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 无农不稳 无工不强
北直总督是临时设立的,这意味着按照先前定下的规矩,只需要九卿廷推就能决定。
商周祚作为九卿之一,他只需要向皇帝自荐,就能获得这个职位。
所以朱由检在决定让他担任北直总督、统筹北直隶工业发展后,立刻就商议具体问题。
以他现在的威望,这个任命基本是十拿九稳、没有任何问题。
朝堂上的大臣也知道这一点,对此没有丝毫异议。
但是对皇帝集中资源发展北直隶和苏松,不是这些地方出身的官员,那就很有意见,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了减少阻力,集中资源发展两地工业,朱由检召开了一次常参会议,大学士、九卿、工部和枢密院官员与会。
朱由检首先为这场会议定调,向群臣道:
“辽东之战的情况诸位都看到了。”
“工业和后勤能力,已经成为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大明必须发展工业,才能强盛下去。”
这番话明显是强调工业的重要性,工部官员自然纷纷拥护,看到了提升地位的机会。
枢密院官员同样赞同,因为他们想要通过后勤装备制约武将,就必须依靠后方的工业生产能力。
两拨人的拥护,迅速让“无工不强”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接下来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发展工业,而是如何发展工业的问题。
负责农业的司农寺是由户部督导,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陛下,工业固然重要,但是农业才是关乎稳定的大问题。”
“陛下不能只重工业,忽视了田间务农的小民。”
朱由检可不想背上这个帽子,当即就申明道:
“朕对农业向来是重视的,每年还会亲耕,种植一亩三分地。”
“农工商三大产业之中,农业是第一产业,是所有产业的根基。”
“工业是第二产业,处于第二重要的地位。”
“剩下的才是第三产业,有商业、服务业等。”
讲述三大产业的概念,朱由检道:
“三大产业是相辅相成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活。”
“农业是所有产业的根基,轻易不可擅动。”
“故而工业虽重要,朕却暂时只选择两个地方发展。”
“待到条件成熟后,再带动其他地域。”
这番话语,说得群臣连连点头,觉得皇帝的头脑还是清醒的。
没有因为看到工业的重要,就一古脑儿地发展工业。忘记了农业才是涉及根基的大问题,没有粮食天下就会乱起来。
如今皇帝这样说,他们开始认同优先发展两地工业。
——
商周祚听着皇帝这番话,简直要佩服得五体投体:
明明是优先发展北直隶和苏松,没想到在皇帝的口中,却变成了慎重。
若非已经在和皇帝的交流中得知了皇帝的本意,连他都要被蒙混过去。
另一个听明白的还有韩爌,他觉得是因为自己前些日子那番话,让皇帝决定重点发展能掌控的北直隶和苏松的工业。
身为山西人的他,自然是有些不满的,暗戳戳地说道:
“陛下既知农业重要,朝廷的财政,应当更多投入农业。”
“如今北方大旱,各地水利工程急需整修,这同样是工业。”
这番话理论上没错,但是朝廷财政有限,如果选择摊大饼的话,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全看当地官员的能力。
在认识到自己不能完全掌握其他地方,也很难利用那些地方的人力物力后,朱由检已经放弃这个想法,选择重点发展。
他听着韩爌的话,笑呵呵地说道:
“韩首辅既知如此,应当为农业和水利多分配预算。”
“先前首辅主持财经委时,朕不是嘱咐推行预算决算制度吗?”
“这件事进展如何,毕尚书你来说说。”
这下韩爌就尴尬了,因为他对此事根本没有上心。
有了预算决算,各衙门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花钱,自然就引来很多官吏反对。
韩爌是没有用心推行这个制度的,它执行得如何,全看各衙门的负责人。
毕自严回复皇帝道:
“各部之中,户部、工部、兵部执行还算严格,每项收支大体能够列出来。”
“各院之中,枢密院执行最好,收支最为清晰。”
“每次申请军费时,都能拿出详细的拨款。”
这番话听得群臣险些笑出来,因为这明显是要钱的手段。
工部的情况大概也是如此,他们账目严格,就是为了更方便地向户部要钱。
不过其他有财权的衙门,执行得就不怎么样了。甚至比较强势的吏部、礼部,根本不怎么搭理。
朱由检听得面色一肃,神情严肃地道:
“推行预算决算制度,是朕在毕尚书上任时就提出的。”
“如今连朝廷部院都未完全执行,将来国会建立后,如何让民众审核预算决算?”
“韩首辅,你和财经委制定个计划,在朝廷和北直隶落实预算决算。”
“明年哪个衙门拿不出预算,就把哪个衙门的主官以才力不及降调,换个有能力的官员。”
给韩爌加了一副担子,让他去整顿官员。
韩爌听得有些坐蜡,恨不得收回刚才的发言。
他只是没有完全配合皇帝,就得到这个苦差事。
而且做好了还没功劳,那是财经委的功绩。
这让他恨得要给自己两巴掌,深悔刚才多嘴。
不过他的争取也不是没有成果,朱由检道:
“各地在保持农业稳定的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
“尤其是水泥对修建水利工程颇有用处,可以重点发展。”
“但是万不可占用农田、尤其是可灌溉的田地。”
“各地的淡水要优先用于农业,不可让工商业和农业争水、更不能让他们污染水源。”
这是他特别注意的一点,因为京城的明智报业园,已经有人反馈印刷带来的污染。这些污染物排入沟渠,会让周围的水源受到影响。
所以朱由检已经准备把印刷工坊外迁,城内不允许发展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
为了给地方官员带上紧箍咒、为后世子孙留下绿水青山,朱由检叮嘱毕自严道:
“让地政司和司农寺统计各地的高标准农田,也就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能够灌溉的高产稳产农田。”
“保护好这些土地的生态,不允许随便占用改为其他用途。并且要预防水土流失、预防灌溉水源被污染。”
“除了顺天府和苏松新区以外,其他地方不允许工商业和农业争夺高标准农田。”
这充分显示了对农业的重视,同时也表明了为何只在这两个地方重点发展工商业。
实在是农业太重要,大明撑不起所有地方发展工商业。
那些不明所以的官员,只以为皇帝重视农业,对此纷纷称颂。
明白发展工商业意义的官员,则是神色扭曲,知道皇帝完全堵死了其他地方发展工商业的空间——
一个用地问题,就能让那些地方的工商业规模难以扩大。
再加上水源的话,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
除非某地的大块平整土地恰好不适合种植、而且周围恰好有水源。
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样的地方就算是沙地,都能被开垦成农田——
宁夏就是那样的地方,靠着黄河灌溉,成为塞上江南。(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1656/1656624/1111015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