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第882章 881动物也有方言

第882章 881动物也有方言


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往后数第三个庚日,便是三伏天的开始。(庚日是什么?懂得同学可以科普一下,一查懵了,晦涩难懂。)

    夏至眼下只是个节气,但在更早以前的农耕时代,还兼任节日的角色,甚至是法定节假日。

    宋代曾明文规定“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那时候不流行假日经济,夏至放假不是为了让官员出去刺激消费,而是是为了拜神祭祖,祈求消灾年丰。

    在华夏这片大地上,几乎每一个节日都能对应的上一样美食,夏至也不例外,只是不够统一。

    比如两广的老表喜欢在夏至这一天吃狗肉和荔枝。

    而四九城就厉害了,在这一天除了吃凉面以外,还要吃马齿苋。

    四九城虽然美食不多,但地道多,为了让马齿苋吃起来更具文化性,愣是给它起了个别名:长命菜。

    谁不想长命百岁呢?

    唐植桐到家的时候,张桂芳已经挖好马齿苋,就等着儿子回来凉拌了。

    “今儿碰到卖杏的了,买了点熟杏。凤芝,全洗了,咱今晚加个餐后水果。”唐植桐也想吃荔枝,新鲜的那种,但眼下冷藏水平和运输不给力,四九城这边可能会有部分人能吃上,但绝对不会包括自己家。

    结婚前,小王同学第一次正式登门的时候,往唐家拿过的罐头中有两盒荔枝罐头,尽管两个妹妹吃的带劲,但唐植桐总觉得有股烂地瓜味。

    懂行的都知道,那是因为荔枝不新鲜造成的。

    想到这一茬,唐植桐觉得自己貌似可以在假期的时候去一趟“老表”的家乡,帮助当地农民增收,搞一些荔枝回来尝尝。

    “凤芝,别偷吃,洗的时候仔细点,别搓破了皮。”张桂芳提醒闺女一句,又开始叨叨儿子:“文文爱吃杏?攒着钱买文文爱吃的,别乱花钱。”

    面对母亲这种明显偏心的行为,唐植桐也不好指责,只能讲道理:“妈,这些杏是熟透的,放不住,也没花几个钱。我给文文买她爱吃的了,但也不能不管您和妹妹不是?”

    这次唐植桐倒没扒瞎,麦熟杏黄具象化,从永定门进城后,真碰到了卖杏和桃的,还好几个。

    唐植桐虽然没买,但打听了一下价格,熟杏不贵。

    “行,行,都是你的道理。今天有你两封信,投递员给送过来的。”张桂芳笑着摇摇头,不跟儿子犟嘴。

    儿子现在成干部了,自己出去乘凉,街坊都得夸上两句,就连投递员过来送信也是陪着笑脸,格外客气,张桂芳觉得儿子很给自己争气。

    唐植桐拿着信回了厢房,先把给小王同学准备的苹果和桃子掏出来放好,才撕开信。

    信是吴海洋和马克俭来的,都同意等刘悦产后再聚,除此之外就是对小唐生活的关心,并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谁来的信?”小王同学进屋后,正好瞧见这一幕。

    “洋哥和三哥,关于刘悦产后聚会的事。凤芝洗杏了,你过去吃两口。这些桃和苹果是单独给你准备的,放在厢房慢慢吃。”唐植桐晃晃信纸,扔在书桌上,打算先去做卤子,等晚上闲了再给他们回信。

    这两位老哥单位待遇更好一些,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亲戚要照顾,唐植桐即便没有空间,也不打算让他们在物质生活上照顾自己,更何况自己有空间傍身?

    “别老单独给我买,怪不得劲的。”小王同学将自己的挎包放下,轻捶了一下丈夫,有些不好意思。

    “我不会亏了他们,但你也得试着接受新身份的转变,不要老想着你是儿媳妇、你是嫂子,要照顾这个、照顾那个,你还得想着自己将要成为一位母亲。

    我给你准备的也好,咱妈给你留出来的也罢,都是在操心你,操心你营养跟不上。你好了,我们也省心,是不是这个道理?”

    看小王同学没有前几天那么抵触了,唐植桐也开始跟她讲道理。

    为了让全家多吃点,得两头糊弄。

    “就你歪理多。”小王同学听进去了,但心里转变没有那么快,拉着丈夫的手左右晃动犹如荡秋千一般,撒娇道:“我不想变的只顾自己,给我点时间嘛,我相信能找到平衡的办法的。”

    “依你,大不了我多写两首歌。一个月一首歌,稿费就够全家吃水果了。”会撒娇的女人最好命,唐植桐受不了这个,只能往自己身上加担子,自己顾忌来顾忌去,说到底还是明面上自己手头上没几个钱。

    “喏,《采蘑菇的小姑娘》的稿费,今天刚取的,你拿着买水果吧。”说到稿费,小王同学从自己挎包里掏出来十块钱递给丈夫。

    “行,我给家里买水果的同时也会给你单独买一点,可不许你再谦让了。”唐植桐收钱收的利索,打算先把盛产水果的夏季吃过去,等水果少了再减少对家里的供应。

    “嗯,快去做卤吧,我看咱妈擀面条呢。”小王同学点头应下,催丈夫往外走。

    等唐植桐回到正屋的时候,凤芝非常主动的举着个杏递了过来:“哥!吃杏,甜!”

    “嗯,你少吃两个,小心晚上吃不下凉面喽。”上次庆功宴吃到带虫的杏被膈应到了,唐植桐接过杏,先用手掰开,抠出杏核,确认没有遭虫蛀后,才放进嘴里。

    “哥,知了,知了。”凤芝犹如没有听到亲哥的嘱咐一般,见唐植桐吃了自己递过去的杏,便开始提要求。

    “你这杏又有点硌牙,我现在吐出来还来得及吗?”唐植桐逗妹妹道。

    “恶不恶心呀,快点吧,趁还没天黑,吃饭前说不准还能粘两只呢。”小王同学在旁推了一把作怪的丈夫,逗的小姑子咯咯直笑。

    唐植桐出面做面筋,张桂芳一个“不”字都没说。

    面筋做好后,小王同学举着竹竿,带着两个妹妹去粘知了,唐植桐则在院子里拔了两棵葱,摘了两个茄子和一把辣椒,准备做卤子。

    去年的时候,吃茄子还能打皮,茄子皮喂鸡,今年家里没了鸡,再加上供应紧张,唐植桐就熄了打皮的心思,不过眼下的茄子正嫩,带着皮吃也无妨,权当补充花青素了。

    唐植桐做的第一道菜是凉拌马齿苋。

    给马齿苋洗一分钟开水澡,捞出来攥水切段,蒜泥、酱油、醋、香油、蚝油一顿乱掺,搅和匀实兜头盖脸浇给马齿苋,让它自己待一旁冷静入味。

    接下来是今晚吃凉面的卤子。

    一小勺猪油下锅化开,葱丝先下锅试试油温,再把切好的茄丁请进去打滚。

    这个滚不能停,一直打到茄丁明显缩水,再挖勺大酱进去调味。

    最后倒些开水进去,盖上锅盖咕嘟个十来分钟,直至茄子软烂如泥。

    这个做法没有卖相可言,但浇在面条上后容易搅拌均匀,吃起来不用特意去挑茄子,一口下去既有面,又有茄子、汤汁,那滋味就俩字:地道!

    做完茄子,唐植桐又做了个简易版的辣椒炒肉。

    依旧是一小勺猪肉,然后请小半勺母亲上次做的炒咸肉进去,切好的辣椒丝都放锅里,小半勺酱油围着锅沿浇进去,持续颠勺,让辣椒均匀受热的同时能使滋味深入其中。

    这道菜不用炒很久,依据火力判断时间长短,辣椒刚断生即可,炒老了影响口感。

    “桉子,我下面条,你去喊她们回来吃饭。”张桂芳见儿子忙完,立马给他安排了新任务。

    “好嘞!”唐植桐乐呵呵的接下任务,跟接阮岩任务时完全是两幅面孔。

    出了大门,唐植桐跟铁辘轱把信息中心主任朱大爷打听小王同学三人的去向。

    顺着朱大爷给指明的方向,唐植桐在白桥一顿逛才瞅见三人的身影。

    “粘几个了?”唐植桐隔着老远就开始喊。

    “俩!”凤芝一手一个,将两只知了举的老高。

    知了在凤芝手里试图抖动翅膀逃走,怎奈力量太小,压根飞不出这小小的五指山。

    逃不走的知了在凤芝手里发出嘶哑的悲鸣,不知道是在给附近的同伙报信,还是想趁着没被吃掉之前再求一波偶。

    甭管它想做什么,在唐植桐听来这动静都有些聒噪。

    “这量有点少啊。”唐植桐乐呵呵的走到跟前,抬头看小王同学的操作,手有点不够稳,还没等面筋凑上前,知了就飞走了。

    “你试试?”小王同学有些气馁,兴趣勃勃的来,三人却只粘了两只,还不够面粉钱呢。

    “试试就试试。”唐植桐玩心大起,将母亲喊人吃饭的嘱咐暂时抛之脑后。

    如果说钙奶饼干是鲁国公主的下午茶,那知了就是鲁国老少爷们的御用酒肴。

    对于一个从小在山东长大的青年,唐植桐打小就跟蝉结下了不解之缘,白天粘知了,天黑摸知了猴。

    比起大洋对岸蝉泛滥成灾,齐鲁大地的蝉简直就是疥癞之疾,凡是在树上嘶鸣的,都是鲁国人民手下留情特意留下繁衍以备来年的。

    至于需求缺口嘛,不足的部分由人工养殖的产能补齐。

    唐植桐掂掂竹竿,找准重心,顺着树上的声响确定目标,心静、手稳、眼明,还没出五分钟就沾到了俩。

    “哥哥真棒!”对于唐植桐的手艺,凤芝由衷的发出赞叹。

    “行了,再粘俩,咱就往回走,咱妈下的面条估计都出锅了。”唐植桐看着小王同学将两只知了交给了凤珍,打算再给她粘俩玩。

    “哥,咱们再粘一会吧,说不定能凑一盘菜呢。”在给小王同学也粘了两只之后,凤芝还是不乐意回去。

    “那得粘到猴年马月,小心回去晚了,咱妈扇你。”唐植桐不由着妹妹的性子来,比起知了身上那点肉,他更想回去吃凉面。

    回家的路上,三个姑娘每人手里都捏着两只知了,六只知了犹如比赛似的,一个比一个欢。

    “咱人说话有方言,知了也有,听说滇省的知了很癫,叫声就跟拉警报似的啊个不停。”听着刺耳的“知了”声,唐植桐想起了动物的口音问题。

    “真的假的?”凤珍有些不信,她能理解人因为有方言,说话腔调不同,但知了这种小玩意怎么也会有方言?

    “让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我小时候听到的知了声又短又急,那动静像是一直在喊蚊蝇、蚊蝇。”小王同学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南泥湾的知了声跟四九城的知了声区别很明显。

    “一方水土不光能养一方人,也能养一方动物。不光知了有方言,其他动物也有,我听说公鸡打鸣的声音就差别也很大。”说起动静,唐植桐又想起了棒子那边的公鸡。

    那边的公鸡打鸣声音特别短,三秒钟完事,韩风味甚浓。

    “你学一个听听?”小王同学在旁边怂恿道。

    “那不行,我学不来,我又不是周扒皮。”唐植桐不假思索的拒绝了,时间太短,大丈夫做不到啊!

    一听周扒皮,小王同学和两个小姑子都笑了。

    周扒皮的故事来自《半夜鸡叫》,是战士作家高玉宝的作品,1951年,他的同名长篇小说开始在军内报刊连载,引起的反响很大,接受过最高领导的接见。

    1955年,同名小说正式出版,颇为畅销,所以小王和凤珍、凤芝都知道这个故事。

    回到家,锅在炉子上蹲着,里面的水咕嘟咕嘟开着。

    张桂芳见孩子们回来,才开始下面条。

    当然,也少不了埋怨几句,但凤芝不当回事,拿着知了跟母亲显摆。

    “吵。”张桂芳一边用筷子拨动面条,一边回头瞅了一眼闺女手上的知了。

    “妈,就六个,炒不着吧?我让哥哥多粘两个,他嫌费事不给粘!”凤芝担心炒不着的同时,还不忘告状。

    “你是什么耳朵呀,满门心思都是吃。我是说你手里的知了叫的吵人,把翅子揪了,等下好面条,我给你烤烤吃。”张桂芳用手指头戳了闺女脑门一下,一分生气,三分乐,还有六分心疼。

    “哦~吃知了喽!”凤芝挨了一指头,非但没有放在心上,还亲自动手给知了实施了“五马分尸”之术,过程很残忍,烤熟很好吃。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1656/1656900/1143339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