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退位让贤 > 第五百二十八章 帝王的难处,忠与奸!

第五百二十八章 帝王的难处,忠与奸!


后世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科学定律,名为邓巴数,又称150定律。

即人类的智力所允许一个人能够维持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上限大约是148人。

四舍五入即150人!

说白了,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能够与一百五十个人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交关系,就已经是一个人社交能力的极限了。

皇帝也是人,自然也不例外,同样受限于这条定律。

而且,除了处理政务的文武大臣之外,皇帝总还得有自己的私人生活。

有皇亲国戚需要维系亲情,有后宫佳丽需要恩宠照拂,有贴身侍奉的宫女太监,以及忠诚的御前侍卫需要多加笼络等等。

这些人,可能就要占据掉皇帝社交网络中一半的份额。

剩下的一半,才是留给朝廷官员们的。

换句话说,皇帝真正熟悉了解的官员,至多也不过七八十之数。

虽然巡抚巡按贵为一方封疆大吏,却仅仅只是帝国两百名核心官员之一。

皇帝却不见得对他们有多么熟悉,可能只是见过一两面,印象模糊。

郑鸿渐和赵清直便是如此。

并非朱允熥长久培养的心腹,而是按朝廷制度,被推举,提拨上来的大臣。

朱允熥此刻才真正认真地打量起跪在下方的两人。

郑鸿渐和赵清直皆是四五十岁的年纪,面容端正,仪表堂堂,举手投足间颇具为官员的风范与气度。

“平身吧。”朱允熥轻轻挥了挥手,示意他们起身。

然而,两人却没有立即起来。

郑鸿渐抬起头,望向朱允熥,面色凝重,语气肃然,道:“臣有罪!”

“黄河溃堤,致使百万百姓流离失所,家园破碎。”

“臣本该亲赴抗洪救灾前线,坐镇指挥,与灾民共克时艰。”

“然惊闻天子圣驾即将驾临,臣心中不敢有丝毫怠慢,遂从抗洪救灾前线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来接驾,以尽臣子之责。”

“臣本以为,这是为臣者的本分,纵有天大的要事,也应为陛下让路,以迎接圣驾为先。”

“但是,臣错了!”

郑鸿渐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带着深深的自责与悔意:“陛下心中所系,是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是大明的江山与社稷安稳。”

“让百姓吃饱穿暖,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头等大事,是治国之根本!”

“陛下此番北巡,正是为中原百姓而来。”

“臣若能真正体谅圣心,便该清楚孰轻孰重,何为大局。”

“可臣一时糊涂,为了恭迎圣驾,竟然离开了抗洪救灾的前线,实乃失职!”

郑鸿渐说到此处,声音中带着痛彻心扉的悔意,甚至有些哽咽,俯首磕头道:“臣该死!”

“请陛下治臣失职之罪!”

这一番话说得态度诚恳,掷地有声。

说完,他又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额头与地面相触,发出清晰的闷响。

朱允熥亦听得心中一动,对郑鸿渐的表现颇为意外。

不得不承认,这认错的态度,确实非常好。

旁边,赵清直紧接着开口,语气同样沉重而自责:“臣有罪!”

“臣身为巡按,乃一方封疆大吏,掌管着一省官吏的监察检举大权。”

“大灾当前,臣理应日夜不懈地监督官员的不法行为,严防死守。”

“臣应该仔细察看,是否有官员在抗洪救灾中偷奸耍滑,敷衍了事,有没有实心实意地为朝廷、为百姓卖命办事,绝不容许任何渎职懈怠。”

“臣更应督促他们将抗洪救灾之事办好,让陛下安心,让百姓放心。”

“将洪灾给百姓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才是臣的职责所在!”

“可臣却自以为是,以为只要将朝廷的各项救灾措施都部署到位了,便无大碍,万事无忧。”

赵清直语气中充满了懊悔,仿佛已看到了自己的过失。

“臣曾以为,陛下御驾亲临,圣躬安危高于一切,乃是重中之重。”

赵清直的声音带着明显的自责,字字恳切:“若陛下有任何闪失,则后果不堪设想,臣万死难辞其咎。”

“河南遭受大灾之后,流离失所的灾民不计其数,虽目前治安尚好,但难免担扰有刁民趁乱而起。”

“臣以为必须率领全省官兵,将陛下一路上的安保工作布置得妥妥当当,方能安心。”

“臣更以为应该亲自提醒陛下,在哪些地方、面见哪些人时,必须提高警惕,加强戒备,以确保圣驾安全无虞。”

赵清直说到这里时,后悔不已:“臣当时只顾着考虑这些安全事宜,一时不察,竟做出了率领河南省全省官员前来迎驾的荒唐举动。”

“这直接导致本该坚守在抗洪救灾前线,指挥救灾事务的官员们,全都汇聚到此处,脱离了原本的岗位。”

赵清直的声音中充满了痛心:“若是因此而导致抗洪救灾之事出现了任何疏漏,使得灾情加重,百姓受苦,那么臣之罪,虽百死亦莫赎万一!”

“臣恳请陛下治臣失职之罪!”

赵清直在说话的时候,朱允熥的目光一直锐利地盯着他,不放过他脸上的任何一丝表情。

不得不说,此人的面部表情管理得极好,满脸的懊悔之色,仿佛是真的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一般。

旁边的河南巡抚郑鸿渐亦是如此,表情真挚,毫无破绽。

这番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陈词,真能令闻者为之动容。

但越是如此,朱允熥心中的警惕性便越高。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错误,真的能如此迅速、如此深刻地认识到吗?

一般而言,这是不可能的。

死不悔改,顽固不化,这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即使要认识到错误,也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在现实的不断打击下,才会逐渐改变其固有的认知。

这才符合人类大脑的科学规律。

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那便是一个人所犯的任何认知错误,本质上都是他三观的投射与体现。

而三观,则是从孩提时代开始,经过了多年的教育、环境熏陶以及个人经历的培养,才逐步形成并根植于心的。

要彻底改变一个人形成已久的三观,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可能在短短片刻间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正如后世在网络上与人辩论,哪怕你逻辑严密,摆道理,讲事实,用铁一般的证据,将对方驳斥得哑口无言,可要让那个人心悦诚服地承认自己错了,其难度也比登天还难,几乎不可能实现!

“死鸭子嘴硬”,这才是真真切切的人性啊!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

确实存在一些人能够真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迅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随之做出改变。

然而,这样的特质,几乎只存在于年轻人身上。

因为一个能够不断反思并改正自身缺点的人,等到四五十岁的年纪时,他几乎已经臻于完美,再没有什么显著的缺点需要去改变了!

那么,郑鸿渐和赵清直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是那少数的例外,还是芸芸众生中的常态?

朱允熥当下并不知晓。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仅仅通过一件事来判断一个人的品性与才能,实际上是非常草率且片面的。

何况,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在皇帝亲自前来巡视之时,将接驾事宜看得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举动。

并不能仅仅凭此便断定他们犯下了大错。

毕竟,这是这个时代大多数官员普遍奉行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郑鸿渐和赵清直有这样的观念,丝毫也不奇怪。

忠臣与奸臣,他们的脸上又没有刻字,怎可能轻易做出辨别呢?

这亦是帝王治理国家,整顿吏治时所面临的真正难处所在。

这可不像后世玩的游戏那般简单直观。

每一个大臣的各项能力,乃至忠诚度,都有清清楚楚的数值标注,一目了然。

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需要帝王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洞察力去做出判断。

不过,朱允熥还是从两人一番“请罪”的话语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许多隐藏的信息。

郑鸿渐的态度更偏向于认错,简单的承认自己应该身处抗洪前线指挥,而非前来接驾。

赵清直则更进一步,他说自己前来接驾最主要是出于对皇帝安危的考量。

也就是说,他在认错的同时,也巧妙地为自己进行了辩解,试图开脱。

只不过他的辩解方式显得非常巧妙,滴水不漏。

同时,他还不动声色地指出,各项救灾措施已经严格按照朝廷的部署,全部安排了下去。

言下之意是灾情控制得当,并无大碍。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赵清直更狡诈,深谙为官之。

亦可理解为他办事能力出众,知晓皇帝真正关心何事,并能立即言明要点,直击圣心。

“行了,你们能认识到自己的失职之处就好,都起来吧,”朱允熥的声音缓缓放缓,语气不再那般凌厉,“朕并非责怪你们前来接驾,这本是为臣的礼数。”

“但眼下黄河溃堤,灾情严重,正是非常时期。”

朱允熥的目光扫过两人,道:“接驾这种事,你们二人中来一个便足以。”

“即便一定要两人同来,那也不算什么大过错。”

“但是,将全省官员齐聚此处,这是想干什么?”

朱允熥的声音陡然提高,明显有了怒意:“地方上的事务都不处理了吗?”

“灾民怎么办?”

“官员怎么集体擅离治地呢?”

“这简直是胡闹!”

朱允熥又训斥了一番后,郑鸿渐和赵清直连忙再次伏地认错,态度诚恳至极。

朱允熥这才缓和了语气,说道:“好了,现在跟朕仔细说说河南的受灾具体情况,以及你们都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救灾措施。”

郑鸿渐和赵清直闻言,立即开始条理清晰地进行汇报。

不得不说,这两人在施政方面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并非酒囊饭袋。

至少,他们对哪里遭了灾、灾民人数有多少、官府对此采取了哪些救灾措施、拨付了多少救灾物资、多少银钱、多少粮食等关键信息,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各项汇报皆有具体的数据支撑。

两人如数家珍一般,将所有情况说得清清楚楚,滴水不漏。

朱允熥听他们汇报完毕,轻轻点了点头,神色若有所思。

从两人的口头汇报上来看,救灾之事似乎做得井井有条,环环相扣,没有明显疏漏。

当然,这也仅仅是两人的一面之词,是不是真的都落到了实处,还要前往现场看一看,才能得知真相。

朱允熥随即开口,语气平静地吩咐道:“你们两个先退下吧,让归德府知府来见朕。”

闻听此言,郑鸿渐和赵清直皆是一愣。

赵清直忙不迭地奏道:“启禀陛下,归德府知府陈铮,并没有前来接驾。”

“哦?”朱允熥眉头微挑,略感意外。

河南省全省的官员几乎都赶来了,怎么反而作为此地主官的归德府知府,竟然没有前来呢?

这着实有些反常。

赵清直连忙解释道:“黄河大堤溃决之后,原归德府知府李济川已被下狱,等候朝廷问罪发落。”

“郑巡抚和臣又联名保举了一位新知府暂代其职,但奏报呈上去后,政务处并不满意,而是任命了陈铮暂理归德府事宜,代行知府之权。”

“此人原是河道衙门的官员,在治理河道方面确实有些功绩,但并无主政一方的经验。”

“然被提拔为知府,执掌一府政务,难免有些手足无措,应付不来。”

“据说他这几天,一直都在黄河大堤上,带领百姓挑土修堤,反而将归德府内需要处理的政务都暂时搁置一旁了。”

“此次陛下北巡,微臣也曾派人去通知他前来迎驾。”

“但陈铮却回禀说,眼下治河最为要紧,百万灾民嗷嗷待哺,陛下驾临,肯定也会亲临黄河大堤视察。届时他再来接驾,也为时不晚,无需特意赶来。”

……


  (https://www.24kkxs.cc/book/1657/1657446/2454967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