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6章 屯田轮台
听完林昊振聋发聩的话,并没有预想中的嚎啕痛哭,而是无法控制的泪水,冲开脸上的污垢,冲出一条条沟壑般的痕迹。
他们依旧站得笔直,同样郑重地向林昊回军礼,报上自己的名号回应道:
“宣威军……”
“武威军……”
“瀚海军……”
“……独山守捉……”
“……沙钵城守捉……”
“……冯洛守捉……”
“……耶勒城守捉……”
“……俱六城守捉……”
“……张堡城守捉……”
“……乌宰守捉……”
“……叶河守捉……”
“……参见大都督!”
他们每一个名字报出,都像一记重锤,敲在林昊身后唐军将士的心上!
这些名字,代表的是大唐在西域曾经的存在与荣耀,是无数壮烈牺牲的缩影!
“大都督,这是?”长安新军的小将低声问道,其实他心中已有猜测。
“这是这么多年来,丧于敌手的大唐军卒,他们是我大唐的兵,是我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老兵!”
说到这里,林昊心里多少有些沉重,这些人所出身的军队不一,除了北庭都护府下去的捉守,其他的落入吐蕃人手中可不短了。
但同样都牢牢记着,自己大唐军卒的身份,同样时刻盼望着大唐军队的回归。
随后林昊对这些解救出来的大唐军民说道:
“诸位多年辛苦,且随在下前去洗漱歇息,待养好身子,在下再来寻找诸位询问消息。”
林昊在他们面前,并没有以大都督的身份自居,而是同样以一名安西镇老兵的身份说道。
“回来就好,我大唐的军队回来就好!”尽管脸上依旧挂着泪水,这些老兵的嘴角却已经开始露出笑容,看到林昊等人,他们知道自己的苦日子已经到头了。
他们在吐蕃人手下饱受折磨,如今终于重新见到大唐的军队,心中的激动自然是难免的。
尤其是林昊身后的长安新军,听了之后纷纷上前搀扶这些老兵,询问着他们的身份,期盼着里面就就有自己的亲人。
“稍后,我便会在这轮台城内设立学堂,请军中识文断字的先生,教授他们正音汉话,习写大唐文字,知晓大唐礼仪,聆听大唐的故事!”
“而他们要学的第一课,就是他们的父辈,为了守护这片土地,曾何等英勇不屈!”
接着,他转向周围的所有军官,下达军令道:
“传令下去,自即日起,各部在清剿残敌、巡防周边之时,须得多加留意!凡有线索表明何处还囚禁、奴役着我大唐子民的,无论是士卒还是百姓,无论人数多寡,无论身处何地,都给本督详细记录在册,即刻上报!”
“无论是用金银赎买,还是遣使交涉,甚至~!”他眼中寒光一闪,“为此哪怕是兴兵攻打,本督都要将他们接回来!”
“他们为大唐流尽了血,吃尽了苦,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再被遗弃在外,再受异族奴役之苦!这是我林昊,对每一位身处西域同袍的承诺!”
老兵们听着林昊的话语,看着他斩钉截铁的神情,原本眼中的羞愧,渐渐被巨大的激动和感激所取代。
他们纷纷挣扎着挺直佝偻的腰背,用尽力气抱拳行礼,声音哽咽却无比响亮:
“大都督高义,我等代那些尚在受苦的同袍,谢过大都督!”
林昊重重扶起为首的老者,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激动而又充满期盼的脸,沉声道:
“何须言谢,他们不仅是你们的同袍,同样是我林昊的同袍,是大唐绝不可抛弃的手足!”
望着这些劫后余生的面孔,林昊心中思虑更远。
在西域,每一个唐人都无比宝贵,若能将这些散落各处的残兵全部收拢,凭借他的能力助他们恢复青春,这将是一股何等惊人的力量?
更何况,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挣扎求存数十年,所积累下的关于西域地理、气候、部落、敌情的宝贵知识,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巨大财富。
将这些知识与经验传承给新军,其价值远超千军万马,这轮台城,必将成为凝聚所有大唐力量的新起点。
······
经过三天的统计,轮台城里的事务终于整理完成,解救出大唐军民共计八千多人,其中军卒一千左右,剩下的都是普通大唐百姓。
据说轮台城在攻破之前,轮台这个北线交通要道,大唐军民人数足足三万余,而现在只剩下八千多。
要知道,这才仅仅陷落一年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吐蕃的统治有多酷烈。
更重要的是,林昊发现这里面的人,除了北庭都护府的军民之外,还有一千多其他地区陷落的唐人。
这些人好歹还知道,自己是大唐的子民,而他们这一代已经渐渐凋零。
等他们的后代,成长在番人的统治之下,不能说汉话,也不能读书识字,用不了多久就会忘了自己的传承,不知道自己的祖父是汉人了,只把自己当成了番人。
如果不是林昊来到这里的话,等十多年后安西都护府彻底陷落,这些老兵渐渐凋零的时候,他们的后代或许真的会忘记自己是大唐的子民吧?
更有甚者,或许司空图在河湟一带所见“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悲剧同样会发生在他们后代的身上。
不过既然林昊来到了这里,就不允许这一切发生,他要大唐的荣光重现西域。
要大唐的后裔,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彻彻底底的将这里变成汉土。
轮台附近的区域,属于吐蕃势力范围的边缘,因此清理了轮台城之后,剩下的其他地方,守军数量非常少,很容易将原北庭都护府的这片区域拿下。
而且其他敌军距离较远,所以林昊可以暂时不用担心敌军的骚扰,开始安心发展一段时间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开始处理那些俘虏,以及恢复部分老卒的青春了。
随后林昊挑选了一些年龄大的,命不久矣的白发老卒,开始利用俘虏,为他们恢复青春。
当这些从龟兹和西州来的这些耄耋老卒,亲眼看到昔日同伴恢复青春,眼中闪过极度的渴望,无比热忱的看向林昊。
凭此能力,林昊瞬间收服了这六千多老兵的心,经过统计,俘虏的吐蕃士卒和牧民,总共有两万余人。
经过林昊无日无夜的忙碌,这六千老卒暂时恢复了青春,人类巅峰状态的25岁,不过时间只有一年的时间。
其实这六千老兵,早就听过一个小道消息,那就是跟着林昊的那些骑兵队,都恢复了年轻。
甚至郭昕和杨袭古,也对他们都暗示过类似消息,只是没想到他们居然有幸亲眼目睹。
其实不光是这群老卒震惊,同样震惊了从长安而来的新军,他们也没想到,居然还有这种好事落到他们头上。
要知道,这可是连皇帝都求而不得的东西,于是纷纷一脸期盼渴望的看着林昊。
而林昊故意搞出来的这一幕,让整个轮台城的所有军队,看着那些吐蕃俘虏的时候,眼中都闪过一抹火热。
想要恢复青春,就需要将这些俘虏的生命转移到自己身上,而每一个俘虏只能维持一年的时间。
这就意味着,想要获得更久,就需要俘虏更多的吐蕃人,于是纷纷向林昊请战,收复原北庭都护府的故地。
这种对战争的热情,渴望跟吐蕃一战的心思,远超过大唐给他们下达的命令。
而林昊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不过林昊更多的,是站在西域大都督的身份上,想要拥有更强的自持能力。
从后世西域的地理地形图上来看,天山南北较大不同的景象。
在天山南麓,是大片象征沙漠的黄色,仅在天山山脚下有星星点点绿色的存在,而在天山北麓,则有一条狭长的大片绿色,这些绿色就是可供耕种的土地。
至于原因么,也能从地图上看出端倪,在天山以南,只有少量河流存在的痕迹。
而在天山以北,河流的数量却是比南边多了数倍,只要有了水,就有了发展农业的基础。
“此地和关中适合耕种的东西差不多,尔等既然都是良家子,这种地的本事想必还没忘吧?”林昊淡定的说道:
“从今以后,咱们就要在这里屯田了!尔等可吃得了苦?”
这时候一名年轻的老将,这位从龟兹而来支援林昊,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眼中带着狂热说道:
“大都督,种地咋还有不会的,我等跟着您干就是了,话说,咱们什么时候拿下北庭故地啊?”
这些长安来的儿郎,大部分都出身农家,这种地的本事是从小就会的。
只是对于这些刚刚恢复年轻的老兵而言,仅仅获得一年生命的他们而言,是远远无法满足的,都迫不及待的想要获得更多的生命。
看着战意正浓的一众老兵,林昊笑了笑,脸色淡定说道:
“打肯定是要打的,北庭都护府的故地,此时不过是我们口中的肥肉,他终究是跑不掉的。”
“不过咱们在西域尚且立足未稳,人数同样也不足用,贸然攻打周边,就算打下来,也没有足够的军力统治,还不如先站稳脚跟,再行攻伐之事。”
其实林昊还真没有骗他们,正如林昊所言,他们的兵力太少,加起来的军力还不足万。
先不说能不能打下整个北庭故地,就算是把那十几个捉守范围打下来,又该用多少军力去驻守?
因此还不如先种地,将那些长安来的移民安置好,拥有一定的自持能力,招募更多的军卒,再去行攻伐之事,才能事半功倍。
不过这附近的几个捉守,可是有不少我们需要的资源,你们姑且准备一番,将冯洛守捉,耶勒城守捉,俱六城守捉打下来!”
“大都督英明!”众人齐声呼喊道,随后整个军营都喧嚣了起来。
林昊之所以选这几个捉守小城,是因为冯洛守捉有一个硫磺沟煤矿,就是小了点,总储量2.7亿吨,适合开采的有1.2亿吨。
耶勒城守捉有一个乌东煤矿,由碱沟煤矿、小红沟煤矿、大洪沟煤矿、铁厂沟煤矿等 4个井田整合而成,总储量128亿吨,适合开采的有6亿吨。
可惜两个都不是露天煤矿,只能使用井工开采,不过林昊没有想搞工业化,只是搞个简单的炼铁高炉,用斜井开采就足够用了。
倒是铁矿有些麻烦,根据林昊从现代时期查看的资料,轮台城附近,唯有南边的乌鲁木齐县,水西沟和南山有两个铁矿点储量也还算丰富。
另外一个地方,就是俱六城附近的煤矿和黄铁矿比较丰富了。
林昊准备将这几个地方都勘探一遍,寻找最合适开采煤铁矿,甚至建水力锻锤作坊,量产标准化铠甲兵器。
等军械自产后,就可以攻伐整个北庭,还能支援龟兹和西州。
按照林昊的计划,会以轮台为中心,开发附近可耕种的土地,全部种上小麦。
最外围则是葡萄、瓜果之类,在后世,西域的葡萄水果可以说是大大有名,既高产又好吃,还能帮助这些士兵均衡营养,如此安排再合适不过了。
等这些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就把小麦磨粉做成馕,馕可以保存很久也不会坏掉,最适合行军打仗。
然后再带些肉干、葡萄干补充脂肪和葡萄糖,保证不会有问题。
“到时候,我大唐西域大都督府的士兵,就背着馕和葡萄干来,吊打那些敢违背大唐号令的部落吧!”
“还是大都督想的周全!”众人听了林昊的解释后都大为佩服,没想到林大都督考虑的如此周全。
说服了这些士卒之后,林昊就带着他们开始开垦土地,他们白天在地里耕作,晚上则回到城中,根据现有的条件,设计和制造了一个简易的高炉和一个炼焦炉。
还结合自身的工业知识,设计了一些铁制农具,在高炉开始量产生铁,就让城中的工匠打造出来,发给士卒和百姓,帮助他们提升耕种效率。
(https://www.24kkxs.cc/book/1659/1659091/86367515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