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经济触角
如今供销社南京总店被称为“大明供销总社”,其遍布两京十三省的分店,统一更名为“大明供销社XX分社”。
这一字之差,却蕴含着天壤之别的格局与野心。
全面扩张的大明供销社,不再仅仅局限于城市,其触角开始沿着官道、水路,深入县城、乡镇,乃至一些人口稠密的村落。
当然是寻找当地的人作为加盟商,毕竟这也是一种控制大明的方式。
其实如今所有人的视角都是盯着官府,所有的人才都是汇聚到官僚阶层,殊不知商业和经济触角同样可以遍布全大明。
在偏远的乡村,供销社设立的“代销点”成为了改变生活的存在。
以往被地方豪强和行会商人操控的盐价、铁器价格,在供销社明码标价的冲击下,不得不大幅下降。
质地结实、价格公道的松江棉布、江西夏布,也通过这个网络流入农家,妇人们不必再为一件新衣而节衣缩食半年。
供销社开始推广由苏宁工业空间提供图纸、委托官营匠坊打造的新式曲辕犁、轻便锄头,以及筛选过的高产稻种、麦种。
虽然初期推广缓慢,但在一些与供销社签订“包销协议”的佃户、自耕农那里,产量确实得到了提升,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供销社不仅卖货,更以公道价格收购农民的鸡蛋、山货、药材、手工编织品等农副产品,将其纳入自己的物流网络,销往城市。
这使得农民手中第一次有了稳定的活钱,乡村经济开始被一点点盘活。
供销社门前的布告栏,不仅是商品信息,偶尔还会张贴官府简化后的政令、天气预警等。
其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口碑,使其在基层百姓心中建立起初步的信任,这种信任,未来将是无形的巨大资产。
……
通过供销社体系,苏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控了大明的商业命脉。
遍布全国的供销社网络成为了大明最强大、最直接的零售终端。
任何商品一旦被纳入供销社的采购清单,就意味着能迅速铺向全国,获得巨大的销量。
反之,若被供销社体系排斥则几乎等于被主流市场边缘化。
凭借庞大的采购量和高效的物流,供销社对许多民生商品拥有了强大的议价能力,甚至是定价权。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稳压器,有效平抑了市场价格,使得囤积居奇变得异常困难。
通过各地供销社每日汇总的销售数据(由AI系统处理),苏宁能够清晰地掌握帝国各区域的物资需求、价格波动、民众消费习惯甚至经济景气程度。
这份实时、精准的“商业舆图”,其价值远超千金。
维系这个庞大体系的,是那张以漕运、海运和官道为基础的高效物流网。
这张网不仅输送商品,更在关键时刻,能够快速调动资源,其战略意义,已超越商业本身。
……
“大明供销总社”并不仅仅满足于直接零售,它很快开启了更具统治力的商业模式,向其他中小商行“散货”(批发)。
已经完成在南京、京城、扬州、临清、汉口等交通枢纽,建立大型中心仓房,存储从海贸、江南工坊、各地收购来的巨量商品。
定期印制详细的货品目录,列明各类商品的批发价、起批数量,分发至各地中小商号。
目录上从南洋香料、松江棉布,到景德镇瓷器、江西纸张,乃至供销社自产的特色商品,种类繁多,价格透明。
任何商行皆可前来批发,但目前必须现银结算,接下来等到供销社体系完成铺设,苏宁也有考虑退出代金券擢取天下财富。
供货价格根据采购量浮动,且要求商户遵守供销社设定的“建议零售价”,以维护终端价格稳定。
面对供销社提供的、比自己四处采购更价廉物美、供应稳定的货源,绝大多数中小商行做出了最现实的选择,那就是成为供销社的“下线”。
他们不再需要承担长途采购的风险和成本,只需从供销社仓房进货,然后在自己的店铺销售即可。
利润虽被压缩,但胜在稳定、省心。
于是,一幅奇特的商业图景出现了:大明供销社如同巨大的心脏,通过物流网络(血管),将商品(血液)泵送至全国各地。
而无数依附于它的中小商行,则如同毛细血管,将商品最终输送到每一个消费者手中。
苏宁通过掌控“心脏”和“主干血管”,间接调控着整个帝国的商业血液循环。
……
这一变化,自然也传到了京城。
隆庆帝和户部官员们发现,虽然市面上商品更加丰富,物价趋于稳定,商业税银也持续增长,但一种无形的、名为“大明供销社”的商业秩序正在形成。
它不像传统的皇商那样显山露水,却无处不在。
有大臣在奏折中隐晦地提到:“……商利大半归于供销一社,虽利于国课,然恐非长久之计……”
然而,隆庆帝看着户部报表上稳定增长的税收,想到各地奏报中“市面平稳,民无怨言”的描述,再联想到苏宁那“利于民生”的承诺,最终将这份奏折扣下了。
在皇帝看来,一个能稳定提供税源、平抑物价、并且某种程度上可控的商业巨擘,在眼下,利远大于弊。
此时,应天巡抚衙门里的苏宁,手中把玩着一枚刻着“大明供销总社”字样的铜牌。
他知道,自己已经织就了一张覆盖帝国、深入肌理的商业巨网。
这张网,在为民提供便利、为国家贡献税收的同时,也为他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和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下一步,他要利用这张网,去触动更深层次的东西……
比如,那沿用两百余年,已然弊端丛生的“实物征收、徭役之制”。
变革的浪潮,已从商业领域,开始向更根本的领域涌动。
……
夜色深沉,应天巡抚衙门后院一间绝对隐秘的密室内,苏宁的意识正沉浸在他的“工业空间”之中。
这是一个超越时代理解的奇异所在,并非简单的储物仓库,而是一个拥有完整现代工业体系的微缩世界。
流水线井然有序地运转,高精度机床嗡鸣,复杂的机械臂在空中划出精准的轨迹,可以依照指令,生产出从最细微的滚珠轴承、高强度合金,到超越时代的玻璃镜、高效化肥、乃至简易内燃机等几乎任何工业产品。
然而,苏宁的意识聚焦于空间中央一个不断闪烁着警示符号的控制面板。
上面清晰地显示着一行信息:
【资源预警:基础矿产资源(铁矿石、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储量严重不足,无法维持大规模实体工业生产。空间产能受限于原材料输入,当前模式仅适合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制造。】
意识退出空间,苏宁缓缓睁开眼,眉宇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凝重。
他踱步到墙边巨大的南直隶舆图前,目光如炬,扫过山川河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他低声自语。
工业空间能提供技术和成品,但无法无中生有,变出埋藏在地底的亿万斤矿石和煤炭。
以前在现实世界,完全可以直接在外界采购,以世界工厂的庞大产能,也让原材料变得非常的低廉。
如今,要想真正将脑海中的蓝图变为现实,建立不依赖于空间“输血”、能够自我造血的真正工业体系,必须迈出关键一步……
掌控现实的、庞大的基础工业资源,尤其是钢铁!
翌日,周正杰被密召至书房。
“安邦,如此急切,所为何事?”周正杰见苏宁神色肃然,不由问道。
苏宁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向舆图上的两个点:“表哥,你看这里,淮南;还有这里,当涂(马鞍山)。”
周正杰凑近细看:“淮南多煤,乃是众所周知。这当涂……似乎也有铁矿,但规模不大,前朝曾有零星开采,本朝并未重视。”
“规模不大?”苏宁嘴角勾起一丝弧度,那是掌握着超越时代信息带来的自信,“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皮毛!这两地,将是我们未来工业的基石!”
他沉声道:“我意已决,由你出面,组建‘山西煤业’、‘淮南矿业’与‘马鞍山铁厂’。”
周正杰倒吸一口凉气:“安邦,开矿设厂,这动静可比开超市大得多!涉及地方豪强、矿监税使、甚至……这简直就是从朝廷嘴里虎口夺食!朝廷在各地也有官营铁厂……”
“所以,我们不能以巡抚衙门的名义直接插手。”苏宁打断他,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以你‘大明供销总社’的名义,以‘为供销社打造农具、铁锅等民用铁器,稳定物价’为由,向朝廷申请矿照和设厂许可。利润,我们可以让出去大部分,甚至可以承诺以优惠价格优先供应官营所需。关键在于,我们要拿到开采和生产的‘权利’!”
“好吧!我明白该怎么做了。”
在苏宁的运筹和庞大财力支持下,两场不见硝烟的争夺战同时打响。
周正杰携重金与“供销社保障民生”的大义名分,亲赴山西和淮南。
他并未直接与当地盘根错节的煤窑主硬碰硬,而是采取了更聪明的策略:
对于愿意出售的小煤窑,以远超市价的价格进行收购,迅速整合矿区。
向一些中等规模的煤窑主展示由工业空间提供的、更安全、效率更高的采矿方案和简易通风、排水设备图纸,许诺技术入股,共同开发深层煤矿。
巨额“炭敬”(冰敬碳贿的雅称)如流水般洒向南京守备太监、户部派驻的矿监以及地方官员。
奏折上,开采煤矿被描绘成“利国利民,平抑煤价”的善政。
至于马鞍山铁矿的争夺更为激烈,因涉及军器制造原料,朝廷控制更严。
苏宁亲自修书数封,动用了徐阶的门生故旧关系网,并在给隆庆皇帝的密折中陈述:“……于当涂设新式铁厂,采用海外秘法,可大幅提升出铁率,锤炼精钢。若成,则南直隶军械、漕船修缮,乃至农具供应,可不再远求于北,于国于民,大有裨益……”
同时,周正杰在马鞍山依葫芦画瓢,利用供销社的渠道和资金优势,或买或合,将周边已知的矿点尽数纳入掌控。
……
尽管付出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代价,但矿照和设厂许可终于到手。
接下来,便是震撼人心的建设阶段。
在苏宁的亲自指导下,来自工业空间的、超越时代的矿场规划图和钢铁厂设计图被秘密拿出。
矿工们惊愕地发现,新东家带来了从未见过的“铁架子”(简易井架),用一种叫做“炸药”的神奇之物开山破石,效率远超以往的镐刨肩挑。
虽然主体仍依赖人力,但安全性和效率已不可同日而语。
长江之畔,一片巨大的工地上,数以千计的工匠和劳役在AI机器人(伪装成海外聘请的“匠师”)的精确指挥下,依图施工。
高大的现代高炉拔地而起,这并非工业空间直接提供,而是苏宁根据穿越前知识,结合当下技术条件优化的产物,但其容积、炉温、鼓风效率远超此时大明任何一座炼铁炉。
配套的焦化窑(用于将淮南煤炼成焦炭,提升炉温)、烧结场地、水力锻锤等设施一应俱全。
当第一炉通红的铁水沿着耐火砖砌成的沟槽奔流而出,注入巨大的模具时在场的所有工匠和官员都发出了震天的欢呼。
唯有苏宁和周正杰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这流淌的,不仅仅是铁水,更是未来战舰的龙骨、火炮的膛线、机器的骨架,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基石。
……
马鞍山铁厂出产的第一批“苏钢”,其品质和产量立刻震惊了南直隶乃至京城。
质地均匀,韧性极佳,远胜官营铁厂的产品。
优质钢材秘密送入工业空间,作为高精度设备生产的基础原料。
大部分钢材则通过供销社网络,以“平价”供应给旗下合作的农具坊、造船厂、乃至“皇家兵器局南京分局”。
至于核心的炼焦、高炉砌筑、鼓风、配料等技术,由绝对忠诚的AI机器人掌握,严防外泄。
站在马鞍山铁厂最高的瞭望台上,望着下方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听着轰鸣的水力锻锤声,苏宁对周正杰说:“表哥,你看,这像不像一条刚刚苏醒的钢铁巨龙?供销社网络是我们的血肉,而这钢铁,将是我们的脊梁。有了它,我们才能真正挺直腰杆,做我们想做的事。”
周正杰看着眼前这前所未有的宏大场面,心潮澎湃。
他终于完全明白了表弟的野心,这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要亲手为这个古老的帝国,锻造出一副全新的、钢铁的骨骼。
而这副骨骼,正从山西和淮南的煤海与马鞍山的铁流中,缓缓诞生。
“安邦,你这样是不是太看重商业了,毕竟以后你是要做相公的?”
“做相公也要有实力才行!要不然只能是别人的附庸。”
“那你就不怕遭受非议?”
“众人皆醉我独醒!有时候,不需要太在意别人的评说,只要自己清楚在做什么就行了。”
……
(https://www.24kkxs.cc/book/1670/1670935/87588576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