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文官和工匠封爵
如此大规模的封赏,就算再迟钝的臣子,也认识到皇帝在打造新的功臣团体。
如果不是先前就定制高级贵族不可任卿相,估计文官会群起反对——
他们可不想回到国初的时候,任由勋贵蹂躏。
现在嘛,这些人既然不会和他们争职位,他们自然不介意。
甚至还有人暗暗期待,希望自己被同样册封中兴爵位。
没有让他们等多久,在完成前线功臣的封赏后,朱由检开始封赏后方功臣。
虽然现在不方便封为高级贵族,但是朱由检仍旧把袁可立等战时委员提升为一等子,让他们拥有子爵爵位。
其中对袁可立的赞扬用上了“辅运尽力”,对杨嗣昌、闵梦得、毕懋康、徐光启、毕自严的赞扬用上了“共谋翊运”,暗示他们只要正常致仕,就能获得伯爵以上爵位。
这无疑让群臣感到激动,尤其是文官那边,没料到徐光启、毕自严也有封爵的机会。
不过想到徐光启在训练新军、研制武器,如今还是内阁军机处的实际负责人。他们对此又感到理所当然,因为徐光启确实对这一战有功绩。
真正令人意外的是毕自严,他是纯粹的文官,没有参与军事。
如果非要说和军事搭边的,那就是筹集军费。
面对群臣的质疑,朱由检道:
“汉初功臣,萧何第一,就是因为钱粮上的功绩。”
“这次辽东之战,军费一直不断,而且没有加税,这是毕自严的功绩。”
“若非他先前清理了积欠,整顿了税收,朝廷焉能从容发动辽东之战?”
“毕自严和闵梦得一样,做好了钱粮后勤上的责任。”
这个说法,让群臣再次认识到了皇帝对钱粮的重视。
认识到以后的户部尚书,是一个容易立功的位置——
只要在皇帝发动战争时提供足够的钱粮,说不定就能得到爵位。
一些在钱粮上有专长的,已经在瞄准这个职位。
就连以内阁首辅身份兼任财经委主任的韩爌,都在失落的同时,想着能不能在财政上立下功绩。
尤其是皇帝册封他为一等子、并且在文官中仅在毕自严后面后,他的失落感就更强了——
因为他距离伯爵,就差那么一丝。
但凡他在支持辽东之战上积极一点,做出能值得说道的功绩。皇帝说不定就会称他“共谋翊运”,以后能获得伯爵爵位。
现在,他心里确实有危机感。因为皇帝和群臣虽然一直在维护首辅的地位,但对他这个首辅的能力,却着实称不上信赖。
要不然内阁和首辅的地位也不会一直遭到挑战,甚至在战时移交出去权力。
回想当初平台拜相的荣耀,还有让“天子垂拱而治”的豪言,韩爌只觉得自己像是一个笑话,现在竟然连首辅都坐不稳。
如果不能做出让皇帝刮目相看的功绩,韩爌敢肯定:明年自己一定不会连任,不是被皇帝丢到理藩院,就是被勒令就藩。
他必须想个办法,才能继续做首辅。
——
对于韩爌的想法,朱由检自然是不知道的。
在韩爌多次阻止他对山西商人整顿、并且也没有其他亮眼的做法后,他已经对这个首辅没有多大期待。
要不然也不会整出个战时制度,设置战时宰辅,让袁可立实际掌权。
按照他的计划,战时制度应该是会持续两三年的,韩爌会在期间卸任,换杨景辰代替。
所以在给韩爌封爵时,他也没有为了留情面多加赞扬,而是和其他功绩不显的战时委员一样定为一等子——
谁让他一直没有拿出显眼的功绩,一直在按部就班混日子。
他要用这种态度向群臣表明,自己封爵虽然大方,却只给有功之臣。
在册封了这些文官和文职军官后,朱由检又册封了一个群体,那就是装备研发人员。
他向群臣说道:
“夷狄所畏中华者,火器也。”
“这次辽东之战,多赖火器犀利。”
“尤其是活门铳、吕公炮、战舰和箭式榴霰弹,在前线大显神威。”
“发明它们的吕祥等人,应同样册封爵位。”
“你们都且想想,应该封什么爵位?”
这顿时又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他们没有想到,皇帝还要给工匠封爵。
而且还是册封高级爵位,高出绝大多数功臣。
礼部反应最是剧烈,尚书成基命、侍郎钱象坤等人,对此激烈反对。
朱由检待他们发表意见看,看着礼部和工部官员说道:
“你们如此鄙视工匠,是觉得工部不配与你们并列?”
“《周礼》的‘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你们学到了哪里?”
礼部官员自然不敢反对《周礼》的话,但是尚书成基命强辩道:
“国有六职,工部居一,臣等自然不敢反对。”
“但是工部重要,却不是给工匠封爵的道理。”
“管理工匠的才重要,要封也是给工部官员封爵位。”
这种把功劳归给士人、鄙视工匠的说法,听得朱由检很是生气,斥责道:
“荒谬!”
“若是按你所说,《周礼》的考工记中,为何不厌其烦地介绍如何制车、如何制造甲兵弓箭?”
“这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战车和甲兵弓箭,就是一个国家最强大的武器。”
“如今战船和火器就是那时的战车和弓箭,发明制造它们的人,为何不能被封爵位?”
反问群臣一通,朱由检独断专行道:
“拟旨,册封发明活门铳和吕公炮的吕祥神威侯,完善转轮火铳的徐森神木伯,完善望远镜的薄珏神光伯,改进火药、发现雷汞、主持箭式榴霰弹研发的张焘神箭伯。”
“还有仿制西洋战舰、设计出三等巡洋舰的团队,完善铜底纸壳弹的张溥团队,通州兵工厂、涿鹿兵工厂、曹妃甸钢铁厂,以及装备院、文思院其他在研发和制造火器上有功的匠人,按功册封子男,都要授与爵位。”
“朕要让天下人知道,发明武器可以封爵。”
“未来大明要靠船坚炮利取胜,配得上将士的勇气。”
这番话对于文官来说,可谓离经叛道。因为他们一向反对“机变械饰”,恨不得一切不变,符合他们的认识。
皇帝的鼓励发明创造、鼓励武器研究,在他们看来完全走上了邪路。
不但礼部官员要站出来反对,就连一直没发言的刘宗周,都想反对这点。
然而就在这时,内阁首辅韩爌、内阁次辅杨景辰、内阁大学士徐光启、内阁大学士温体仁,还有枢密院、兵部、工部的官员,却齐齐表示支持。
因为他们在这一战,深刻认识到了火器的重要性。
甚至可以说辽东之战在没有名将统帅的情况下,在最后打出摧枯拉朽般的战绩,就是依靠火器新军——
前线的将士在熟悉新式火器的威力后,彻底压制了敌人。
对新式火器有着充足信心的新军,在战场上勇猛无畏。
如果不是进入冬季补给跟不上,现在他们还会追着建虏打下去。
枢密院这次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封爵,就是因为后勤物资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枢密院想要主导战争,也必须支持火器进步,让前线更加依赖后勤。
所以他们对工匠封爵很支持,因为他们现在就是一体。
徐光启本来就是火器的支持者,作为大学士的他站出来并不意外。
温体仁在内阁中一向迎合上意,群臣对他站出来虽然鄙视,但也没有意外。
不过内阁首辅韩爌、内阁次辅杨景辰一起支持皇帝,这就让他们有些迷惑了:
难道这件事里面,真有什么玄机?(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1656/1656624/1111017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