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0 章 研路深耕
国庆假期第四天,八点整的图书馆门轴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九月推开门时,斜对面的座位已经亮着台灯,背考研专业课的女生正用荧光笔在《教育学原理》上画波浪线,书页边缘的便利贴像彩色的鳞片,层层叠叠铺展开来。
“早啊。”女生抬头时,镜片反射着灯光,嘴角还沾着点面包屑。
“早。”九月放下帆布包,注意到她的书里夹着张课程表,“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名被红笔圈了重点。
“这里的氛围比宿舍好。”女生把面包袋塞进桌肚,“在宿舍总忍不住刷手机。”她说自己考教师资格证,每天六点半就来占座,图书馆的木椅虽然硬,却比宿舍的软床更让人安心。
九月点点头,从笔袋里掏出沓卡片。今天要攻克的是“提问技术”,她在第一张卡片上抄:“开放式提问——收集信息,例:你能说说当时的感受吗?”反面写着“封闭式提问——确认事实,例:你是不是感到难过?”。卡片边缘被裁得整整齐齐,是昨晚用美工刀修的。
她对着窗玻璃练习。玻璃映出自己的脸,眼下的青黑比昨天淡了些。“你说最近睡不好,能具体说说怎么个不好法吗?”九月试着用开放式提问,声音刚出口就觉得僵硬,像在念课文。她翻到技能书里的范例,发现咨询师的语气都带着自然的停顿,像溪水漫过石头的节奏。
“你说和室友吵架了——当时她对你说了什么?”这次她故意放慢语速,在“什么”后面拖了个轻音。窗玻璃里的自己微微蹙眉,倒有了几分认真的样子。九月突然想起心理老师说的:“技巧是骨架,真诚是血肉。”她对着玻璃里的影子笑了笑,觉得比任何范例都有用。
中午去小卖部买饭时,两个穿卫衣的女生正站在冰柜前讨论。“教师资格证面试要练台风,”短头发的女生说,“上次模拟试讲,评委说我站得太僵,像根电线杆。”
九月咬着菜夹馍往回走,饼里的青椒有点辣。她想起心理咨询师的面谈技巧,也是要自然放松,不能让来访者觉得被审视。就像昨天那个背政治的女生说的,不管考什么,“让人舒服”都是共通的本事。
下午的模拟咨询卡在“具体化技术”上。九月把书包摆在对面当“来访者”,打开手机开始录音:“你说工作压力大,能具体说说吗?”话音刚落就皱起眉——太像查户口了。她翻到案例示范,看到咨询师是这么问的:“压力大的时候,你通常会做些什么?”带着好奇的语气,像朋友聊天。
九月重新录:“压力大的时候,你会失眠吗?还是吃不下饭?”说完按下暂停键,回放时发现自己的声音里带着试探的暖意。她对着书包点点头,仿佛对面真的坐着个需要倾诉的人。直到夕阳把“来访者”的影子拉到桌角,九月才觉得找到了点门道,录音笔里存了37条音频,最新的那条终于有了“人话”的味道。
十月五日:难点突破,微光渐显
国庆假期第五天,九月是被雨点打窗的声音弄醒的。她摸出手机看时间,六点三十分分,窗外的天空灰扑扑的,像块浸了水的抹布。昨天整理的错题本躺在枕边,封面写着“20道易混诊断题”,是用荧光笔写的,在暗光里泛着淡淡的绿。
走到图书馆门口时,雨还没停。屋檐下站着个穿格子衫的男生,正背对着她念单词。“abandon,放弃;abnormal,异常……”他的发音标准得像听力磁带,九月忍不住停下脚步。当他背到“psychology”时,她下意识跟着默念,尾音的重音压得恰到好处。
男生突然回头,镜片后的眼睛带着惊讶。九月的脸有点热,刚想说“不好意思”,他却先笑了:“你也考这个?”手里的红宝书封面上,“心理学专业词汇”几个字被磨得发亮。
“我考心理咨询师。”九月指了指他的书,“你发音真标准。”
“听BBC练的。”男生推了推眼镜,继续背“psychotherapy”。雨声淅淅沥沥里,单词像串珠子,从他嘴里滚出来,圆润又清晰。九月站在旁边等雨停,觉得这些拗口的词突然变得好听起来。
上午攻克变态心理学的鉴别诊断时,九月的笔尖在纸上飞跑。她画了个流程图:最顶端是“排除器质性病变”,像树干;中间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两个枝桠;下面又分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细枝。画到第五遍,突然理清了脉络——先看身体有没有病,再看心理正不正常,最后看问题有多严重。
九月在桌角写下口诀:“器质先排除,三原则定正常,病程症状定轻重。”笔尖划过木头的声音很轻,像在刻悄悄话。她突然想找个人分享,转头看见斜对面的男生在背“埃里克森八阶段”,昨天那个背政治的女生正对着《考研政治大纲》皱眉。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战场上厮杀,九月把到了嘴边的话咽回去,在口诀旁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中午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漏下来。九月去操场散步,跑道边的水洼里映着蓝天白云。长椅上,两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在互相提问。“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培根首次提出,夸美纽斯是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是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九月坐在不远处的石阶上,听着她们的声音被风吹得晃晃悠悠。女生A说错“裴斯泰洛齐”的名字时,女生B会笑着纠正,像在玩轻松的游戏。她突然有点羡慕——有人一起刷题、互相提醒,大概会少些孤单吧。
下午的心理测量题给了她个下马威。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像团乱麻,X为原始分,M为平均数,SD为标准差……九月在草稿纸上算到第三次,才算出115这个结果。她把笔往桌上一摔,长长地舒了口气,在题目旁边画了个举着奖杯的小人,像是打赢了场硬仗。
国庆假期第六天,晨光爬上桌面时,九月正在画知识框架图。她用蓝笔连“发展心理学”和“咨询策略”:儿童来访者要用游戏疗法,青少年适合认知疗法。红笔把“心理测量”和“诊断依据”连起来,信效度达标的量表才能作为凭证。墨绿的笔勾勒出“变态心理学”与“鉴别标准”的线条,像给森林铺了层苔藓。
看着纸上纵横交错的线条,九月突然觉得这些知识点活了过来。它们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互相缠绕的藤蔓,最终长成了一片可以遮风挡雨的森林。她是第一个在这片林子里找到路的人,脚下的每块石头都认得——那是她反复演算过的公式,每棵树都熟悉——那是她背了又背的理论。
自习室里,备考公务员的女生正在做行测题。她翻卷子的速度很快,笔尖划过答题卡的声音像春蚕啃桑叶。九月翻到“咨询方案的制定”章节,把“咨询目标”“咨询方法”“时间安排”等要素填进表格,突然发现这和学生会做活动策划很像,只是服务的对象是人心,不能出半点差错。
中午去食堂打饭,大师傅往她的餐盘里多舀了勺红烧肉。“看你天天来,肯定是好孩子。”他的围裙上沾着油渍,笑起来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花。九月想起外婆总说“努力的孩子运气不会差”,心里暖烘烘的,连红烧肉的肥油都不觉得腻了。
邻桌两个男生在讨论数学题。“这个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要活学活用,”戴耳机的男生说,“死套公式肯定不行。”九月低头看自己的笔记,心理测量的公式也是如此,比如信度系数的计算,有时要根据数据类型选不同的方法。原来不管学什么,“灵活”都是通关密码。
下午做模拟题时,九月的状态出奇地好。理论单选几乎没错,案例分析里的诊断要点都抓得很准。做到测量计算题时,她甚至提前算出了离差智商的结果。交卷时,九月在心里给自己打了75分,比上周的65分整整提高了10分。她把卷子折成方块,塞进书包最里层,像藏了个甜甜的秘密。
国庆最后一天,七点半的自习室已经坐了八成的人。九月走到老位置时,发现昨天那个背英语的男生已经在背作文模板,红宝书摊在桌上,页脚卷得像朵花。
她从包里掏出错题本,把剩下的10道易混诊断题重做一遍。“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曾经让她头疼,现在看题目里的“持续时间两个月”“未泛化”等关键词,就能立刻做出判断。九月在错题旁打了个大大的勾,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像在敲胜利的鼓点。
翻到笔记本最后一页,刚放假时写下的目标赫然在目:“攻克信效度计算、掌握诊断流程、熟练咨询技能”。九月拿起红笔,在每个目标后面都打了勾,三个鲜红的对勾像排成队的小旗。
上午整理易混淆概念时,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表格上。“共情vs同情”那栏,她写:“共情是感受对方的感受,同情是可怜对方的遭遇”;“积极关注vs表扬”里标着:“积极关注是关注闪光点,表扬是肯定具体行为”。红笔标注的区别点像路牌,把曾经模糊的概念分得清清楚楚。
下午四点,九月合上最后一本书。五本写满的笔记堆在桌上,厚度快赶上半块砖头。她摸了摸封面,纸页已经被汗水浸得有些发皱,却比任何新书都珍贵。自习室里依旧很热闹,翻书声、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偶尔的咳嗽声,像首嘈杂却温暖的歌。
那个背政治的女生路过时,笑着说:“明天就收假啦。”她的《考研政治大纲》已经被翻得脱了线,却比任何装饰都有力量。
走出图书馆时,秋风卷着银杏叶打在脚踝上。九月抬头看见一群鸽子排着队飞过,翅膀在暮色里划出银亮的弧线。这个国庆没有兼职,没有旅行,却像颗慢慢沉淀的石子,在心里压出踏实的分量。
她想起萧凌发的那句“笔锋所至,金石为开”,突然觉得,那些埋在笔记本里的努力,终将在某一天,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九月踩着满地碎金似的银杏叶往回走,书包带勒得肩膀有些发红,却没觉得累。路过学校小卖部时,她破天荒买了罐冰可乐,拉环“啵”地弹开,气泡争先恐后往上冒,像极了此刻心里雀跃的情绪。
推开宿舍门,桌上的日历还停留在国庆第一天,红笔圈住的“冲刺”二字被阳光晒得褪了色。她抽掉那页,露出崭新的10月8日,笔尖在空白处写下:“倒计时39天”。字迹比刚放假时稳了许多,不再像从前那样用力到划破纸背。
她忽然想起下午在自习室看到的场景:那个总坐第一排的男生,笔记本扉页写着“为梦狂奔的路上,有风有雨很正常”。此刻摸着自己发烫的笔记本,九月觉得,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坚持,早就在心里悄悄生了根。
九月把书包往椅背上一挂,金属挂钩撞出轻响。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机构发来的准考证提醒。她点开附件,照片里的自己散开的头发,眼神比三个月前亮了许多。那时拍照前特意熨了衬衫,却在镜头前紧张到肩膀僵硬,不像现在,就算对着陌生的案例,也能稳稳说出“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晚上熄灯前,九月把笔记本放进书包最上层。月光从窗帘缝钻进来,在封面上投下细长的影子。她想起自习室那个总啃面包的女生,《咨询案例汇编》里夹着住院单,却每天雷打不动坐满八小时。原来每个为证书奔跑的人,都在笔记本里藏着不为人知的坚持。
定好清晨六点的闹钟,九月躺下时,听见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掠过窗台。那些写在纸页上的努力,像埋在土里的种子,正借着这最后的三十九天,悄悄攒着破土的力气。
(https://www.24kkxs.cc/book/1670/1670922/1111068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