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泄愤的意思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泄愤的意思


法律是有适用范围的,已经被剥夺了所有权利,自然不在保护之列。

否则历代也不会有相关的医学著作。

但这件事毕竟不太体面,跟医者的仁心不符,。

在尸骨堆里教人学医,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果不了解人体,又怎么准确看病?

李言闻被圣人的话深深打动,没想到一封书信竟引来圣人亲自前来。

“学生一定不怕流言蜚语,不忘初心。”

李言闻跪下磕头。

“不用这么重的礼,这事,朕占了便宜。”

朱祁钰起身,亲手扶起李言闻,接着说:“以后的医学史,这将是一笔浓墨重彩。”

董宿不知道为什么圣人这么有信心。

历代除了那个奇怪的王莽,很少有皇帝会为解剖站台,就算王莽,也是解剖政敌,带着泄愤的意思。

而现在的圣人,根本不需要这样。

李言闻当然很感激,有圣人支持,至少能压下一些人的闲话。

“学生,学生……”

李言闻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结巴地站在那里,忽然感觉到肩膀被人拍了一下。

抬头一看,是圣人投来鼓励的目光,让他感觉就像一个慈祥的父亲拿着几亿资金支持自己创业一样,顿时信心满满,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对了,朕这次来,是想问你,你那青霉素真的做出来了没有?”

朱祁钰根本不在乎那些言官的议论,毕竟比起空谈,刀枪更管用。

李言闻擦了擦眼睛,挺直了腰板回答:“回陛下,在学校老师帮助下,学生已经做出了一些,但数量不多,只给小鼠试过,没死,现在正打算进一步研究。”

听完李言闻的汇报,朱祁钰连连点头。

“如果要做人体试验,最好还是用注射的方式。”

李言闻研制的是青霉素溶液,用注射更直接。

其实替代注射器的东西有很多,比如鱼刺、鸟骨之类的,但要是想大规模使用,还得靠工业产品。不过试验阶段就另当别论了。

正好李言闻提出要进行解剖实验,不如趁机讲清楚,给医生们一个方向,也许能少解剖一些人。

董宿和李言闻听得入神,心里更加迫不及待了。

说完后,朱祁钰回到书桌前,拿起茶碗润了润嗓子,说道:“解剖的时候,要光线充足,不要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你们干的是进步的事业,不是躲在阴沟里的老鼠。”

“遵命,陛下!”

两人弯腰应道。

朱祁钰也算是完成任务了,反正现在不缺死囚,山东和湖广送来的足够医学院用了。

送走圣人之后,董宿立刻召集医师,把解剖实验提上日程,自愿参加的可以加入,不想参加的也可以退出。

圣人的信任让董宿觉得,解剖对医学有着非凡的意义,这是一段浓墨重彩的历史,他怎能错过?

医学界圈子小,消息传得快,很快传到了刘纯那里。

相比董宿,刘纯更狠,不然也不会在南京用那么多死囚做药理实验。

于是刘纯立刻找到董宿,想要加入这个项目。

刘纯是个很有能力的御医,他对解剖的看法和华佗差不多。

医者剖腹,本是另辟蹊径,谁知后来被庸俗官员毁掉,连遗书也被烧了。

曹操杀了华佗,是医学界的一大损失,如果华佗能做手术,华夏医学或许会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虽然可惜,但现在不同以前,圣人亲自到过医学院了,刘纯怎么会不知道圣人的态度。

就算只是分一杯羹,他也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对于刘纯的加入,董宿自然没有理由拒绝,医学界的高手越多越好,大家互相扶持,也能减轻圣人一些压力。

在太医院和医学院一起筹备的时候,石亨正全心全意地推动他的军港计划。

山东那边不断抄家,让石亨得到了一笔不小的启动资金。

有了钱之后,他并没有用来享乐。

以前在大同的时候,他还帮知府完成税收任务,什么叫可持续发展,没人比得过石亨。

那些破旧的备倭城船只,哪能跟福船相比。

要想把事情做好,首先得准备好工具。石亨知道,他的未来可能是广阔的海洋,所以军港建设必须尽快开始。

和山东富贵人家的动荡相比,备倭城这次扩招简直人多得不行。

石亨手里的钱,名义上是从军需库里调拨的,但他不敢耍小聪明,那可是要命的。

看着港口已经开始动工,石亨已经幻想着自己带着舰队去劫海盗的画面了。像解剖这种事,是不会公开说的。

朱祁钰挑了一个曾经是响马的死囚,反复确认他没有家人之后,才决定赐死。

这个死囚被蒙着眼睛,秘密送到了医学院。

房间很明亮,中间放着一张铺着白布的长桌,四周坐着很多医师。

就算知道自己马上就要死了,这个死囚看到这样的场面还是有些紧张。

一个官员走出来,宣读皇帝赐死的圣旨。比起斩首,绞刑显得没那么血腥。

这些医师不是医学生,他们见过太多生死,有些人甚至眼里还带着一丝兴奋。

官员念完后,厂卫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一条白绫,靠近死囚,把他脖子缠上。

死囚被捂住嘴,知道自己快死了,眼里泛着泪光,求生的欲望达到顶点。

但他手脚都被绑着,动不了,只能挣扎。

“呜,唔,唔。”

嘴里发出临死前的声音,像是求饶,又像是诅咒。

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小,身体因为缺氧开始抽搐。

过了一会儿,死囚已经没了气息。

厂卫检查了一下,沉默地离开了房间。

剩下的事,他们也不用管了。

刘纯走上前,翻开死囚的眼皮,又摸了摸脖子上的动脉,然后回头看了一眼,似乎松了口气说:“死了。”

医师们并不是变态,多少还是有点内疚。

大家把捆住死囚手脚的绳子解开,还稍微清理了一下他的身体。

洁白的长桌上躺着的身体,旁边放着各种锋利的小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这些刀具,是专门为了解剖准备的。

刘纯作为年纪最大的御医,拿起手术刀,脸上戴着布罩,头上戴着帽子,只露出一双眼睛,看了董宿和其他医师一眼。

开始吧。

刘纯语气平静,董宿捧着医书,开始对照书上的内容进行验证。

当刀锋划破皮肤,血流出来的时候,虽然刘纯年纪大了,但手却格外稳。他下刀准确,切下一块皮肤后,仔细查看皮下的肌肉结构,点了点头表示满意。

解剖过程既漫长又辛苦,厂卫的人在门口守着,时不时看到医生从屋里冲出来,在院子里干呕一阵,深吸一口气后又回到屋里继续工作。

李言闻强忍着恶心,眼睛一直盯着那不断被切割的地方。

从手臂到肩膀,再到脸上的皮肤,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

屋里的医生们早已忘记了时间,适应之后,有人开始用文字记录,有人直接动手临摹,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切一半留一半,是为了更好地对比分析。刘纯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身边的医生不时用布帮他擦去汗水。

直到太阳落山,这场解剖才结束。

医学院的医生们没有说话,整座学院一片寂静。

第二天,董宿组织了一场解剖研讨会,对医书内容进行验证和修改。

这才让原本安静的医学院重新热闹起来。

朱祁钰收到厂卫的汇报,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转头对兴安说:“以后医学院需要的死囚,都要经过审核上报。”

一句话就把学院的需求变成了常态。

就连兴安也觉得有些发麻,他虽然没去现场看,但光是想象就让人感到可怕。

“对了,舒良还在山东吗?”

朱祁钰突然换了话题问道。

“回陛下,确实在那儿。”

兴安恭敬地回答。

“让他去大沽口,那边船厂正在动工,需要人盯着。”

这可是朱祁钰一直惦记的无敌舰队,他自然不敢马虎。

范广带来的工匠都被安排在天津,而大沽口是最合适的军港。南京太远,朱祁钰现在还控制不了。

至于石亨那边,就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朱祁钰给了石亨很大的自由,甚至把抄家所得的钱财也分给他一部分。如果这样还不能发展水师,那石亨也就没什么用了。

远在备倭城的石亨打了个喷嚏,嘟囔了一句,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

另一边,新兵训练也在进行。

自从扩编开始,备倭城外不断有人来投军,之前一直关注的人,因为靠近优势,更容易得到机会。

他们把自己的儿子、孙子送去军队,让军队来教育他们,这种想法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石亨带兵的时候,也让山东不少人见识到了京营的新面貌。

从那时起,百姓对军队产生了好奇,便开始打听各种事情,越问越希望把自己的后代送进军队锻炼。

兵役制度让百姓不用担心孩子一辈子打仗,再说,大战刚刚结束,朝廷也没打算大规模扩军,应该不会有大的战事。

老百姓心里都清楚,他们家的教育比不上军队的训练,但能让孩子认字、见世面,还能拿军饷,现在哪还有比这更合算的买卖?

所以,石亨刚开始补充兵员的时候,很快就招满了。

如今备倭城有九千个卫所,还在不断扩建。

人多了,迟早会超过原来的规模,因此石亨想着,既然要扩建军港,干脆把备倭城也一起扩大吧。

没办法,抄家得来的钱太容易了,有钱就能随便折腾。

陈安之站在石亨旁边,看着正在修建的备倭城,心中感慨不已。

和京营部队接触之后,他明显感觉到军队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一种从内心深处开始的变化。

“总兵,备倭城还需要船匠来修理战船,我打听过了,他们都跑到天津去了。”

陈安之向石亨行礼说道。


  (https://www.24kkxs.cc/book/1657/1657064/1111011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