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名门贵女
红旗军在三线战场取得的辉煌胜利,如同三把燎原烈火,彻底点燃了华夏大地。
控制运河与黄河枢纽,意味着清廷的经济命脉被拦腰斩断;横跨冀鲁豫皖的广阔控制区,如同在清廷腹地插入了一柄尖刀;中原粮仓与庞大的人口资源,更让红旗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兵员与补给。
一时间,天下震动,四海瞩目!
紫禁城内,往日庄严肃穆的气氛已被恐慌与绝望取代。
龙椅上的小皇帝隆熹形同傀儡,真正掌握权力的鳌拜与暂时联合的孝庄太后,面对着堪舆图上那一片刺目的红色,脸色铁青。
“反了!都反了!”鳌拜须发皆张,一拳砸在御案上,震得茶盏乱响,“济南丢了,开封丢了,连徐州也丢了!这群泥腿子是要掘我大清的根啊!”
孝庄太后虽面色苍白,但眼神依旧锐利,她强压着心中的惊涛骇浪,沉声道:“此刻说这些已是无用!鄂尔多的大军被牵制在山东、河南,远水难救近火。当务之急,是立刻集结所有能战之兵,将这股赤焰扑灭在北上之前!”
经过一番激烈的朝堂争论与幕后交易,一份倾尽全力的作战计划被迅速制定,那就是急调三路精锐。
北线以六百里加急,严令漠南蒙古骑兵即刻自张家口入关,以其来去如风的骑射优势,驰援京畿,并威胁红旗军侧翼。
西线命令山西绿营精兵,由老将统率,火速出井陉关东进,务必抢占邯郸、磁州一线,阻止红旗军进一步西进或北上,并试图与南下的蒙古骑兵形成夹击之势。
南线严令江北清军残部,整合两淮兵力,由一员悍将统领,自淮安北上,向徐州方向发起反扑,力图收复失地,至少也要牵制住南线的“燎原”兵团。
最后,满清朝廷咬牙动用了守卫燕京的八旗最后预备队,约两万余人。
这些曾是满洲立国之本的骄傲战士,如今也被派上了战场。
鳌拜亲自训话,声音沙哑而悲怆:“八旗的勇士们!太祖太宗在天上看着我们!身后就是京城,是你们的家小!此战,有进无退!”
为瓦解反清联盟,安抚汉地民心,清廷罕见地颁布了“满汉一体,共御赤匪”的诏书,宣布暂缓一些针对汉人的歧视政策,许诺战功赏赐一视同仁,试图拉拢尚在观望的汉人官僚和地主武装。
诏书用词恳切,试图营造团结假象:“山东赤旗匪所至,毁我衣冠,坏我伦常,乃天下共敌!凡我臣民,无论满汉,皆当同心戮力,卫道保国!”
……
红旗军总指挥部此时已前移至开封,沙盘上的敌我态势一目了然。
清军三路调动的消息,早已被敏锐的情报网络探知。
苏宁召集众将,神色沉稳,不见丝毫慌乱。
“清廷这是狗急跳墙,把看家底的本钱都拿出来了。看来,他们是打算在北直隶大名府一带,与我们进行战略决战!”
他手指点向大名府的位置:“此地乃直隶门户,水陆要冲,一马平川,适合骑兵大兵团作战。清军意图很明显,西路的山西绿营、北路的蒙古骑兵,以及可能从京畿南下的八旗预备队,都将在此汇聚,寻求与我主力决战。”
“苏帅,我军连番征战,是否暂避锋芒,巩固现有地盘?”有参谋提出建议。
“不!”苏宁断然否定,目光锐利如刀,“敌军虽来势汹汹,但仓促拼凑,指挥必然混乱。蒙古骑兵利于野战,拙于攻坚;山西绿营久疏战阵;八旗兵更是架子货!而我军连战连捷,士气正盛,装备、训练、战术皆远胜于敌!这正是我们一举歼灭清军有生力量,直捣黄龙的绝佳时机!”
“命令!西进兵团,以一部兵力协同淮北义军,严密监视并阻滞南线北上之江北清军,使其不能影响主战场。
“命令!北上兵团,留下必要守备部队后,主力迅速西进,与“惊雷”兵团主力汇合于大名府外围,构成决战主力。”
“命令!南下兵团,稳固徐州防线,同时派出精锐小股部队,深入敌后,袭扰清军粮道,散布恐慌。”
“另!全军,加紧备战,补充弹药,对官兵进行战前动员,强调此战关乎华夏气运,务必全力以赴。”
“得令!”
……
一时间,整个北中国风起云涌。
通往大名府的官道上,烟尘滚滚,各方军队都在向着预定的战场疯狂集结。
蒙古骑兵的马蹄声震动着燕山山脉;山西绿营的号旗在井陉古道间蜿蜒;江北清军顶着压力艰难北进;而红色的洪流,则从开封、济南等方向,坚定不移地向大名府汇聚。
大名府,这座古老的城池,即将成为决定两个时代命运的角斗场。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纪大会战,一触即发!
天下人的目光,都聚焦于此,等待着最终结局的揭晓。
是清廷绝地翻盘,还是红旗军彻底敲响旧时代的丧钟?
答案,即将在血与火中诞生。
……
开封,红旗军总指挥部。
连战连捷的苏帅并未沉浸在胜利中,反而更加忙碌于军务政务。
这一日,卫兵通报,有两位特殊的客人联袂来访……
云南沐王府小王爷沐剑声,与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
会客厅内,气氛略显微妙。
沐剑声一身锦袍,虽面带旅途劳顿,但世家子弟的气度犹存;陈近南则青衫磊落,目光沉静,自有江湖豪杰的风范。
两人目的相同,都是为了领回此前被扣押的沐剑屏、方怡以及天地会相关人员。
“苏帅,”陈近南率先开口,言辞恳切又不失气节,“前番属下之人不懂规矩,在贵宝地滋事,给苏帅添了麻烦,陈某在此代为致歉。还望苏帅念在同是反清阵营的份上,允许陈某将人带回,严加管束。”
沐剑声也拱手道:“苏帅,舍妹年幼无知,冲撞虎威,还望海涵。沐王府感激苏帅不杀之恩与救治之情,特备薄礼,聊表心意。”
他一挥手,随从抬上几个箱子,里面是云南的药材、宝石等土产。
苏宁端坐主位,神色平静。
他早已料到会有此一出,淡然道:“陈总舵主,沐小王爷,不必多礼。当日之事,各有对错,既然二位亲自前来,这个面子,苏某自然要给。人,你们可以带走。”
此言一出,陈近南与沐剑声都暗暗松了口气。
然而,沐剑声心思电转,来之前他已多方打听,深知眼前这位年轻的苏帅实力深不可测,潜力巨大。
若能与之结盟,甚至……联姻,对偏安西南的沐王府将是莫大的助力。
他偷眼观瞧,见苏宁虽位高权重,却并无妻妾,自家妹妹年轻貌美,性子也算乖巧……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迅速生根发芽。
就在陈近南准备道谢带人离开时,沐剑声却再次开口,语气变得更为谦和甚至带着一丝试探:“苏帅宽宏大量,剑声感激不尽。只是……如今清廷虽显颓势,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反清大业仍需各方戮力同心。我沐王府世镇云南,在西南尚有几分影响力,不知……可否与苏帅更进一步,互为奥援?”
苏宁何等人物,立刻听出了沐剑声的弦外之音。
他目光微动,看向沐剑声。
与沐王府结盟,确实能在西南牵制吴三桂部分兵力,分散清廷注意力,对红旗军北上战略有利。
再者,沐王府除了蠢了一些,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过错。
略一沉吟,苏宁缓缓道:“小王爷所言,不无道理。反清非一家一姓之事,确需各方携手。沐王府若愿在西南呼应,苏某自然乐见其成。”
他没有明确答应,但态度已然松动。
沐剑声心中大喜,立刻趁热打铁:“苏帅高瞻远瞩!为表诚意,也为了让舍妹能留在苏帅身边多加学习,增长见识,剑声愿将舍妹剑屏,以及护卫她的方怡姑娘,一并留下,侍奉苏帅左右,以期两家永结同好,不知苏帅意下如何?”
他将“侍奉”二字咬得稍重,其中含义,不言自明。
陈近南在一旁听得眉头微蹙,他没想到沐剑声会突然提出联姻之议。
这虽是沐王府与红旗军之间的事,但天地会与沐王府关系密切,此举必然会影响各方势力平衡。
但他身为外人,也不便插嘴。
苏宁看了一眼沐剑声,又想到沐剑屏那清澈又带着些许怯意的眼神,最终点了点头:“小郡主天真烂漫,留在开封见识一番也好。苏某会妥善照顾。至于两家携手之事,待日后详谈。”
这便是默许了沐剑声的“好意”。
“如此甚好!剑声代沐王府,多谢苏帅!”沐剑声强压心中激动,深深一揖。
然而,此刻站在厅外等候召见的方怡,以及陪伴她的未婚夫刘一舟,却将厅内对话听了个大概。
方怡脸色瞬间变得苍白,身体微颤。
她与刘一舟情投意合,早已互许终身,如今却要被当作“陪嫁”一般留在陌生男子身边?
刘一舟更是气得浑身发抖,双目赤红!
他视若珍宝的师妹,竟被小王爷如此轻率地送人,还是送给这个来历不明、权势熏天的“苏帅”!
一股屈辱、愤怒和嫉妒的火焰在他胸中熊熊燃烧,拳头攥得咯咯作响,看向厅内苏宁身影的目光,充满了刻骨的恨意。
“一舟师兄……”方怡担忧地拉住他的衣袖。
刘一舟猛地甩开,低吼道:“他们……他们怎能如此!”
说罢,竟不顾场合,转身愤然离去。
厅内,协议达成,宾主看似尽欢。
沐剑声心满意足,陈近南心事重重。
而厅外,一颗仇恨与背叛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刘一舟的愤怒,如同暗流,在这看似平静的结盟表象下涌动,不知何时便会掀起惊涛骇浪。
苏宁收下沐剑屏,获得了西南潜在的盟友,却也无意中,在身边埋下了一颗不安定的棋子。
福兮祸之所伏,这场政治联姻的序幕,注定不会平静。
……
红旗军连战连捷,连克济南、开封、徐州等雄城要地,其势如破竹,声威震于宇内。
天下反清势力虽多,如西南吴三桂、海上郑经、各地义军,或据险自守,或逡巡不前,或力量分散,唯红旗军锋芒最盛,战绩最著,俨然已成为反清大业的中流砥柱!
此消彼长之下,清廷的虚弱与腐朽暴露无遗。
无数心怀华夏、志在光复的有识之士,无论是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书生,还是身怀绝技的江湖豪杰,抑或是看清时势的前明旧吏、不得重用的汉官将领,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北方那面猎猎作响的赤色龙旗。
一时间,通往开封、济南等红旗军控制区的各条道路上,投军、投效之人络绎不绝,形成了一股“北望王师”的滚滚洪流。
许多饱读诗书,却苦于清廷压制或科举无门的文人,带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理想前来。
他们或入幕府参赞军机,或赴地方协助理政,或执笔为文,宣扬红旗军主张,极大地充实了红旗军的行政与宣传力量。
一位前来投效的老秀才激动道:“观红旗军气象,纪律严明,心系黎庶,更兼苏帅雄才大略,方是华夏正统所系!老朽虽不才,愿效微劳,以笔为刀,口诛笔伐!”
一些对清廷失望透顶的绿营将领、地方团练首领,或率部来归,或只身投效,以其军事经验为红旗军效力。
他们看中的是红旗军强大的战斗力与光明的前景。
一位原清军参将坦言:“八旗早已不堪战,绿营亦是暮气沉沉。唯有红旗军,锐气正盛,器械精良,战法新奇,方是能成大事者!”
三山五岳的江湖好汉、镖师、乃至隐世的武学传人,也为红旗军的声威和其“再造华夏”的口号所吸引,纷纷前来。
他们或加入军中效力,或利用自身人脉为红旗军打探消息、联络各方。
面对这股投效热潮,苏宁下令设立专门的“招贤馆”,由可靠之人负责甄别、考核、安置。
既不盲目收留,也不拒人千里之外,唯才是举,量才录用。
红旗军的队伍,在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壮大。
新兵营中操练之声不绝于耳,新的团队、甚至师的编制在不断组建。
控制区内的兵工作坊全力运转,利用缴获和自身技术,加紧生产、维修军械,囤积物资。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大名府会战!
苏宁及其统帅部并未被眼前的兴盛冲昏头脑。
明白清廷此番集结的是其最后能机动的精锐力量,意在决死一战。
此战若胜,清廷将再无屏障,燕京门户洞开;此战若败,则红旗军北上之势受挫,各方观望势力可能转向,反清大局或将陷入僵持。
整个红旗军控制区,如同一部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全力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准备。
新编练的部队被迅速补充到主力兵团,尤其是即将参与大名府会战的“惊雷”与“破晓”兵团。
熟悉北直隶地形、气候的官兵被优先调往前线。
从中原各地征集、购买的粮草,以及兵工作坊生产的弹药,通过黄河、运河以及刚刚修复的官道,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在前线区域建立起庞大的物资储备点。
大批侦察兵和情报人员被撒向大名府周边乃至更远的区域,严密监控清军三路兵马的动向、兵力、装备以及士气,力求知己知彼。
各部队针对可能遇到的蒙古骑兵冲击、城池攻防、野战对决等不同情况,进行反复的战术推演和实兵演练。
特别是如何应对大规模骑兵集群,成为了演练的重点。
“驱除鞑虏,再造华夏,决胜大名,直捣黄龙!”的口号响彻军营。
由AI机器人充当的政工人员深入部队,讲述此战的重大意义,激励官兵士气,坚定必胜信念。
开封城外,新组建的红旗军骑兵部队正在演练马术与马上劈杀,虽然比不得蒙古骑兵自幼在马背上长大,但严格的纪律和悍不畏死的精神弥补了许多;炮兵阵地上,炮手们一遍遍擦拭着炮膛,测算着射距;步兵们检查着步枪刺刀,演练着进攻队形……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名府,这个古老的地名,已然成为决定神州命运走向的焦点。
红旗军这柄新铸的利剑,正在磨砺其最锋利的刃锋,准备迎接开战以来最严峻、也最辉煌的一战!
天下人的心,都随着向大名府汇聚的兵马而悬起,等待着那石破天惊的碰撞。
……
(https://www.24kkxs.cc/book/1670/1670935/87347635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