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56章 统治南洋的秩序

第956章 统治南洋的秩序


安南的人口太多,是朱由检不愿将它设省,而是设立都护府分封的原因。

    它的人口几乎和内地省分相当,甚至在国初时比两广加起来还要多。

    这么多的人口,还使用不一样的语言、甚至有自己的喃字,治理的难度实在太大了。

    需要三四代人上百年的同化,才能把这片土地消化下去。

    朱由检是不想耗费这个心力的,而且他觉得如果自己离世,这种消耗人力物力的事情,可能会半途而废。

    就像成祖当年在世时,估计也没料到他设立的交趾布政使司,被他的“好圣孙”毫不犹豫地放弃。

    这导致他的功业大打折扣,郑和下西洋、五征漠北……都被人当成劳民伤财、不恤民力——

    如果交趾一直存在,被消化成内地,去南洋的海船就能从此出发,保证旧港宣慰司等地的安稳。

    大明对三宣六慰的统治也会因此加强,不至于到现在几乎完全脱离。

    到时候,人们都会称赞成祖深谋远虑,为大明找到了新的开拓方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几乎从头再来。

    可以说,朱由检现在打安南,是在收拾宣宗留下的烂摊子。如同他的儿子英宗打麓川、打蒙古,导致土木堡之变一般。

    想着国初的教训,朱由检向群臣道:

    “大明想要开拓南洋,必须征服安南。”

    “否则就会像国初一样,丢失南洋藩属。”

    “众卿都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安南长治久安?”

    韩爌作为首辅,率先积极发言道:

    “成祖遣兵入安南,先获其府库、田册,又焚毁一切非中国碑文,征调工匠赴京,如此方有近二十年的安稳。”

    “臣以为可效此故智,分其土地、毁其文字、调其工匠,使之无法作乱。”

    “如此持续数代,定然能够安稳。”

    这是传统的办法,虽然能够见效,但是却有点慢,朱由检道:

    “仁宗怀柔,导致黎利坐大。”

    “宣宗有弃地之意,交趾豪强立刻投向黎利。”

    “谁能保证你我君臣之后,安南再被后代君臣放弃?”

    “这个策略可用,但是见效太慢,以后会有波折。”

    部分认可了韩爌的提议,但是因为太慢,所以不可取。

    当前的大明,并没有持之以恒贯彻一个政策百年的能力。

    朱由检连自己制定的礼法,都不确定会不会被后代君臣抛弃——

    就连太祖朱元璋千叮万嘱要遵从的祖训,在他逝去之后,都被建文君臣迫不及待地修改。

    朱由检不认为自己的威望能高过朱元璋,自然不想把事情留给后代,相信后人的智慧。

    缓和的办法被否定后,自然有人提出更强硬的建议。册封贵族镇压就不用说了,这已经是所有人都认同的策略。

    出身福建的次辅杨景辰,想出了更狠的办法,在朝堂上建议道:

    “臣以为可强制推行教化,如同国初之时,安抚人民,俘获蛮人。”

    “对顺服的人民可在当地推行教化,不愿顺服的蛮人,卖给藩国做奴隶。”

    这个政策明显更强硬,而且带着更多的海洋色彩。

    出身福建的他,见识过海盗、倭寇和泰西人的作为,打算向这些人学习。

    放在以前,这个措施明显会被抨击的。但是交趾降而复叛的教训,却让群臣觉得不严格点不行。

    不愿归顺大明的,自然要视作蛮人,可以作为奴隶。

    在当今皇帝对奴婢的限制非常严格、并且允许汉人奴婢服役脱籍的背景下,江南的奴婢价格一路上升,无法随意脱籍的异族奴婢尤其受欢迎。

    温体仁等出身江南的大臣对此纷纷拥护,有些人甚至想到安南人会种水稻,可以把他们送到辽河套去开垦。

    朱由检颔首赞许,对杨景辰颇有些刮目相看。没想到这位以前只会听命行事的臣子,如今也主动提出了有效建议。

——

    其他臣子也纷纷发言,枢密院的大臣提出了用杀戮震慑等更强硬的建议。

    但是出身文人的大明臣子道德水平普遍较高,抓获蛮人卖作奴婢在他们看来已经很残忍,对于灭其国、绝其裔的建议根本不认同。

    更多的人认同《论语·尧曰》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他们把安南人视为交趾后裔,曾经的华夏子民,想要他们归心。

    有些人是真的认同大明出兵讨伐权臣的,甚至建议击败郑氏后、保留黎氏的安南国王之位。

    朱由检听着觉得荒谬,当即就想训斥,枢辅袁可立出言道:

    “臣以为黎氏国主应当尽量保留,并且册封爵位。”

    “把他册封在偏远之处,带走不愿归顺的权贵。”

    “否则安南定然有人用他的名号反叛,如同昔日用陈氏名号一般。”

    “大明应当向安南和南洋诸国表明,此去安南不是为了灭国绝嗣,而是为维护秩序。”

    这番话语,是要把出兵的口号落实。朱由检皱眉思索,神色郑重地询问袁可立道:

    “先生的意思,是打安南不着眼于安南,而是要从全局考虑?”

    “对于南洋长治久安,先生有何策略?”

    这显然是问治理南洋的国策了,袁可立指着地图说道:

    “安南对大明来说是小国,最多相当于一省。”

    “但是对南洋诸国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大国。”

    “他们的士兵也不像面对大明那样不堪一击,而是有称雄南洋的实力。”

    明确指出安南的实力,袁可立道:

    “臣以为对安南的豪强可利用,在击败他们之后,用他们征讨南洋。”

    “例如将安南的贵族和豪强册封在高棉故地,高棉、占城的权贵归顺后,册封在暹罗等地。”

    “如此各族混杂、以小制大,那些权贵就必须依附大明。”

    “大明在要地设卫所,维护这些权贵的统治。甚至在某国内部反抗激烈时,调集各国士兵,镇压反叛势力。”

    “如此南洋各国的权贵必然拥护大明,大明可以利用他们,重整南洋秩序。”

    “按照爵位和领地面积限制,南洋将不会出现方千里以上的大国,再无反叛大明的实力。”

    一番话高屋建瓴,洞察南洋全局。

    从整个南洋的治理着手,认为安南人不但不是负担,反而是大明在南洋建立秩序的帮助者。

    这是他从建虏拉拢蒙古权贵受到的启发,认为应该把上层和下层分开,用不同的办法治理。把不好直接统治的土人,直接分给权贵做子民。

    这颇有些利用阶层分化的意思,朱由检想到西方殖民者用华人作为他们和土人的媒介、承担土人的怨恨,顿时击掌赞道:

    “先生这番话,当真说得好啊!”

    “足以作为治理南洋的国策。”

    “朕看治理南洋,就以这个策略为指导,重整南洋秩序。”

    十分认同袁可立的想法,朱由检连连夸赞,还补充道:

    “对于人口稀少、又便于开垦的要地,大明可直接设卫所。”

    “相对次要又难以直管的地方,分封国内贵族过去治理。”

    “易于反叛、国内移民又不愿意过去的,可以分封南洋诸国权贵,让他们治理不同族的土人。”

    “这些人实力强的作为内属外藩,实力弱的,作为国内贵族的附庸贵族和世袭军士。”

    “归顺的同化为华人,立功后册封爵位。”

    “不愿归顺的作为蛮人,俘获之后分散到各地做奴婢。”

    “总之,每一个人、每一块地都要有用处,大明要在南洋建立新秩序!”

    彻底明确了治理南洋的策略,把治理安南放在治理南洋的全局考虑。

    对于大明来说,完全消化相当于一个省的异族人口很困难,而且强制教化会引来他们的怨愤。

    但是只教化权贵就容易多了,尤其是安南等国的上层,本来就精通汉语汉字可以被吸纳为华人。

    用这些归化的华人治理土人,而且还是治理不同族的人,他们必然要依附大明,成为大明的忠臣。

    安南众多的人口,不再是难以教化的负担。反而会因为曾经的渊源,成为大明治理南洋的帮手——

    相比其他异族来说,曾是华夏人的他们,文化和习俗更接近。

    他们在大明人面前是跟班,但是在土人面前,却能趾高气扬地统治他们。

    只要有人尝到甜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安南人主动走这条路。而且会为了提高地位主动汉化,成为归附华人和汉人。

    安南人和各国愿意汉化的上层,将像历史上的华人一样,成为统治者和土人之间的媒介。

    各地的土人想成为权贵,也必须学习他们,成为归附华人。

    大明将在南洋构建汉人、归附华人、归顺土人、蛮人奴婢的统治秩序,在这个稳固的秩序保护下,用文化同化他们。

    教化将不再是强制推行,而是变成有利可图的事情。各国上层将会主动学习汉语,如同历史上他们学习英语法语一般。

    时间长了,整个南洋都将被同化,成为以汉人、华人为主的地域。

    南洋也将成为大明的稳固藩属,甚至在将来设立省份。(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1656/1656624/1111014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