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8章 见证历史
车队缓缓驶入大会堂前的广场,顾从卿乘坐的前车率先停稳。
他利落地推开车门,动作沉稳而迅速,快步绕到后面的戴姆勒轿车旁。
先是轻轻拉开后座车门,蔡大使从容下车,他微微躬身示意,随后转身走到另一侧,将车门打开。
首相夫人扶着他的手臂,缓步走下车,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他脸上,忽然停下脚步,带着几分思索开口:“你是那位写《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家,对吗?”
顾从卿眼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温和地笑了笑,点头应道:“是的,首相夫人。
没想到您知道我的拙作。”
“很精彩的作品,”首相夫人眼中露出真诚的赞许,“我丈夫也是您的读者,常说您笔下的逻辑推理十分精妙。”
“能得到您和您先生的认可,是我的荣幸。”
顾从卿保持着得体的微笑,语气谦逊。
简短的对话后,蔡大使上前一步,与首相夫人并肩而行,外交部副部长和西欧司司长紧随两侧,一行人朝着大会堂的正门走去。
顾从卿落后半步,目光扫过周围肃立的礼兵和飘扬的旗帜,心中既有作为参与者的郑重,也有几分奇妙的感触。
新省厅内的灯光温和明亮,顾从卿随众人走进时,一眼就看到了那位的夫人。
她虽已两鬓染霜,脊背却挺得笔直,目光落在来人身上时,温和中透着矍铄。
顾从卿站在蔡大使身侧,默默观察着——两人握手时,动作从容不迫。
交谈间,即便借助翻译,语气也始终平和有力,谈及两国文化交流时,她提到“润物细无声”,眼神里的真诚让首相也不自觉放缓了语速。
领导夫人笑着说,“如今能在家门口接待您,倒是应了‘有朋自远方来’的老话。”
首相夫人被逗笑了,气氛顿时轻松不少。
顾从卿在心里暗暗点头,这便是老一辈外交人的智慧,看似闲谈,却悄然拉近了距离。
片刻后,司长轻声提醒时间,众人移步前往闽省厅。
离厅门越近,顾从卿的心跳越清晰——他虽在听到过无数次那位大领导的名字,亲身面对还是头一遭。
推开门的瞬间,他看到那人正站在厅中等候,穿着笔挺的中山装,面容温和却自带威仪。
顾从卿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紧跟在蔡大使身后,脚步不敢有丝毫偏差。
大领目光转向首相,伸出手:“欢迎您来华国访问。”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让人安心的气场。
首相握住他的手,脸上露出郑重的神色:“感谢您的接待,阁下。
我希望这次访问能顺利进行,并达成共识。”
顾从卿站在稍后的位置,看着两人交谈,心里非常激动。
这可是历史性的瞬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事件!
厅内的空气仿佛都带着庄重,却又不失温度。
两人的谈话从文化聊到经贸,既有宏观的规划,也有具体的合作意向。
顾从卿凝神听着,将关键信息默默记在心里,偶尔抬眼,总能看到那人眼中那份从容不迫的坚定,像定海神针一般,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安定下来。
这一刻,顾从卿忽然懂了“底气”二字的分量。
它来自于身后的土地,来自于一代代人的坚守,更来自于眼前这位身上那份“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沉稳。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所有杂念,只想着一件事:做好眼前的工作。
两位老大的谈话始终围绕着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等议题,字里行间透着友好,却对香江问题只字未提。
顾从卿站在角落,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明白,今天的会面更像是一场铺垫,双方都在试探彼此的态度,真正的硬仗,要留到明天。
交谈结束时,那位起身相送,目光落在蔡大使身上,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蔡大使,你在英国多年,最了解他们的习惯。
接下来的接待、住宿,都要细致周到,让客人们感受到诚意,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蔡大使挺直脊背,声音铿锵:“请您放心,我一定尽全力,确保各项安排万无一失。”
外交无小事,越是细节,越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气度与风范。
道别后,由蔡大使陪同着往外走。
经过顾从卿身边时,她忽然停下脚步,看向墙上悬挂的《千里江山图》复制品:“这幅画真美,像从童话里走出来的一样。”
“这是中国宋代的山水画,”顾从卿适时开口,“原作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中国的锦绣山河。”
首相夫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看来这次访问,我有很多东西要学。”
走出闽省厅,阳光依旧明媚。
蔡大使转头对顾从卿交代:“你去跟酒店确认一下晚餐的细节,尤其是首相夫人团队的餐食,务必按清单准备好。”
“好的,我这就去办。”
顾从卿应声,转身往另一侧的休息室走去。
回到休息室,顾从卿立刻拨通酒店的电话,逐条核对餐单。
蔡大使交给顾从卿的活儿,在不懂的人看来似乎都是些琐碎的杂事。
核对日程表上的时间节点,确认会场茶歇的饮品偏好,甚至是提前检查翻译设备是否灵敏。
可明眼人都知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作,恰恰是整个访问行程得以顺畅推进的关键齿轮。
在这种涉及两国高层的外交场合,露脸的机会本身就珍贵得如同凤毛麟角。
能在会谈间隙及时递上准确的补充资料,甚至只是在陪同行走时恰到好处地落后半步、保持得体的距离,这些细节里藏着的,都是旁人求而不得的历练。
顾从卿不仅在场,还能在蔡大使的授意下,与首相夫人的团队就具体事务直接沟通,这份信任与机会,足以让外交部多少人眼红。
外交部里私下里早有议论,有人说顾从卿“运气太好”,不过是仗着年轻机灵被蔡大使看上了。
可这些风言风语终究没能掀起波澜——顾从卿的背景确实扎实,家里人脉与见识自不必说。
更重要的是,他在英国待了五年,熟悉当地的文化习俗,能精准拿捏对方团队成员的性格与行事风格,光是那份对英国政商界人物的了解程度,部里就没几个人能比得上。
首相夫人的首席顾问随口提到一句小众的英国民谣,旁人都愣着,唯有顾从卿接了一句相关的历史背景,瞬间让对方眼里多了几分认可。
有能力的人不少,但能在对的场合、以对的方式展现能力,才是真正的本事。
顾从卿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这些“琐事”是蔡大使在刻意磨练他,也明白自己能站稳脚跟,靠的从不是侥幸。
每次被同事用带着酸意的眼神打量时,他从不辩解,只是把下一份待核对的文件看得更仔细些。
在这种级别的舞台上,实力才是最硬的底气,那些暗流涌动的嫉妒,终究敌不过“非他不可”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天,谈判正式开始。
谈判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红木长桌两端坐着中西方的决策者,顾从卿坐在蔡大使身后的侧位,手里紧紧攥着文件夹,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顾从卿悄悄抬眼,看见首相夫人微微蹙眉,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像是在压制情绪。
她身边的外交大臣低声说了句什么,她摇摇头,开口时语气带着惯有的强硬:“阁下,香江能有今日的繁荣,离不开英国的治理经验。
我们承认主权归属,但治权的过渡需要时间,否则现行制度难以适应,恐怕会影响香江的稳定。”
蔡大使在笔记本上快速写着什么,然后轻轻推到顾从卿面前——“英方核心诉求:以‘保持繁荣’为借口,保留治权”。
顾从卿立刻从文件夹里抽出早已准备好的资料,上面是香江近十年的经济数据,以及本地华人企业家的访谈摘要,证明香江的繁荣根基在于华人的勤劳与智慧,而非单一的治理模式。
他将资料轻轻放在蔡大使手边,目光再次投向长桌。
首相夫人显然不认同这个说法,她列举了几项英国的治理措施,试图证明“制度延续性”的重要性。
顾从卿注意到,她的语速比之前快了些,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或许她也清楚,在主权问题上,英方的立场本就站不住脚。
蔡大使忽然侧过头,用极低的声音对顾从卿说:“准备好备用方案的资料。”
顾从卿立刻点头,从文件袋深处抽出另一份文件。
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博弈,对方用“治权”做筹码,而我方早已备好破局之策。
谈判桌上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在拉扯一根紧绷的线,谁也不肯先松劲。
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道光影,像分割线一样清晰。
顾从卿看着眼前的交锋,忽然明白了“弱国无外交”的深意。
只有国家足够强大,才能在这样的谈判中挺直腰杆,将属于自己的东西,堂堂正正地拿回来。
那一刻,顾从卿觉得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又热又胀。
他悄悄挺直了背脊,目光落在桌角那面小小的五星红旗上——它在灯光下微微晃动,却始终鲜红,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
谈判还在继续,唇枪舌剑间,是国家利益的较量,是历史尊严的捍卫。
顾从卿知道,自己能做的,就是把每一份资料准备好,把每一个细节记清楚,当好蔡大使的助手,当好这场历史进程的见证者。
因为他脚下的土地,他身后的国家,值得所有人为之全力以赴。
(https://www.24kkxs.cc/book/1670/1670430/4215688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