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博浪沙
在琅琊渡过了三个月后,秦始皇继续南巡,到达彭城。在彭城继续斋戒祭祀当地的神明。有传言说周王曾将九鼎偷运出洛阳,结果在彭城时船沉了,九鼎就此没入泗水中。秦始皇派了上千人潜水打捞,自然是一无所获。随后渡过淮水,南巡至衡山,而向北折返,进入南郡,到达江边。秦始皇又祭祀了湘山。祭祀结束后,当秦始皇准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江上浪涛汹涌,秦始皇的渡船几乎倾覆。好不容易上了岸,秦始皇很生气地问博士道:“湘君何神?”
博士答道:“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
秦始皇认为,这一征兆表明湘君对秦的祭祀不满,不认可皇帝的天子之位。他当即下令,征召三千刑徒,将湘山上的树全都砍光,还在山上撒上赭石,代表剃光了湘君头发,将祂罚为刑徒。
在惩罚了湘君后,秦始皇又巡视了南郡、南阳,从武关返回咸阳。
秦始皇二十八年的这一次巡游,皇帝周游相当大的疆域,祭祀了各地所有已知的重要神明,除了遭遇湘君的抵抗外,其他神明看来都对秦始皇的天子之位表示了认可。
这次巡游,秦始皇率领自己的主要行政团队,以及郎卫、军队,规模数万人,行程在万里以上,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从春天出游,归来时已经是秋末。
休整了没几个月,第二天春天,秦始皇再次东游。但这一次他遭遇了严重的打击。打击不是来自于神明,而是人力。当秦始皇的大军行至阳武博浪沙时,狂风暴起,飞沙走石,队伍不得不停下。而就在大家抵御狂风的混乱之中,一柄大铁锤从天而降,正正砸在秦始皇所乘坐的一乘安车上。
所谓安车,就是一种车厢四周有盖的大型马车,乘车人在里面可以避风挡雨,还可以躺下休息,甚至可以办公,相当于当时的“房车”。秦始皇出行备有一乘革车、两乘安车。当大军行走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时,秦始皇就坐在安车之内;进入城邑后,如果必要,他会出来,立于革车之上,接受众人的礼拜、欢呼。博浪沙是一片河滩沙地,连耕地都没有,更谈不上城邑,所以秦始皇是坐在安车之中。但秦始皇比较谨慎,他每天坐在哪乘安车中,一般人都不知道,可能只有最亲近的人如太仆赵高知道。
从天而降的大铁锤将高大的安车砸翻,并在上面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洞。翻倒的安车惊了马,拖着安车乱窜。卫士们不知道秦始皇是否在里面,一时大乱。
这时,秦始皇从另一乘安车中出来,周围的大臣、将军、护卫们紧紧围在他的周围,鼓声、号角声此起彼伏,混乱被安定下来,受惊的马也被笼了回来,坐在车外驾车的驭手已经身亡。
秦王下令追查刺客。但风还没有停息,漫天的黄沙让人睁不开眼。士卒勉强被派了出去,一直搜索到沙尘之外,也没有看见一个人。无疑,凶手已经逃之夭夭。大军退回阳武,秦始皇下令各郡县搜捕凶手。可疑之人抓到了不少,但没有人可以肯定的认定为凶手。
秦始皇没有因此而结束巡游,他再次登临罘山、成山,并且又回到琅琊,也许,他是在等待徐市等人访仙山的回音吧。但徐市等人一去不复返,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到了何处。
这一次,秦始皇没有过多地周游全国,而是就近取道上党,返回咸阳。
郑、陈的反叛失败后,还有一人也开始了逃亡生涯,他就是韩相韩平的长子韩伯。
韩平的父亲韩开地辅佐了三代韩王,而韩平本人辅佐了两代韩王。作为韩相,韩平肯定不会缺少女人,但却子嗣稀少,年龄很大了才生了两个儿子,幼子生后不久,韩平就去世了。他的两个儿子年龄幼小,还不能在朝中为官,韩平的家族就此衰落下来。到韩国灭亡时,两个儿子也才二十来岁,家道虽然中落,但也有家僮三百余人。
秦军进入郑城后,在郑城积极推行秦法。韩伯的田产被完全没收,分给他人。韩伯暗中指使家人、僮仆自立门户,参与土地分配。结果,他们多数都获得了秦国邑民的身份,都分得一百亩土地。韩伯暗中联络这些人,相互帮助,共同耕作,而韩伯家中底蕴深厚,也经常接济贫穷的韩人,在当地有一定的声望。而他们兄弟两人也积极学习秦法,以善文出任县吏。
在韩伯仲兄弟出任县吏的三四年中,秦军频频征伐,战无不胜,在灭掉韩国后,又出兵灭掉了赵国。随后,又借荆轲刺杀秦王的名义,举兵伐燕。燕与秦相距遥远,而邻近的赵国新附,民心不稳,秦王大举征兵,全都交给王翦率领,颍川郡也将境内所有能征发的士卒都征发了。
除了征兵外,秦王还要征召民夫,为前线运粮,颍川也首当其冲。主政颍川的昌平君除了将官府所积的粮草送往前线外,还征发民间的粮草,并为前线制造兵器、车械,闹得民怨沸腾。
就在大家对昌平君感到极度不满之际,昌平君竟突然反叛了秦国,令当地的官民一时不知所措。连韩伯也不知道其中的内情。
虽然韩伯不了解内情,但颍川郡叛秦是确定无疑的,也是韩伯希望看到的。他积极投身于叛秦的事业中,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不久,他就接到一个指令,让他们兄弟率领部队前往陈城,迎接韩王回郑。
这时,郑城内能战之士要不就被征发前往燕国作战,要不就被征发,往前线运输粮草、器械,能够动员的兵力不多。韩伯仲兄弟将自己的宗族、家僮都动员起来,组织了一支千余人的小部队,前往陈城。
然而,此时王贲已经率领三川郡的援军赶到了陈城,而颍川郡其他各县都没有反叛,没有援军到达。这支千余人的小部队哪里是王贲的对手,一交手就溃不成军,韩仲阵亡,韩伯逃出战场,回到郑城。
到了郑城以后,他才听说颍川郡守昌平君已经逃亡,郑城群龙无首,说好会来增援的楚军也没有音讯。几个月后,秦军主力到达,郑城没有进行像样的抵抗,就陷落于秦军之手。韩伯趁着混乱,带着几名亲信族人逃出郑城,隐居在以前的封地内。这里虽然也是秦人的天下,但也还能寻求到一些支持。
一件更令韩伯绝望的事情发生了。平定了颍川叛乱的王贲,又攻占了十几座楚国的城邑,楚国没有进行什么抵抗,更没有派出援军。而后,这支大军回师北上,又包围了大梁。围攻大梁数月后,他们堵住了鸿沟下游,令大梁成为一片汪洋。大梁投降。
秦军的残忍无疑为这场胜利增添了令人不安的色彩:秦军为了胜利是可以不择手段的,他们除了在战场上斩首之外,还可以采用这种玉石俱焚的灭绝性战术!
不管怎么说,魏国也亡了,目前还能与秦国对抗的恐怕只有楚国了,韩伯还听说昌平君就在楚军中。他决定亲自去拜访昌平君,为抗秦贡献一份力量。
他孤身一人,来到淮水岸边,找到了正在集结的楚军。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昌平君。只可惜,昌平君对这位曾经的郑城小吏毫无印象,但鉴于他是韩相韩平之子,昌平君将韩伯推荐给了当时统领大军的项燕。项燕也就以客待之,让他留在自己身边。
楚国的军制是各贵族率领自己的军队出战,项燕虽然是全军统帅,但也无法给韩伯委派任何军职,韩伯事实上是在项燕那里吃闲饭。只是作为项燕的客人,其他人也对他客气三分。由于韩伯曾经当过郑城县吏,项燕就让他为自己办理各种文书事项。韩伯幼时,曾学习多国文字,能写楚字,就这么留在了项燕的军中。
其实,韩伯到楚军中,主要还是来投靠昌平君的。但他很快发现昌平君自身的处境也很不妙,似乎卷进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中,平时谨言慎行,身边也没有什么心腹亲信,周围的人都是项燕给委派的,实际地位与自己相差无几,最多还保持着几分尊重。经过暗中打听,韩伯知道了昌平君的另一个身份:楚考烈王的嫡子!他以前一直以为,昌平君是秦国的贵族,因此才当上了秦相,后来又守颍川郡。
知道昌平君的这一身份后,韩伯也不敢过于接近昌平君了,万一陷入楚国的王位之争,自己将万劫不复。他只得老老实实地为项燕工作。作为一个还不满三十岁的青年,韩伯虽然上过学,但对经济之术可以说一无所知,行军打仗更是外行,惟一还有点经验的,就是秦国的那一套行政文书管理办法,毕竟当了三年的县吏,在秦法的约束下工作了三年。虽然秦国的这一套在楚军并不适用,但韩伯显示出了他的聪颖,很快就掌握了楚国的行政体系,能写出漂亮的楚国公文。
(https://www.24kkxs.cc/book/0/78/5039145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