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8章 看好了,滔天的怒火(第四更,书订
失望!
让一个人失望之后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李奕轩作为特使,在他抵达莫斯科之后,带去了一个最简短的口信!
失望!
当他传递了这个口信,乘飞机离开的时候,克里姆林宫里已经乱成了一团。
已经很长时间不开会的勃列日涅夫自己召集了所有人在那里进行讨论特使带来的口信。
在此之前,他们曾经设想过sEA各种各样的反应,但是却没有想到对方会用这种方式。
应该说会用如此简单的一句话给予回答。
但这简单吗?
往往越是简单,其背后就越发的复杂。
在一番讨论之后,他们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sEA肯定会报复的。
但绝对不会是在东南亚,而是埃塞俄比亚!
他们之所以会做出这个判断的原因是非常简单的,就像几年前,当他们向河内提供大量援助的时候,就曾经希望sEA能够像美国人一样深陷那个泥潭之中。
可是谁曾想到他们连看都不看一眼。然后选择了在另一个地方,在埃塞俄比亚进行了反击。
“一定是这样的。”
勃列日涅夫做出了判断。在他看来来,sEA加大在埃塞俄比亚的投入,几乎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不仅仅是因为那里对于苏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在当地修建了大量的水库,现代化的灌溉设施,有了这些才有了非洲屋脊的粮仓。
虽然最近几年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埃塞俄比亚的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即便是如此,每年上千万吨的玉米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苏联的副食品供应危机。
对于莫斯科,彼得格勒等大城市的人们来说,他们所在意的从来都不是面包,而是肉食,是牛奶,是鸡蛋。而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玉米。
对于苏联来说,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挨饿,但是唯独莫斯科和彼得格勒不能挨饿。
其实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地方,还包括基辅,明斯克,包括这些大城市。这些大城市需要足够的副食品,只有如此才能够彰显出苏联的强大。
如果苏联连肉都吃不上的话,那么又怎么能够去和美国的世界范围内竞争呢?
难道就是通过真理报上的一些对账,利用所谓的数字去证明苏联的生活更加完美吗?
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或许有用,但也就是对那些没有什么见识的人有用。但是对于莫斯科以及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的人来说——屁用没有。
这就是最悲哀的地方。
这些大城市受教育的程度是最高的,大学生也是最多的,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不会去理会真理报上的那些数据。哪怕是那些数据在告诉他们,苏联是多么的强大,多么的幸福。
但是当副食品店的柜台里没有足够的食品供应,在他们吃不到肉的时候,他们也就会怀疑一切。
毕竟,这个不是逻辑,而是常识。
也正因如此,埃塞俄比亚的千万吨玉米,并不仅仅只是关系到整个苏联的副食品供应,他还关系到了苏联的稳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东欧各国。
因为那些国家同样也需要吃肉。
这一切都是赫鲁晓夫惹的祸,他为什么要让所有人都吃上肉呢?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仅仅只是吃肉的问题,还有一个更核心的问题——就是在另一方面来说,埃塞俄比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那里是勃列日涅夫勋章之中最耀眼的一枚。
在苏联的叙事之中,赫鲁晓夫早就被人为的清除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在宣传机器的作用下,埃塞俄比亚国际友谊农场的开创以及成功,完全都是勃列日涅夫的功劳。
是他的远见卓识,让苏联把目光投向了非洲,同样也是他的杰出领导让埃塞俄比亚的荒原变成了肥沃的农田。
那些肥沃的农田上种植着大量的玉米,而玉米又变成了猪肉,让苏联人的餐桌上能够拥有足够的肉食。
苏联人吃着猪肉,喝着牛奶。吃着鸡蛋的时候,他们必须要学会感恩,要学会感谢勃列日涅夫,毕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远见卓识缔造的!
至少在宣传工具里的宣传力一直都是这样的。
所以,对于苏联而言,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埃塞俄比亚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甚至超过所有的一切。
所以,李毅安一定会选择在埃塞俄比亚进行报复。
在做出这个判断之后,莫斯科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决定——加大在埃塞俄比亚的力量投入。
“我们要用2~3年的时间,从根本上解决埃塞俄比亚的问题。”
在勃列日涅夫兴冲冲的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正如他想象的一样,sEA开始了他的报复。
毕竟,报复不需要过夜。
埃塞俄比亚,厄里特里亚省。
阿萨布港的晨光被红海的雾气裹着,慢悠悠漫过码头的钢轨。七个泊位上,这会都停泊着船只,不仅有苏联商船,而且还有两艘驱逐舰,船上的红星标志,彰显着这座港口的归属。
这座港口不仅仅是红海最大的港口,同样也是苏军在红海最重要的泊停港。自从苏联出兵埃塞俄比亚以来,这座港口就成为了苏军的生命线——大量的军用物资正是从这里被运往埃塞俄比亚各地。
起重机的铁臂咯吱作响,将木箱与金属构件从船舱吊下——那些印着西里尔字母的木箱里,装载着各种各样的军用物资。
码头上,苏军士兵穿着橄榄绿军装,AK-74的枪口斜指地面,眼神警惕地扫过每一个搬运工人。
这里所有的搬运工人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毕竟这些厄里特利亚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埃塞俄比亚人,当然他们也不欢迎俄国人的到来。
埃塞俄比亚士兵则多了几分不耐,他们斜倚着集装箱,随意的将步枪柱在地上,时不时用阿姆哈拉语低声交谈,目光掠过那些堆成小山的军火,也就是看上一眼而已。
港口西侧的五号泊位,与其他地方的喧嚣戒备截然不同。一艘5万吨级的散货船静静泊在那里,船舷上的锈迹比红星标志更显眼。
甲板上空荡荡的,只有两台闲置的起重机耷拉着铁臂,阳光穿过船桅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
三名埃塞俄比亚士兵靠在码头的阴影里,军帽歪扣在头上,步枪斜靠在墙壁上,枪托早已被汗水浸得发亮。其中一人掏出烟盒,抖出三支劣质香烟,火柴划亮的瞬间,橙红色的火光映出他们疲惫的脸庞。
“真是的,不过只是一些化肥而已。”
一个士兵吸了口烟,吐出的烟圈被海风瞬间吹散,说道:
“比起那些军火船,这玩意儿连小偷都懒得碰。”
另一人咧嘴笑了,露出泛黄的牙齿:
“是啊。只要愿意,用一包香烟就可以从农场工人那里换一包化肥。”
这倒不是夸张。
而是事实,为了保证友谊农场的产量,每年苏联都会向埃塞俄比亚出口所上百万吨化肥。
只不过那些化肥总是会以各种方式流散到市场上。
在他们聊天的时候,压根就没注意到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码头工人,正慢悠悠走向散货船的舷梯。
这个名叫贝莱的工人,皮肤被红海的烈日晒得黝黑,乔子和普通的码头工人没有任何区别。
走到舷梯下时,他抬头看了眼阴影里的士兵,嘴角扯出一个憨厚的笑容,说道:
“上船查看一下货物,一会就下来了。”
士兵挥了挥手,压根就没有理会他。
贝莱踏上舷梯,直接上了船,船上并没有什么水手。因为码头需要优先安排军用物资卸货,所以像这样的肥料运输船的卸货就被滞后了。
现在船上的那些俄国水手大都在码头的酒吧里买醉,当贝莱上船的时候压根就没有任何人理会他。
船舱入口弥漫着化肥特有的刺鼻气味,呛得他忍不住皱了皱眉。
他熟练地将取样钎插进袋装的化肥里,取样,然后再将样品装入试管中。
这是海关的正常工作。需要对这些苏联生产的化肥进行检验,以确定其质量。
这艘船上运输的绝大多数化肥都是最廉价的硝酸铵,根据海关的报表,一共装载了3万吨。
在他取样的时候,他迅速拉开帆布包的拉链,取出一个个巴掌大小的定时器——这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定时器,仅仅只有小孩巴掌大小。
他蹲下身,手指灵巧地将定时器固定在化肥袋的缝隙里,这些小巧的定时器很轻松的就能够固定在那些缝隙里。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就这样一边安装着定时器一边取样。
他的动作极快,或许是因为船舱里太过闷热的关系。额头上渗出的汗水滴落在化肥袋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偶尔传来甲板上水手的谈笑声,他便立刻停下动作,装作整理取样袋的样子,直到声音远去,才继续手中的工作。
十几个定时器安装完毕后,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每个都能正常工作,然后慢慢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走出了船舱。
随后贝莱就走下舷梯,沿着码头边缘慢慢离开,脚步逐渐加快,直到混入远处忙碌的工人队伍之中,然后又到了附近的卫生间。他在那里。脱下蓝色工装,换上了一件卡其色的衬衫,然后如若无人的离开了港口,
半个小时后,阿萨布港的上空突然闪过一道刺眼的白光,紧接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轰然爆发。
五号泊位的散货船瞬间被火光吞噬,3万吨硝酸铵化肥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像一只无形的巨手,狠狠拍在海面上,掀起数十米高的巨浪。
巨大的船身被撕成无数碎片,钢铁构件像纸片一样在空中飞舞,随后重重砸向周围的码头。
停靠在其他泊位的军火船首当其冲,爆炸的冲击波将其中一艘船的船舷炸出一个巨大的窟窿,船舱里的弹药被引爆,连环爆炸接二连三响起,火光染红了整片海域。
起重机的铁臂被硬生生折断,重重砸在集装箱上,将满载坦克零件的木箱砸得粉碎。
苏军士兵的惨叫声、爆炸声、船只断裂的巨响混杂在一起,构成一首末日般的交响曲。
那些原本戒备森严的士兵,有的被冲击波掀飞,重重摔在地上,有的被倒塌的钢架压住,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
至于那两艘驱逐舰,在剧烈的爆炸之中,就像是玩具一般被直接掀翻了。
在剧烈的爆炸之中,附近的人们陷入了一阵前所未有的灾难之中,剧烈的爆炸,直接将他们中的很多人吞噬其中,没有丝毫的声响,人们就消失了。
人们四处奔逃,却被不断蔓延的火势和坠落的碎片阻挡,绝望的呼喊声淹没在持续的爆炸声中。
爆炸产生的蘑菇云缓缓升起,遮住了原本晴朗的天空。港口的设施被夷为平地,钢轨扭曲变形,集装箱燃烧着熊熊大火,浓烟滚滚,顺着海风飘向远处的城市。
海面上,破碎的船板和漂浮的木箱随着波浪起伏,原本繁忙的阿萨布港,此刻变成了一片火海炼狱。
而在城市的边缘,贝莱停下脚步,回头望向那片被火光染红的海域,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眼底深处,闪过一丝得意。
“现在,他们应该能够感受到厄里特利亚人的怒火了吧……”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1671/1671190/1110869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