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六章提审犯人
一个个举人被剥掉官服,穿着内衣,双手被绑,分别关进不同的牢房。
办案要快,但审问不能慢,太快容易出冤案,太慢又怕错过时机。
裴纶作为文官,主动请求缉事厂出手,而缉事厂也向上申请调来军队,让流程更正规一些。
案卷不断堆满裴纶的桌子,他连眼睛都不敢闭上,日夜不停地翻看卷宗、提审犯人。
京城没有再催他,或者说,圣人知道事后,除了对山东严厉处理,就不再过问了。
要说没有一点愧疚,那不是真心话。君子看到活人死,心里总会难受,裴纶是个读书人,从小就是这么被教导的。
可偏偏,正是他亲手把一些无辜的人牵连进去,那个孩子终究没能救回来。
天刚亮,衙役轻轻敲了敲裴纶书房的门。
“大人,外面有个妇人求见。”
衙役声音很轻,巡抚大人已经好几天没睡过觉了。
“谁?”
里面传来虚弱的声音。
“孩子的母亲。”
衙役低头,声音更小了。
过了很久,书房里才传出一声叹息,门打开了。
裴纶已经穿好了衣服,鬓角比以前更白了。
他没让妇人进衙门,而是亲自走到门口来见她。
“民妇请求大人做主,严惩那个恶人。”
裴纶看着这个瘦弱的妇人,眼窝深陷,脸色干枯,整个人像是风中即将熄灭的烛火。
要严惩恶人,也许就是她最后的念头,她的希望,早就随着孩子的死一起消失了。
站在台阶上的裴纶,看着跪地磕头的妇人,仿佛看见了一个蜷缩着的婴儿。
“本官一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
他低声说,像是一句没有用的话。
妇人颤抖着肩膀,只能呜咽,眼泪早已流干。
她艰难地站起来,对着眼前的官老爷行了个礼,慢慢低头离开,没人知道她去了哪里。
裴纶松开紧握的拳头,这不是纸上的一串数字,而是一个家庭的毁灭。
妇人虽然跪在石阶下,但裴纶却觉得她就像是百姓的缩影,压在自己心头。
县案打开了山东的局面。
但对京城来说影响不大。
在后来信息通畅的时代,隔壁省发生了什么都知道,更何况现在消息闭塞。
百姓最多也就是茶余饭后说说谁被抓了,骂几句自私的读书人。
看起来大事,其实对京城来说掀不起多大事。
大明朝疆域辽阔,事情也多。
比如王骥,奉皇帝命令带兵去云南,三十万苗人逃进了山里,也没人怎么议论。
平越卫军营里,王骥看着恢复了些精神的黄镐,这巡按倒是挺有骨气,身为御史,还能带兵守城,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军心还没乱。
紫荆关的孙祥等不到援军,黄镐却等到了。
而且还是平蛮将军王骥亲自带兵来救的。
“黄御史,你该好好休息。”
王骥粗声粗气地说。于谦并不是没给王骥京营兵马,只是让他们以辅军的身份,混进了原来的征麓川军队里,用来进行制约。
他们来得晚,是因为需要磨合,毕竟圣人下的命令很难办。
严厉斩了几个不听话的,还牵连了一些有背景的人,这才把军队稳定下来。
理念的传播不是靠嘴巴说就能成功的。
但之后的效果很明显。
京营来的士兵不是来升官的,反而被安排到各个小队当总旗,从原来部队里挑选副手。
“王将军英勇,下官没事,只是平越的忧患已经解除,为何不乘胜追击?”
黄镐向王骥微微一躬,问道。
“先坐下。”
王骥指着旁边的椅子说,“苗人虽然被打败了,但他们进了山就像鱼儿进了海,再说,我这次不只是来平乱。”
用武力并不难,但他们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消耗了大量兵力,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哦?皇上有没有下命令?”
黄镐是正统十年的进士,当过御史,巡按贵州,算是朱祁镇的人。
皇位换了主人,对他来说太突然了,不过当时他已经被围住了,根本没法得知消息。
王骥的到来,一切已经结束,现在的皇帝换人了。
心里就算有不服气,又能怎么办?
这次来的军队跟以前不一样,黄镐能感觉到,就算自己在平越卫还有点威望,也不会去硬碰硬。
朱瞻基有两个儿子,朱祁钰虽然是庶出,但也是皇室血脉,对吧?
“没有圣旨,不过土司那边问题不断,黄御史怎么看?”
可是,阶级剥削是真实存在的,自己人对自己的狠,朝廷根本没想到。
当然,直接派官去管理这些穷山恶水的地方,朝廷觉得不值得,或者说,在中原官员看来,这跟发配没什么两样。
表面上看都是平民,但那些首领,大多是族里有话语权的人。
追根究底,是因为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发动了叛乱,为了平定叛乱,朝廷把沉重的兵役压在了苗人身上,结果越闹越大。
这其中也包括对底层士兵的压迫和剥削,这些人回到部族后,仇恨就埋下了种子。
所以,如果不是羁縻制度让思任发有了掌握军队的机会,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太宗设立贵州三司,土司长官司由世袭官职担任,现在却不再听从朝廷命令了。”
黄镐低头思索着说:“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黄御史,时代变了,你要是死守祖宗规矩,回京城肯定要吃大亏。”
王骥笑着说:“黄御史守城有功,皇上自然会照顾,但如果不懂得变通,迟早会被历史淘汰。”
对皇帝来说,好用的祖宗之法才是真正的祖宗之法。
“我看到肥沃的土地没人种,已经上书朝廷,准备收归国有,以后分给山里的苗人。”
王骥嘴角一扬,土地没用,关键还是人。湖广的贫瘠,是京城文官的看法。
实际上,只要耕种得当,这里就是富饶之地。
朱祁钰知道,朝臣也清楚,但这里是以前的流放地,书上都写着,穷山恶水。
太宗废除宣慰司,设立三司,田氏因此起兵,当时太宗就知道,土司制度是祸根,不是长久之计。
“王将军,这可是自断后路啊。”
黄镐摇摇头说:“不过这样以后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我倒希望有点麻烦,现在打仗,皇上给了我全权处理的权力,一路上不知道抓了多少不听话的世袭官员,都送到京城等审问了。”
王骥说得轻描淡写,但黄镐明白,这一路上恐怕会很血腥。
“所以,王将军一直驻守平越卫,迟迟不去平定苗乱?”
黄镐点点头,经历过围城的他,不会说什么仁慈或者伤天害理的话。
“对,这事还得靠黄御史帮忙,这些年打仗,九溪十八洞那些地方都被占了,得有人来清查田地和户口。”
打仗,军事上的胜利是基础,政治上的胜利才是关键,光有基础还不够,王骥心里清楚,现在的叛乱虽然简单,但这还远远不够。
“这件事还得上报朝廷,王将军不能自己做主,不然容易让人猜疑。”
黄镐对王骥的想法感到意外,但还是提出了建议。
“我就是来问你的,干不干?干的话,自然得先请示皇上。”
这事,王骥心里很清楚。
“如果这样,下官一定拼上性命去办。”
原本以为可以歇口气的黄镐,面对新任务,并没有推辞,反而显得很兴奋。
三十多岁的他,经历过围城打仗,立过战功,他知道,表面上是清查田地户籍,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
作为刚进官场的人,黄镐太渴望升官了。
王骥虽然不懂什么叫“改土归流”,但他三次征讨麓川,对这里的情况很清楚。比起当地土司,他更信任外来的官员。
但眼下科举制度下,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注定有能力的人都不愿意来这里,无能的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他才会想到黄镐,身为巡按御史,贵州对他来说只是路过的地方。
在朝廷里,他不过是个七品官,可一旦巡视地方,就等于代替皇帝巡查,大事要上报,小事可以自己做主,这也是为什么黄镐能在战时带兵的原因。
但通常来说,巡按御史的工作最多就是给皇帝写报告。
这种外派任务,一般都不受欢迎,所以有些人一当就是几十年,比如于谦。
大家都知道,外派工作又累又不受待见,巡按御史虽然有点权,但也不大,主要就是熬资历。
北直隶两人,南直隶三人,这两个地方才是京官们争着去的地方。
所以在王骥看来,黄镐最合适不过了。
至于这个方法能不能行,他一个武将根本不用操心,京城那帮人会帮他判断。
“好!好!好!”
听到黄镐答应,王骥当然很高兴,连说了三个好字,大笑着说:“要是平定了湖广,黄御史可是立了大功,功劳不比本将小。”
其实,在战争议会里,孙镗就是负责后勤的,但演习和实战毕竟不一样。
孙镗背后有朝廷撑着,想要什么人,朝廷都会批准,而王骥却没有这种待遇,但这不影响他自己想办法找人。
也正是这样,王骥才明白,为什么演习时裁判总是为难他。
“王将军这话就不对了,下官为朝廷办事,本就是分内之事。”
黄镐说得乐呵呵的,虽然贵州和湖广在京城官员眼里是偏僻落后的地方,但如果能平定这里,自己也能成为一方势力。
这种方式虽然辛苦,但能看到前途不是吗?
“改土归流”的雏形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慢慢成形,就连朱祁钰也没想到。
比如现在,朱祁钰看到奏折,都怀疑这世上是不是还有别的穿越者。
嘉靖帝推行的“改土归流”,最终成了万历三大征中播州之战的关键。
这其中不乏朝廷自身兵力不足,不得不依靠土司军队,导致地方势力变大的原因。
如今的大明,比万历年间稍微强一点,所以朱祁钰不担心,或者说,麓川那边早就反了,推行这个政策确实可行。
(https://www.24kkxs.cc/book/1657/1657064/1111013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