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活跃的苏松商人
崇祯五年初的京城,因为各大宗教的争端而热闹。
但是江南的苏松新区,则因为证券交易所而狂热。
在购买二百万元战争债券、并以实际行动支持朝廷的政策后,苏松新区终于被允许,开设大明的第二家证券交易所。
许多新区企业,都积极申请上市,以便自家的股票能在证券交易所交易。
吴世睿就是如此,他打算把船厂的股分卖出一部分——
年前的那场风波,可是把他吓怕了。他和很多苏松商人都认识到,工商业远不如农业安稳。
这也是辽河套的土地被追捧的原因,这些由地主转型的商人,仍旧没有打算放弃土地。
看着交易所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吴氏船厂的一个股东道:
“世睿啊,咱们船厂花这么大代价上市,值得吗?”
“股票交易哪里不可以,非得来这个交易所?”
这是吴家的一位长辈,可以说是看着吴世睿长大的,说话也比较随意。
吴世睿对他还算比较尊重,耐着性子解释道:
“私下交易,和正规交易能比吗?”
“像是咱们船厂,年前发生风波时,你想脱手有谁理?”
“但是证券交易所则不同,这里聚集着股票交易的买卖人。”
“想找买主,尽管直接来这里!”
这是他坚持上市的最大原因,他没有把船厂看作什么不能卖出的世业,想的是经营情况不理想时,能够脱手出去。
这个道理其他股东也能懂,但是对付出巨大代价上市,他们仍觉得可惜,一位股东说道:
“买了五万债券,又拿出百分之十股份给职工大会,还给他们董事席位。”
“这付出实在太多了,今天的股价能涨百分之十?”
另一位股东哂笑道:
“怎么可能?”
“现在股市有涨跌限制,无论涨价百分之十、还是跌价百分之十,都会停止交易。”
“想暴涨是不可能,但是咱们船厂的股票,应该能涨一部分。”
这是对股市比较了解的,在京城证券交易所开业两年后,各种相关制度,已经渐渐完善。
朱由检对此也一直有关注,把自己想起的很多制度,试验增加上去。
如今京城的证券交易所,就被视为大明最值得信赖的证券交易地。
很多人都相信交易所的交易制度,认为在这里交易更安心——
在这里,买卖基本是公平公正的,不用担心威胁、强迫、毁约等行为。只要拿出钱财,就能买到证券。
所以吴世睿的上市提议能得到支持,其他船厂股东也认为在这里交易很正规。
得知涨停板制度后,这些股东放弃了一下子涨回损失的想法,但是对这个人说的股票能涨,却是无比相信。
在朝廷决定对安南开战、并且开始南洋攻略后,很多苏松商人都认识到:
战时采购不会停,他们接下来只需要全力生产商品。
所以,先前在战时状态下极为红火的产业,再次受到追捧,造船业就是其中之一。
——
纺织业就更是如此了,顾炎武的顾氏工坊,在去年的战争期间极力扩张。整个顾氏宗族,几乎都把闲钱投入里面。
但是即便如此,他们的生产能力仍不够,单是制造袜子、服装,就让他们忙不过来。
如今朝廷对安南用兵,需要的服装同样不少。顾炎武思索之后,干脆决定上市,发行一部分股票筹集资金。
他是不用担心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因为顾氏工坊建立时,就是按朝廷规定的制度来。
财务制度、职工持股……这些他早有准备。顾氏工坊和吴氏船厂等企业一样,成为苏松新区第一批上市的企业。
此时,顾炎武就在交易所中,关注股票发行。
和他很有交情的张彝宪道:
“顾校尉想要融资,根本用不了卖股份。”
“内廷的应天银行和四海银行,都很愿意借给你。”
“现在卖股票实在太亏了,过两年顾氏工坊的股价至少能翻倍。”
顾炎武笑着说道:
“将来能够翻倍,那是将来的事情,顾某看的是现在。”
“贷款经营的风险太大,族人都担心出现去年那样的风波,以后无法还债。”
“发行股票就没关系了,我们是增发一部分股份,把原有股东的股份稀释,用拿到的钱增加生产。”
“就算将来经营不好股价降了,实际的资产却不亏。”
“大不了把织布机、缝纫机分了,破产也能有东西。”
这是很多人的想法,顾炎武也无法违逆。
他同意顾氏工坊上市的另一个原因,是把家族企业正规化,建立专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等体系。
那样就能摆脱家族的干扰,不至于像这次一样,因为一些族人的顾虑,他就要在企业起势的时候,把股票低价卖出去。
张彝宪摇了摇头,对此没有言语。
他又提到了另外一件事,询问顾炎武道:
“听说苏松的商人,在秦淮河找到了一位绝色歌姬,打算献给皇爷。”
“那女子好像姓顾,顾校尉知不知道她的出身?”
顾炎武当即摇头道:
“姓顾的人多了,顾陆朱张都是江南大姓,我们昆山顾氏也不可能尽知江南顾氏之人。”
“张公公何必关注这件事?你在皇上那里的地位,不需要去做这些?”
张彝宪笑着摇头,没有和顾炎武细说原因。
在打赢辽东之战后,皇帝明显有些倦怠了,这件事朝堂上的大臣都有感知。
他们这些太监作为皇帝的近臣,对此更敏感了。
张彝宪早就从亲近的宦官那里得知,皇帝有耽于享乐之意。
眼看皇后又一次怀孕,他自然十分关注皇后怀孕期间,会不会诞生又一位宠妃。
不过顾炎武接下来的话,让他知道这位顾姓女子,根本没有机会:
“我听说那个女子擅长唱南曲,堪称色艺双绝。”
“去年十三岁被发掘,被一些人打算通过采选淑女献上去。”
“不过因为辽东战事,去年宫中采选淑女仍旧是从卫所选,没有惊动民间,此女也错失了以此入宫的机会。”
“下次采选要到两年后,那时她已经十六岁。”
张彝宪听到这番话就明白,那个女子今年只有十四岁。
虽然在此时的人看来已经能够婚嫁,但是按皇帝制定的礼法,女子十五及笄才算成年,之前都是幼女,没有完全行为能力。
所以十五之前不许成婚,更不能发生什么关系,否则都按强奸幼女对待。
这是皇帝制定的礼法,皇帝是不会为了一个女子违反的。这个女子别说没有入宫,就算已经入宫,也根本没有得到宠幸的机会。
这让张彝宪深为叹息,因为他还想着通过进献美人讨好皇帝,想法回到京城去。
如今看来,这个希望渺茫。他还是办好苏松的事情机会更大些,在这里不缺少立功机会。
去年辽东之战,苏松新区提供了很多生活物资,这让朝堂内外,都认识到这个地方的潜力。
苏松新区的地位直线上升,很多人已经把刘理顺视为封疆大吏看待——
单是这一小块地方,提供的物资就能与很多省相比。
朝廷很多衙门,都在苏松新区设立了机构,例如大理院的劳动法庭和经济法庭,直接分出人员常驻。
内廷更是对此加码,投资了很多产业。
作为苏松监督太监的张彝宪,地位自然就水涨船高,几乎能和南京太监相比。
将来他返回京城,有可能成为秉笔太监。
所以张彝宪对于在这方面立功是很热衷的,这也是他参加证券交易所开市的原因。
——
两人说了一会儿闲话,很快,苏松证券交易所,到了开市之时。
主持开市的是匆忙赶回的刘理顺,他还带了一位新任副区长,共同主持此事。
顾炎武在京城见过他,知道是工部尚书商周祚的女婿,低声道:
“祁彪佳,他怎么来了这里?”
“是商工部的意思,还是皇上的旨意?”
“这工部负责规划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近来可是极忙啊!”
“难道是商工部看中了苏松新区的产业园,派人过来盯着?”
张彝宪听到他的话语,轻声道:
“这是皇爷的意思,让刘翰林找个继任者。”
“皇爷是打算对刘翰林大用的,有让他主持顺天府的意思。”
“不过苏松新区这边同样很重要,刘翰林一时离不开。”
“所以就点了祁彪佳,看看这位商工部的女婿,能不能成为合格的继任者。”
“就算不行,凭他和商工部的关系,对于苏松新区也有益。”
说着,他还看着顾炎武,含笑道:
“其实顾校尉也有机会,你是苏松新区的开创者之一,对此最为了解。”
“外人执掌苏松新区,终究不如你熟悉。”
“你当新区区长,皇爷一定放心,咱们合作的产业也能有大发展。”
苏松新区的区长品级是正六品,以顾炎武如今的文职军官品级,是有可能转任的。
不过顾炎武却只当他是笑谈,摇头道:
“我一个文职军官,转为文官谈何容易。”
“更何况我是苏州人,对原籍应该回避。”
张彝宪不以为然地道:
“苏松新区现在是单划,独立于苏州府、松江府,在计发委完全单列。”
“你是苏州府昆山人,这地方没划入新区,根本不需要回避。”
“至于文职军官转文官,对他人来说很难,对顾校尉来说,岂非轻而易举?”
“最关键的就是你有没有这个心思,如果有的话,可以向皇爷表露出来。”
“相信以皇爷对顾校尉的看重,顾校尉一定有机会。”
这番话语,引得顾炎武深思,因为他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
先前他从军后就想去打仗,但是在辽东之战即将爆发时,却被调到了江南平息民乱。
对此他是很不甘心的,尤其是得知鹰扬军的兄弟,有很多人立功获得爵位,甚至要参加今年举行的奏凯献俘大典。
对此极为羡慕的顾炎武,更想做的是上战场立功,现在并没有脱离军队转为文官的念头,对张彝宪这种说法也不敢兴趣,随意道:
“再说吧!”
“我现在还想建功立业,获得更高的爵位。”
“就算将来转为文官,也要考翰林转任。”
“像现在这样不清不楚地转职,官场上有谁服气?”
张彝宪闻言打量着顾炎武,明白这个人比自己想象的还傲气。
虽说顾炎武是元士,有资格去考翰林。但他以前只是秀才,如何与那些苦读数十年的进士相比?
他劝顾炎武道:
“顾校尉已经可以做官,何必和那些人一样埋首故纸堆?”
“能不能考上翰林没有关系,以顾校尉的军中经历,就算不能担任大学士,将来也有成为枢辅的机会。”
这是很多不打算考翰林的官员,近来对自己的激励。
在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下,没有翰林身份,是不可能成为大学士的。
当今皇帝开放考取庶吉士的机会,不再限制为四十岁以下的新科进士,而是允许元士、优秀官员、卓异官员、还有四十岁以上的新科进士考庶吉士进入翰林院。
很多官员得知后,都在积极做准备。希望将来通过考翰林,获得升迁机会。
尤其是各地知县,对此最为热衷。因为在当今皇帝不再从知县中考选科道后,他们失去了这条快速升迁的道路。
现在考翰林就被视为新的机会,他们都希望成为优秀官员,获得考翰林的机会。很多知县更是捡起学问,希望能够考上去。
也有些人已经不愿再考,他们以袁可立为例,说明不考庶吉士,也有机会成为辅政大臣。
张彝宪对顾炎武就是如此看待的,认为他应该由军转政,将来担任督抚,再进入枢密院担任大臣。
至于考取翰林、获得担任大学士机会什么的,根本没有想过。
哪想到顾炎武自恃才学,认为能凭借元士身份,将来考取翰林。
张彝宪劝说几句后,眼看没有效果,就不再谈论这个话题。(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1656/1656624/1111011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