娘家相关的人都要来看孩子并送礼,送的有大人吃的,以催奶,多是红糖和鸡蛋;有小孩穿的,单衣棉衣毛线,从婴儿时直到六七岁穿的衣服都有.说实话,小秋这地儿的风俗娘家是明显吃亏的主:
不管婆家彩礼多少,娘家必得有一整套陪送的妆奁,有家具,有衣服,有棉被,三间空屋子被这些妆奁装满.到了女孩儿生孩子时,娘家又要送来吃的给大人作保养,送来衣服,给孩子穿.白搭了一个长大的女儿不算,还得陪送这些东西.作为婆家人,特别是某些公婆,你们有什么资格还去挑剔虐待人家的女孩儿呢?你们有恩于的只是你们的儿子,你们对儿媳何来什么恩什么情?人家女孩儿只是嫁给了你们的儿子,可不是嫁给公婆的!有的当公婆的老是处处看不惯儿媳,难道儿媳就看得惯你们了?公婆和儿媳是因为当了丈夫的儿子才走到一起的,公婆有权利责打自己的儿子,却无权责打儿媳;儿媳有权利责骂老公,却没权利责骂公婆,相处中有什么矛盾,都只能去找自己的儿子或老公,公婆当面指责儿媳是不对的,儿媳责骂公婆也不对.相处中只能将心比心,互相体谅和谦让,而不是互相指责和呵骂.至于照看孙子,有的公婆说是帮了儿媳的帮,其实这样说也不对,只能说是帮了自己儿子的忙,帮了自己孙子的忙,不帮忙照看孙子,对不起的是儿子和孙子,而不是儿媳,儿媳是附着在儿子身上的.作为儿媳呢,如公婆不愿帮着照看孩子,那是公婆在看他们自己儿子的笑话,那是公婆不疼自家孙子,只需将事实讲给老公听,只需将事实讲给孩子听就足够了,倒没必要去和公婆吵闹.老公有能力,他就让公婆帮忙照看,老公没能力让公婆帮忙,那就作儿媳的自己照看孩子,大不了多辛苦点罢了.当儿媳的,切记住一点:公婆看自己的笑话其实是在看他们自己儿子的笑话,他们虐待他们自己的儿子,自己又何必生气!一旦发觉公婆不乐意管自己的事,就不要去有求于他们,少理他们是最好的对策。
有的婆婆老嫌儿媳妇没能耐没本事,不是旺夫之人,没给他儿子带来发达的运程,但她就不想想,你自己当初可给这个家带来了什么好运?你自己老公可因娶了你而当官发财?你自己这一生又取得了什么不凡的成就?还不是碌碌一生,平凡如大众?己既如此,又何必苛责苛求于儿媳?真有特好的儿媳,你儿子配娶吗?嫌人家,当初就不该娶进门来!既然娶进家门为媳,就应该拿儿媳当亲生女儿看待,你自己亲生的女儿你可会每天给她挑刺儿?即使是个弱智女儿怕也会无比怜爱.对自家女儿如此,为何不能对儿媳如此?一个嫁入陌生环境的女人一般是不敢乱找事儿的,她们需要温暖和安慰,可以说,大多数婆媳关系处不好,最初的原因都是在婆婆,因为婆婆没有容人的度量,不能对儿媳出以公心,结果呢,必导致婆媳关系的紧张,老实点的儿媳妇就忍耐了,实在忍不了也就是哭闹一场,而有些心肠狠毒的儿媳妇,可就记恨在心,在以后的漫长日子里可就要实施报复计划了。
还有些歹毒的婆婆竟挑起儿子和儿媳的战争,唆使着儿子打儿媳,这婆婆就不想想,儿子打儿媳难道儿子心里就不生气?就不怕气坏了儿子?有的婆婆还唆使儿子和儿媳离婚,休了儿媳好像自己是战斗的胜利者光荣无比,这种婆婆更是傻冒无比!亲手破坏了儿子的婚姻,亲手毁掉了儿子的名声,甚至是幸福——谁敢保你儿子就能再娶到个如意的媳妇?如已有孙子就更糟:害得儿子没老婆,孙子没妈妈,这就纯粹是在给子孙儿媳造孽,摊上这样的母亲也真是倒霉!这样的母亲潜意识里并不是真爱儿子,真爱儿子不会不事事都设身处地地为儿子着想的。所以那些有主心骨的男人,不管母亲怎样告状也不真的就去动手去打老婆,而是哄哄母亲劝劝老婆,在中间和稀泥而已。
当然,作为儿媳,对老人的尊重还是得有的,如不是老人故意找碴儿,也尽可让着他们点儿,他们毕竟比自己年长,是长辈,就是为了老公的颜面也得让他们三分.
家和万事兴,家人和气能兴万事.朱子家训里有云:”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实为金玉良言,如果一个家庭,做长辈的脾气乖戾,对小辈动辄打骂,亦或是做小辈的不知尊重长辈,人前人后爱顶撞甚至打骂家中长辈,或者夫妻之间经常吵打,这样的家庭能会过得好?等着他们的必定是家道衰败,家中人必命运多舛噩运连连.这样的人违背了”父慈子孝,夫义妇顺”的伦理道德,必不会有好结果.
古语又有云:”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现实中又有多少的年轻人因受不了父亲的乖戾而离家出走并长年在外飘泊,看看那些子女连春节都不愿回去的家庭,大都是父母和子女在感情上有问题.父慈才能子孝,作为长辈,你为晚辈的成长起着示范作用,晚辈是在长辈所提拱的土壤上成长,老骂晚辈不成器的人,你可反思过你为晚辈的成长提供过什么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世上虽有植根于山岩的大树,可长在沃野更易成材.如自己没能力给孩子提供什么特好的条件,那就不要苛求孩子成材,能和自己一样过好普通人的日子已是大幸.自己是山野小民,却苛求儿子一定要当宰相,岂不是己所不能,却强求人能?真是荒谬至极也!当然也有祖上积德,祖坟上冒出青烟的例子,贫愚人家的子孙也竟然官居一品,但这比率是小之又小,百万人中不见其一.朱元璋是乞丐出身并做过和尚,最终当上了皇帝,奠下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但上下五千年,在亿亿人中也就出了这么一个乞丐出身的皇帝,所以不要妄想着子孙向朱元璋学习,那是天时地利人和、风云际会的结果。此话离公婆和儿媳的关系扯远了点儿,但己所不能,勿求人能的道理是一样的。
(https://www.24kkxs.cc/book/4055/4055646/1111108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